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范公祠,它位於趙執信別墅園的北面,是濱州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范公:指的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范公祠即范仲淹紀念祠。
中文名稱: 濱州范公祠
外文名稱: Binzhou Fan Gongci
地理位置: 淄博市
著名景點: 范公祠,范泉
景點歷史
范公祠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享堂。地處鄒平縣境內長山城南,孝婦河畔的河南村。范公祠建築清新幽雅,肅穆巍然。據《長山縣誌》記載,該祠始建於宋治平二年(1065年),系邑人知縣韓澤倡議並主持修建,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此間歷經朝代更替,時壞時修,最後一次重修是在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1] ,距今也已160年。
構造簡介
范公祠坐北面南,分前後兩院,前院為大殿,後院為享殿。大殿採用歇山式建築,灰磚青瓦,斗拱飛檐,殿內塑有范公坐像,大殿前東西兩側,各植銀杏1株,高達10丈。院內還有古槐3株,其中一株樹老乾空,老乾內又生出一株新槐,枝葉繁茂,蔚為奇觀,人稱「懷中抱子」。享殿雕樑畫棟,茂林修竹,清靜幽雅。殿下有匾額兩塊,一為「長白書院」,一為「菜根味舍」。
范化祠左右分立兩碑,左書「先憂」,右書「後樂」,門的兩邊對聯是「宰相出山中,劃粥埋金,二十年長白棲身,看齊右鄉賢,依然是蘇州譜系;秀才任天下,先憂後樂,三百載翰卿著績,問濟南名士,有誰繼江左風流。」對范仲淹一生的經歷和業績作了全面的概括和評價。
范公祠歷經淪桑,歷900餘年而不衰,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長山鎮政府投資10萬元對大殿兩院進行了修葺,再現祠堂當年風采,對弘揚范公「先憂後樂」思想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范公其人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他生於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卒於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終年六十四歲。仁宗時,他武官曾任樞密副使(大致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文官曾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是一位出將入相,文武兼備的人才。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建祠由來
大家都知道,范仲淹不是博山人,而是蘇州吳縣人,那麼為什麼在博山這個地方建紀念祠呢?據史料記載:博山是范仲淹的母親謝氏的娘家,也就是說他的外祖母家在博山。范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病故了,那時他的母親還很年輕,便衝破世俗的束縛,帶他改嫁到了長山縣(今淄博市周村一帶)的朱氏家中,少年時代的范仲淹,在朱家經常受到虐待,他的母親感到非常傷心,便把他護送到博山的荊山寺讀書學習,後人敬佩他的政績和節操,便在他少年讀書學習的地方建祠紀念。
范公祠,它是一組以范泉為中心的古代建築群,始建於明代。雖然這個地方建築面積不大,但因高下相間,隨勢安排,布局合理,錯落有致,確給人以古色古香、古樸典雅之感。
主要景點
范公祠位於長山鎮駐地,吃、住、行很方便,游、購、娛條件很好。如到范公祠可從周村火車站下火車乘公交車直達,亦可在濟青路長山下路口下車即到。遊覽時間每年四季均可。
范公祠所在地盛產長山山藥,是鄒平著名土特產品,其特點塊大粗直,產量高、肉細、質脆、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亦可入藥。產品暢銷日本、荷蘭和美國市場。
范泉
