苦難的歌者(李曉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苦難的歌者》是中國當代作家李曉東的散文。
作品欣賞
苦難的歌者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
——蕭紅
呼蘭河,松花江的一條支流。如果不是因為蕭紅,不是因為《呼蘭河傳》,大概也是沒有多少人知道的。
讀過很多的書,知曉很多作家的生平。但是,最令我震撼的,卻是蕭紅。我無法忘記,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當時淪為孤島的香港,在瑪麗醫院的最後那一刻,蕭紅留下來的那悽苦的聲音:「我將與碧水藍天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女作家中,蕭紅是最具才情、最活躍、最勤奮的一個,她的《生死場》《呼蘭河傳》《馬伯樂》等優秀作品,在當時動盪不安的中國,曾經有着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然而,她的寫作,由於游離於當時正統的意識形態之外,並不被文學同行們看好。就說她的《呼蘭河傳》吧,這是一部具有散文風格的帶有自傳性的長篇小說,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沒有貫穿全書的線索,全書分為七章,可各自獨立又儼然是一個整體。在這部小說中,蕭紅以她渾重輕盈的筆調和嫻熟的敘事技巧,通過對家鄉的風土人情和各種人物的追憶和描繪,展現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思想和精神狀態,揭示出他們的貧困、悽然、愚昧和麻木,尤其是對婦女悲劇命運的深切關注與叩問,表達了她對家鄉人民、對廣大民眾既有憐憫又有批判的複雜情感。這是一部哀歌式的作品,為勞苦者和死難者的哀歌﹔呼蘭河是她的傷痛,流動的是無盡的憂傷……
在中國現代女作家中,蕭紅是受苦受難最多的。林賢治在他的《漂泊者蕭紅》中說:「在中國文人集團中,蕭紅是一個異數。沒有一個作家,像她一樣經受饑寒交迫的痛苦﹔沒有一個作家,像她一樣遭到從肉體到精神刑罰般的凌辱﹔也沒有一個作家,像她一樣被社會隔絕,身邊幾乎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而陷於孤立。即使寫作,她也不關心文壇,對理論界權威關於『時代要求』一類說詞不加理會,惟是一意孤行,寫她所憶念所感動的一切。她所以為文壇所知,只是因為她的文字,偶然間獲得一個展示的機會而已。」
在中國文學史上,蕭紅無疑應該成為「弱勢文學」的代表。她的寫作,完全是來自於個體生活的體驗和情感,是自我生命的呼叫與吶喊。她的父親在外面是一個謙謙君子,在家裡卻是一個暴君,哪怕是偶然打碎了一隻杯子,也要罵到使她發抖的地步。她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因為僕人是窮人,祖父是老人,我是個小孩子,所以我們這些完全沒有保障的人就落到他的手裡,後來我看到新娶來的母親也落到他的手裡,他喜歡她的時候,便同她說笑,他惱怒時,便罵她,母親漸漸也怕起父親來。」由此,在她的筆下,苦難是她的哀歌,女性和窮人是她敘寫的主要對象。她強調作家是時代中的個體,強調作家的精神、情感與質量。她認為,文學就是要同人類的愚昧作鬥爭(這也正是魯迅所看重的一點)。她的創作,一直是沿着這個方向努力,凝聚了人類的苦難、愛和抗爭,也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
作者簡介
李曉東,品詩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