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范鴻仙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范鴻仙墓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東麓、中山陵園東螞蟻腰(原為五棵松陵園附葬區),為辛亥革命時期的民主革命家范光啟(字鴻仙)的墓葬。范光啟於1914年受孫中山之命至上海籌劃反袁世凱的軍事行動,9月在嵩山路寓所遇害。1929年9月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將其附葬於中山陵園,靈柩迎至南京並於1936年2月舉行國葬。

該墓原規模較大,為多角形,墓前原建有牌坊、墓道、祭堂和碑亭等,抗日戰爭文化大革命時遭到較徹底的毀壞,僅存昔日建墓所用的石料及牌坊舊礎等極少量的遺蹟。1973年5月修復,建牌坊與石亭,將其夫人李真如的遺骸從湯山遷來合葬,墓碑改題為「范鴻仙李真如合葬墓」。1992年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升格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底至次年6月再次修繕,原墓道、墓碑及四周圍欄均已被改造。現墓冢為圓形,坐落於長方形台基之上,前方的墓碑上原刻「范鴻仙先生之墓」,現改為于右任所書「陸軍上將范公鴻仙之墓」[1]

范氏其人

范鴻仙,名啟光,字鴻仙,188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里。1908年春,范鴻仙離家赴上海投身革命運動,並加入同盟會,與章炳麟、宋教仁、陳其美、于右任等在上海創辦《民呼日報》,范任主筆,他以「孤鴻」為筆名,經常撰文鼓吹革命,提倡共和,揭露清王朝的黑暗腐敗,被中外反動派視為眼中釘。孫中山發動武裝討袁的「二次革命」時,范鴻仙親自到蕪湖,發兵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後,他流亡日本。1914年,他受孫中山之命.由日本返回上海發動反袁軍事鬥爭。袁世凱懸賞10萬銀元,捉拿范鴻仙。9月20日清晨,范鴻仙在戈登路起草軍書時,被袁世凱派遣的匪徒殺害,終年32歲。

曾任《民呼日報》《民吁日報》編輯。參加謀劃廣州起義和武昌起義。武昌起義後,一度任安徽鐵血軍總司令。激烈反對袁世凱,協助柏文蔚發動二次起義。起義失敗後,流亡日本。不久,奉孫中山之命回上海圖謀舉事。1914年9月20日,在上海寓所遇刺身亡。

壯烈犧牲

范鴻仙被害的消息傳出後,舉國震驚。孫中山先生電召范鴻仙夫人李貞如前往日本,親予撫恤慰問,他高度評價了范鴻仙的一生,並答應「待革命成功後,定將范鴻仙舉行國葬」。1929年9月,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將范鴻仙附葬中山陵園內。1935年3月21日,國民黨中央追贈范鴻仙為陸軍上將,並組織葬事籌備委員會,辦理其葬事。同年11月,國民黨中央派人到上海將范鴻仙靈柩迎到南京,暫厝第一公園內的國民革命烈士祠內。1934年2月18日,國民政府及各界人士在停靈處舉行公祭儀式。

2月19日,國民黨政府以及各界人士在鐘山陵園為范鴻仙舉行了極為哀榮的國葬。在那場極盡哀榮的國葬之後,被孫中山稱為「一支筆勝十萬雄師」的范鴻仙,就這樣被世人遺忘了[2]

視頻

范鴻仙墓 相關視頻

中山陵園上,除了埋葬着孫中山先生遺體,還埋葬着這
【南京記憶】南京中山陵園民國郵政博物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