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英雄歸來(許建軍)

《英雄歸來》中國當代作家許建軍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英雄歸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新年的第一縷陽光]從鰲江東方冉冉升起,照耀了此起彼伏的海面,陽光穿越巍峨蜿蜒的成功跨海大橋,深情款款投向相思樹成林的煙樓山麓,一座高度等同英雄收復寶島時間1662年的16.62米鄭成功塑像,在千呼萬喚中,終於邁開弔裝第一步。

我們的腦海里,英雄短暫而又輝煌的一生,波瀾壯闊的棄筆從戎歷史,驅逐荷夷收復、建設寶島的壯舉,歷歷在目。

一、天才少年海外歸來

我曾經寫過一首《英雄贊》詩,讚美心中永遠的英雄曰:千帆過境楚天藍,鰲海之珠龍王含。國姓登臨興水寨,驅荷復島大任擔。英雄有淚豪情綻,壯志難酬長向南。古樹悠悠思先輩,驚濤淘盡井江男。

天啟四年(1624)八月二十七日(農曆七月十四日),鄭成功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市千里濱,乳名福松。是年,荷蘭殖民者侵占台灣。

崇禎三年 (1630)秋,鄭成功自日本回居安平。其父鄭芝龍延聘名師授業,老師為福松取名森。

鄭成功自幼喜習武又好讀書。武將出身的父親鄭芝龍希望他專心習武,有一次父子倆在幕僚陪同下乘船遊覽馬江,父親有意考察鄭成功,以便讓他一心習武,將來繼承武將爵位,於是應時出了「兩舟並行,櫓速(暗指文官魯肅)不如帆快(暗指武將樊噲)」上聯,才思敏捷的鄭成功一下對出「八音齊奏,笛清(暗指武將狄青)難比簫和(暗指文官蕭何)」下聯,技驚四座。從此鄭芝龍不再干預兒子學習,鄭成功因此自小文武雙修,終成文武雙全一代英雄。

十一歲的鄭成功在「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命題文中寫下了「湯武之徵誅,一酒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應對也。」可謂少年立志,目光如炬。

崇禎十一年(1638),十四歲的鄭成功入南安縣學為廩生,朝拜孔子,受領儒服,接受傳統儒家思想教育。

這是家鄉天才少年第一次回歸閩南故園,此時的英雄已經嶄露頭角、鋒芒初展。

二、棄筆從戎國姓爺歸來

崇禎十七年(1644)九月中旬,清順治帝從關外攻入北京。是年,鄭成功從家鄉來到南京,進入國子監太學,拜名儒錢謙益為師,錢為鄭取名大木。

隆武一年(1645)閏六月,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召見鄭森,賜國姓朱,名成功,封御營中軍都督,自此中外均稱其「國姓爺」。十月,成功生母田川氏從日本歸住安平。

隆武二年(1645),十一月,清兵突襲安平,鄭成功母親田川氏不堪受辱身亡。母慘死,父降清,名師亦投靠清廷,悲憤交集的鄭成功卻沒有隨波逐流,他毅然選擇誓死抗清,隨後在武榮北峰文廟焚青衣舉義旗,以「招討大將軍」名義,誓師反清,在東南沿海展開波瀾壯闊的抗清運動。

十餘年間,鄭成功陸續在泉州、廈門、漳州、潮州等地南征北戰,招兵買馬,鞏固了海澄要地和金、廈基地。

永曆十二年(1658)五月十三日日,鄭成功親率大軍兵分三路,開始聲勢浩大的北伐。

永曆十三年(1659)五月,成功北伐軍兵發至舟山烈港,進而進取江南。六、七月間,鄭成功大軍從長江溯江直上,克瓜州、鎮江等重鎮,七月初七屯兵南京城外觀音山,對南京形成圍困之勢長達半月之久,清廷為之震動。因鄭成功誤中南京守將延兵之計,遲誤攻城時間,導致遭遇清軍多路援軍反擊,鄭軍遭受慘重失敗,只得從海路退回廈門。

北伐歸來,鄭成功再一次回歸故里。鄭家軍擅于海戰,短於陸上攻城拔寨的弱點歷經北伐慘痛失利後暴露無遺。痛定思痛的鄭成功把精力集中在鞏固海疆島嶼、抗清基地建設上。

\三、收復寶島,英雄魂歸故里

永曆十五年(1661)三月二十三日,鄭成功親率大軍二萬五千人,戰艦三百五十餘艘,從金門料羅灣出師東征。四月初一日,鄭成功艦隊進入鹿耳門水道,登陸台灣,先克赤嵌,繼圍熱蘭遮城,遇荷殖民者頑強狙擊,久攻不下,改為長期圍困。1662年二月一日(農曆十二月十三日),荷蘭總督揆一自感孤立無援、大勢已去,選擇向鄭成功乞降,寶島終於回歸祖國。鄭成功遂改台灣為東都,置赤嵌為承天府,設天興、萬年二縣,積極推行屯墾制度,寓兵於農政策,大力提倡教育,在高山族居住區設鄉塾,送子女入學者可減免賦稅和徭役,奠定台灣政權建設的基礎。

