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范懋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范懋柱
圖片來自名人簡歷網

范懋柱(約1718年-1788年),字漢衡。清朝藏書家。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詔開始修撰《四庫全書》,范欽的八世孫范懋柱進獻所藏之書638種,於是乾隆皇帝敕命測繪天一閣的房屋、書櫥的款式,興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閣」,用來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庫全書》,天一閣也從此名聞全國。

基本信息

本 名:范懋柱

字:漢衡

號:拙吾

出生日期:1721年

逝世日期:1780年

人物生平

乾隆三十七年(1772),為「昭文治之盛」,詔修《四庫全書》,旨諭向全國各地採訪遺書,要求進呈備用。各地懾於清廷文字獄,疑慮重重,因此,「各省採訪遺書,奏到者甚屬寥寥」。乾隆帝軟硬兼施,在三十八年(1773)三月十九日上諭中,欽點了一批藏書家之名:「予以半年之限,令各督撫作速妥辦矣。遺籍珍藏,固隨地均有;而江浙人文淵藪,其流傳較別省更多。果能切實搜尋,自無不漸臻美備。聞東南從前藏書之家,如崑山徐氏之傳是樓,常熟錢氏之述古堂,嘉興項氏之天籟閣,朱氏之曝書亭,杭州趙氏之小山堂,寧波范氏之天一閣,皆其著名者」,「天一閣」最受矚目。范懋柱進呈珍本圖書641種。其中清初人的著作只有7部,其餘都是前代人的著述,收入《四庫全書》里的有96種,列入存目的有377種 為此,乾隆三十九年六月二十四日上諭:「浙江寧波府范懋柱家所進之書最多,因加恩賞給《古今圖書集成》1部,以示嘉獎」。這部銅活字印本,共1萬卷。乾隆四十四年(1779)又欽賜銅板畫《平定回部得勝圖》1套16幀,乾隆帝賦詩嘉獎:「四庫廣收羅,懋柱出珍藏」,並諭昭天下:「藏書家頗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閣為巨擎」。同時,乾隆帝又特派杭州織造到「天一閣」察看書樓建築和書架款式,故又下旨:「可預邀范懋柱與之相見,告以奉旨,因聞其家藏書房屋、書架造作甚佳,留傳經久,今辦《四庫全書》卷帙浩繁,欲仿其藏書之法,以垂久遠。」這是歷史上皇帝對藏書家的最高褒獎。

個人創作

乾隆間,他和阮元編撰《天一閣書目》2冊10卷。該目只記書名和冊數,著錄藏書5 000餘部,3 448種,每書記作者、卷數和版本,大多數圖書都記載序跋,略述提要。范氏藏書自進入清代後,部分加蓋藏書印「范氏天一閣藏書」、「東浙藏書第一家」等。

古今圖書集成

《古今圖書集成》,全書共10000卷,目錄40卷,原名《古今圖書匯編》,是清朝康熙時期由福建侯官人陳夢雷(1650-1741)所編輯的大型類書。本書編輯歷時28年,共分6編32典。是現存規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類書。

《集成》第一次印本稱「武英殿印本」,系清康熙帝敕令編纂。最初由陳夢雷纂集,於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完成初稿,稱《古今圖書匯編》。到雍正帝即位,又命蔣延錫等重新編校,於雍正四年(1726)定稿﹐改「匯編」為「集成」,雍正六年(1728年)完成,這是《集成》的初版。武英殿印本共印成64部、576函、分裝5000冊、又目錄20冊。印刷時字採用聚珍銅字排版印刷,圖以銅鏤版印製,採用的紙張有兩種,一種為開化紙印本,一種為太史連紙印本。兩種紙質量上乘,印刷精細,裝幀富麗,美觀大方。

《集成》第二次印本,稱「鉛字本」或「扁字本」。光緒十年(1884年)設立圖書集成印書館,用三號扁體鉛字排印,費時四年,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印成,繪圖部分為石印,用的是連史紙。每半頁十二行,行三十八字,細黑口,單欄,魚尾下小字印明匯編、典、卷、部、項目、頁數。共印1500部,每部分1620冊,另有8冊目錄。該版由於校勘不精,訛脫頗多,不稱善本,但從此《集成》廣泛流傳。

《集成》第三次印本稱「同文版」、「光緒版」。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皇帝下令石印《集成》,由上海同文書局承辦,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完成,照殿本原式印出100部。此版增刊了《考證》二十四卷,這是「銅活字版」和「扁字體版」所不具有的。《考證》訂正了引文的錯誤及脫缺,皆核對原書,每書正文仍是5020冊,合《考證》24冊,共5044冊。此次印刷校證詳細,精細加工,所以印出的本子墨色鮮明,勝過殿本。這個印本,一部分運到外地,留存上海棧房的後被火燒毀,所以這個本子流傳稀少。

《集成》第四個印本,稱「中華書局版」、「中華版」。1934年《集成》由上海中華書局縮小影印,它是依康有為所藏的銅活字原印本縮小印刷。將原書九頁縮為一頁,仍舊白口,四周雙邊。每半頁二十七行,行二十字,版口中縫上端大字印《集成》,雙線,單魚尾,魚尾下小字印明匯編、典、卷、部,中縫下端雙行分印冊次、頁碼和「中華書局印」字樣。縮印後的字大小如新四號鉛字,邊框及字跡十分清晰,用江南造紙廠的加重連史紙,線裝裝訂808冊,1—6冊為目錄,7—800冊為正文,801—808為《考證》。此版校勘精細,字跡清晰,墨色均勻,查閱方便,切合實用,是迄今最通行、最精善的本子。[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