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英吉利海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英吉利海峽

來自 嗶哩嗶哩 的圖片

本名 英吉利海峽

外文名 English Channel

別 名 拉芒什海峽

面 積 75000 km²

氣候條件 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寬處 約180公里

最狹處 34公里

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又名拉芒什海峽,是分隔英國歐洲大陸的法國、並連接大西洋北海的海峽。海峽長560公里(350英里),最狹窄處又稱多佛爾海峽,僅寬34公里(21英里)。英國的多佛爾與法國的加來隔海峽相望。 主權歸屬:英國和法國。 [1]

簡介

英吉利海峽,又稱拉芒什海峽,香港稱英倫海峽,是隔離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海峽(西經1度零分,北緯50度20分)。因它是北大西洋的一部分,連通歐洲陸間海的海域,所以自古即是兵家戰略要衝。

歷史上曾在此發生多次軍事衝突和海戰。因為英吉利海峽的南面是法國,法國人偏稱其「拉芒什海峽」(法語意為「袖子海峽」),指其形狀,自西向東漸窄,最寬處約180公里(112哩),最狹處34公里(21哩,位於英國多佛〔Dover〕和法國加萊〔Calais〕之間)。英吉利海峽東端有多佛海峽接北海。

面積約75000平方公里(29,000平方哩),在歐洲大陸棚的淺海中最小,平均深度由120公尺(400尺)向東遞減至45公尺(150尺)。歷史上對歐洲入侵英國來說,英吉利海峽既是通道也是障礙,這使之成為早期、詳盡的水道測量中的重要地區,其海底是全世界探勘最頻繁的海床。近岸邊的海底陡降十分厲害,西部通常平坦,東部起伏。約4000萬年前形成的英吉利海峽在科學上有顯著特色,尤其是關於強大潮汐的影響。

名稱

法式地圖上,英吉利海峽這名稱早在18世紀早期時就被廣泛地使用了。可能出自於16世紀前荷蘭的航海圖中。在這之前這被2世紀時的地理學家托勒密稱做為英國海(Oceanus Britannicus),這名字也沿用到意大利的地圖中,直到1450年時給了另外一個名稱"canalites Anglie",法自17世紀起用的字"La Manche" 是因為英吉利海峽長的就像是袖子一般。

形成

英吉利海峽(包括多佛爾海峽)實際上是分割大不列顛島和歐洲大陸的狹窄淺海,也是歐洲最小的一個陸架淺海。原歐洲大陸和大不列顛島相連,海峽是在阿爾卑斯造山運動中發生斷裂下沉,被海水淹沒而成。時至今日海峽地區仍在緩慢沉降。海峽兩岸平直陡峭,多島嶼。海底多是河流帶來的砂礫沉積物和岸壁崩落的碎石。

歷史沿革

英吉利海峽是不列顛島天然的防禦關鍵,它允許歐陸國家介入國內一些事務,同時又不讓來自歐陸的衝突對其產生足夠的威脅。歷史上著名的威脅有在拿破崙執政時期的拿破崙戰爭,二戰期間的納粹等。

英吉利海峽也是為數眾多的入侵行動或意圖入侵的重要場景。包括了羅馬入侵不列顛,1066年諾曼人入侵,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1944年諾曼底登陸等。發生在海峽上的重要海戰則有1652年古德溫暗沙戰爭,1653年波特蘭戰爭,1692年 Battle of La Hougue。

在大部分和平時期,海峽則扮演着連接大眾文化以及政治的樞紐,尤其在1135-1217年安加望帝國統治時期特別明顯,近千年來,海峽也提供了凱爾特地區上及語言上的連接。 英吉利海峽提供了數年人們的交通。

影片

We Attempted to Cross the English Channel

參考來源

  1. 英吉利海峽,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