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雲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9年9月26日) |
范雲六,分子生物學家,中國植物基因工程開創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1930年5月16日出生在湖南省長沙市。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由於日本侵略軍的入侵,她只好輟學開始了逃難生活。 1952-1955年 在武昌中南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 1961-1978年 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78-1980年 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0-1981年 在美國Wisconsin大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作訪問學者。 1981-1982年 在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學系作訪問學者。 1983-1984年 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4-1986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分子生物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1986-1993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兼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主任、研究員。 1993--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湖南省 1945年,抗戰勝利後范雲六重新開始補習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經過半年左右的努力,在1946年春天考上了福湘女中,直接升入高中一年二期,兩年半後即在1948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武漢大學農業化學系。 四年的大學生活是她人生觀和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重要階段。1951年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范雲六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如今已80多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華癸教授當時教土壤微生物學,他淵博的學識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許是受他潛移默化的影響,范雲六對微生物這一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是她致力探索微觀世界奧秘的開始和源動力。 1956年,范雲六被國家選送到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留學,主修微生物專業。留學期間,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專業學習上。 1961年獲生物學副博士學位後,帶着用平時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購買的一大批科技書籍和資料踏上了歸國之路。回國後組織上安排她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遺傳室工作。可以說,這是她科研生涯的真正開始。20世紀70年代在國內她率先開展了質粒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並成功地構建了重組質粒。 1980-1982年,她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分別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和西北大學去進修分子生物學,繼續從事質粒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在美國工作學習的兩年時間裡,她親身感受到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優勢,以及在先進的科研設備和環境條件下所產生的工作效率。「睜眼看世界」給她的思想所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更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1982年12月,她從美國回來後不久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即着手創建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開始植物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1986年,在這個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的基礎上發展成為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她兼任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主任和中心主任,帶領一批年輕人向分子生物學和植物基因工程領域進軍,並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果。例如,首次定位了球形芽孢桿菌殺蟲基因;首次報道了水稻種子醇溶蛋白4a基因啟動子的結構及其在轉基因植物種子胚胎組織中特異性表達的功能,揭示該基因的表達受串聯複合啟動子調控;首次獲得轉B.t殺蟲蛋白基因的棉花和水稻植株等。截止到目前,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研究報告、學術論文130餘篇。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