一代英豪也許不曾想過,從此終其一生,有生之年未能再回歸故里。

1662年四月下旬,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於雲南昆明,南明朝徹底滅亡。六月下旬,壯志未酬的鄭成功,在國難家難交相打擊下,憂憤成疾,終於六月二十三日(農曆五月初八)病逝於台灣,英年三十九歲。康熙三十八年(1699),清帝賜遷葬歸大陸南安水頭康店村橄欖山(又稱覆船山)祖塋。

青山有緣埋忠骨。位於家鄉橄欖山麓的家族祖墓有幸迎接英雄的後裔忠骨歸來。

千古一帝康熙評價鄭成功為:鄭乃前朝忠臣,非朕之亂臣賊子。遷葬時,他親賜對聯曰: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如今,這一楹聯鑲刻於鰲峰山腳下延平王祠大廳立柱,永載了一代復台英雄的豐功功績。


數百年來,海內外、海峽兩岸的鄭成功崇拜者,不約而同、以各種方式紀念祖籍南安石井偉大的民族英雄。他們在鄭成功家鄉鰲峰上先後興建鄭成功紀念館、擴建鄭成功碑林,宣傳、緬懷英雄事跡,弘揚他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建立漢人政權、屯墾台灣、發展貿易、大興文教,奠定台灣物質與精神雙向發展基礎,對台灣影響深遠,台灣同胞冠以「開台聖王」的神明稱號,此外尚有「國姓王」、「國聖王」、「國聖公」等俗稱。據不完全統計,全台供奉鄭成功的祠、廟、堂約有一百七十多座,信眾多達兩百多萬人。

作為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和祖籍地的石井,多年以來,沒有專門供兩岸同胞共同祭祀延平王的活動場所,有時活動不得不依託在石井西亭鄭氏宗祠和延平王祠內,對此,兩岸同胞常引以為憾。

機緣巧合,熱心鄭成功信仰事業的台北延平宮主持、台胞王慶文先生,於一九九五年期間數度蒞臨石井,他幾經周折、與石井各界有識之士、父老鄉親廣泛接觸,共同研討建廟事宜。蒼天不負有心人,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大夥終於達成共識,同年臘月初一擇地選址於石井煙樓山北峰,取名「鄭成功廟」。民族英雄鄭成功故鄉興建鄭成功廟的喜訊迅速傳播到海內外、海峽兩岸。閩、台、港、澳及世界各地鄭成功信眾紛紛慷慨解囊,樂捐善款助建。

一九九八年八月廿七日,鄭成功廟舉行興龍大典,經過六年的建設,二零零四年主殿順利完工。原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親書正楷「鄭成功廟」匾額,昭顯石井鄭成功廟的特殊地位。

四、塑像安座、英魂歸來

原成功廟負責人、鄭成功後裔鄭萬江已八十高齡,多年來,他潛心於成功廟管理事務。退休前的老鄭心中深藏着一個心愿:台灣廈門泉州南安等地都早早豎立成功塑像,有朝一日,在延平王故鄉石井,也能鑄起一尊完整的英雄全身塑像。為此,老鄭出謀獻策,全力協助繼任者,四方奔走。

民間豎立塑像,資金就是最大的瓶頸,機遇總是眷顧有志之士。就在成功廟管理層因資金匱乏難題一籌莫展之際,二零二零年六月二十五日(農曆五月初五),時逢鄭成功逝世三百五十八周年,來自惠安崇武小岞鄭成功宮住持莊梅花率團赴石井鄭成功祖廟,接引鄭成功分爐金身迴鑾小岞安奉,以供附近信眾膜拜景仰。通過莊梅花的引薦,石雕之鄉惠安一石雕廠有意墊資承建鄭成功塑像,至此,塑像安座工程終於取得實質性進展。

二零二零年十一月,第六屆國際鄭成功文化節在鄭成功廟舉行「兩岸成功緣,祈福共平安」進香拜祭活動,世界各地的鄭成功擁躉再一次齊聚英雄故里。這一次,海內外石井民眾率先垂範,四面八方的英雄崇拜者又一次為塑像工程慷慨解囊、無私奉獻,「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們期盼着,鄭成功塑像早日矗立在馬江沿岸。

這一回,苦苦等待十餘年、滿腹心事的老鄭終於得償所願,長吁一口氣。

塑像底座及下部構建吊裝揭開了歷時半年的塑像安裝工程序幕。在家鄉民眾翹首以待中,高大巍峨的英雄塑像「千呼萬喚始出來」,馬江沿岸的人們喜不自禁、奔走相告、人們在心中呼喚:英雄塑像歸來、民族英雄歸來!

又一次蒞臨成功廟,虔誠膜拜心中的英烈,吟唱一首英雄所寫的《滿江紅》詞:「氣止驚濤,波瀾處,白袍身覓。遙海望,北風狂嘯,浪流還擊。五十萬頃國土裂,七千里路人聲寂。仰天嘆,三百載輪迴,驕陽熄。祭滄海,行舟疾。假潮水,山河辟。渡我明師,踏浪驅荷夷。血染滄海何畏首,復我華夏猶不棄。期夙願,秣馬厲寒兵,江山易。」數百年來,英雄的精神始終長存,愛國主義的旗幟一直高高飄揚在海峽兩岸。

感君三尺鐵,揮攉鬼神驚。浩氣中心發,雄風兩腋生。英雄歸來,他威風凜凜,高高矗立東南海峽,深沉呼喚着寶島的再次回歸![1]

作者簡介

許建軍,男,籍貫:福建南安石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