范泉位於范公祠的中心,為秋谷群泉之冠,范泉池長6.7米,寬5.4米,深2.6米。四周有石欄為護,在東西欄板上均刻有篆書"范泉"二字。三十年前的范泉,泉水自底湧出,甘洌清澈,累累若貫珠,忽大忽小,忽聚忽散,滿池珠磯,晶瑩奪目,與濟南的珍珠泉有異地同景之感。范泉中的泉水,湧出後分為三路,一路流入范公祠以南的因園,一路流入范公祠以北的怡園,一路經過後樂橋流入博山城區沿街伏流。當時的范泉水體景觀,可以說是美觀至極,為博山平添了無限的風韻。可是,近年來乾旱少雨,再加上過度的地下水開採,范泉景觀已是時有時無。
從明至清,文人墨客盛讚范泉的詩不絕於耳,下面讓我們從和清的《游范泉詩》中來體味一下當年范泉的無限風韻吧!其詩是這樣描述的:
龍泉之東秋谷口,瀉出寒流漱瓊玖。
誰種長松綠蔽天,系雲兩岸垂楊柳。
涼透襟裾署氣微,范老藏修歲時久。
雲間片石讀書台,籃輿直上荊山陡。
平看翠壁夾長川,鳥鳴不見紅塵走。
相逢月色滿山堂,況有清人載斗酒。
崗南崗化盡桃林,問花開後還開否。
待得春歸約早來,尋真肯負攀枝手。
姿游何處問高風,千載古人吾尚友。
影壁
後雕影壁"山高水長":它位於范泉的西面,始建於明代,是范公祠中的重要文物之一。影壁為懸山式一字形石影壁,上覆石雕冠,下刻須彌石座,四周鑲嵌石框,中間為石刻。該影壁長3.5米,高2.3米,東面雕刻"四個擘窠大字,潑墨作書筆走龍蛇,遒勁灑脫,它是明朝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淄川大書法家張中發的書法傑作。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大書法家張中發邀請親朋好友到范公祠遊覽名勝賢址,觸景生情,深為范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風亮節所感動,在他酒足飯飽之後,仍念念不忘范公的高尚情操,於是就地取材,撈取范泉池中的扎草一把為筆,在范公祠內的牆壁上寫下四個大字"山高水長",其語意是對范公高風亮節的讚揚。范仲淹曾在頌揚嚴子陵先生時這樣寫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在這個地方又以范公之言,詠詩賦景,讚揚范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風亮節,是相當妥貼的。當時,顏神鎮的有識之士將其複製在影壁之上永久紀念,影壁中 " 山高水長 " 四個大字左側的題跋,是大書法家張中發之弟張志發所撰。影壁落成至今已有 370 多年的歷史,保護完好。
范公亭
范公亭始建於明代,原亭坐落於范泉池以南,年久失修,早已頹廢。後人整修范公祠時將范公亭遷建於范泉以北。該亭重檐八角,曲欄迴廊,丹窗朱戶,造型精巧,頗宜體憩。現為名人書畫創作室。
敬一堂
敬一堂屬明代建築物,現為博山古今陶琉展廳。請各位××到展廳內參觀瀏覽。博山陶瓷生產,歷史悠久,開始於隋唐,興盛於宋金,屬磁州窯系。世所珍重的絞胎,粉槓瓷代表了宋金時期北方民窯的最高工藝水平;三彩青釉印花,黑白釉刻花,雨點釉和茶葉未釉的燒制相當精美;產品以日用生活器皿為主。各類玩具陶瓷玲瓏逼真,動人可愛,開創了瓷器生產的新領域。建國以後,博山陶瓷工業蓬勃發展。美術陶瓷創作造型優美,巧奪天工。抽象、變形,意蘊濃重的現代藝術誇張手法,粗獷、豪放、深厚,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堪稱 " 藝術的天堂 " ,在國際國內享有盛譽。
博山琉璃馳名中外,堪稱琉璃之鄉。從元未明初的"料爐遍地"到當今的大規模生產,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明代洪武初年,博山即為宮廷生產琉璃貢品,清代康熙年間內務府就從博山召募琉璃工匠進京服役。專門為達官貴人製作飾品。琉璃古產品主要有:簪花、帽結、珠環等,有白、綠、藍、水晶等花色,清末民初又有了新的發展。目前,博山美術琉璃廠生產的各種琉璃製品更是獨具特色。以山東畫派聞名的內畫工藝品行銷海內外。名貴色料雞油黃、雞肝石等雕琢類產品更可謂獨一無二,琳琅璀璨的琉璃精品遠銷世界各地,成為我國工藝美術產品中的奇葩。
壁畫內容
范公祠堂:始建於明嘉靖二十六年以前(具體建祠時間無考),清朝,民國時期曾對該祠進行過修葺,九四年博山區人民政府又對其進行了整修,至今祠堂保護完好,范公祠堂內設大型範仲淹故事壁畫和范公塑像。
范公祠內的這幅大型壁畫,是根據范仲淹的主要生平經歷創作而成的,用二十二個故事情節,概括的介紹了范仲淹的一生。
視頻
博山文化園(范公祠、趙執信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