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亭客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茅亭客話》 《茅亭客話》十卷,宋黃休復撰。休復有《益州名畫錄》,已著錄。是編乃雜錄其所見聞。始王、孟二氏,終於宋真宗時,皆蜀中軼事,無一條旁涉他郡。
基本信息 書名 茅亭客話
作者 宋黃休
類別 圖書 > 小說 > 中國古典小說
頁數
十卷
出版時間 宋
裝幀 線裝古舊書
目錄 1簡介 2內容 摺疊編輯本段簡介 《茅亭客話》十卷,宋黃休復撰。休復有<益州名畫錄>,已著錄。是編乃雜錄其所見聞。始王、孟二氏,終於宋真宗時,皆蜀中軼事,無一條旁涉他郡。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所記多蜀事,似未遍檢其書,但約略言之也。李畋作《益州名畫錄》序,稱其通春秋學,又稱其鬻丹養親。書中李處士一條,極論杜預以<左傳>合經之誤,足徵其深於<春秋>.其他論燒煉服餌導引之術,臚列道家靈跡者,居全書之大半,足徵其嫻於丹法。餘雖多及神怪,而往往藉以勸戒,在小說之中最為近理。其記吳王客省使高弼以王羲之石本蘭亭一軸獻偽蜀太子,當時識者謂是羲之撰序之後,刻石蘭亭之本。其說為自古錄金石者所未聞。(案:<賓退錄>引蔡絛之言曰,定武本乃江左所傳晉會稽石也,其說殆即因此事而附會。)又記唐德宗疑韋皋有異志,陰遣僧行勤誘之餌丹,至貞元二十年,丹毒發而死,亦<唐史>所不載。又記雷琴所以為異者,岳雖高而低,雖低而不拍,面按之,若指下無鉉,吟振之,則有餘韻。皆足以廣異聞。其駁<北夢瑣言>所記高駢鎮蜀時術士王劍換福感寺塔金相輪事,謂淳化五年相輪墜地,實銅鐵所鑄,證孫光憲為誣。亦足訂小說之訛也。
摺疊編輯本段內容 蜀先兆
聖朝干德二年,歲在甲子,興師伐蜀。明年春,蜀主出降。二月,除兵部侍郎叅知政事呂公餘慶知軍府事,以偽皇太子策勲府為理所。先是,蜀主每歲除日,諸宮門各給桃符一對,俾題元亨利正四字。時偽太子善書札,選本宮策勲府桃符親自題曰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字,以為詞翰之美也。至是,呂公名餘慶,太祖皇帝誕聖節號長春,天垂地接,先兆皎然。國之興替,固前定矣。
太平木
偽蜀廣政末,成都人唐季明父,失其名,因破一木,中有紫紋隸書太平兩字,時欲進蜀主以為嘉瑞。一有識者解雲:不應此時,須至破了方見太平爾。果自聖朝吊伐之後,頻頒曠盪之恩,寛宥傷殘之俗,後仍改太平興國之號,即知識者之言諒有證矣。
甘露
聖宋戊申歲,帝奉元符禮行泰岳。是時雨露之恩遍加率土,應天下悉賜大酺。其年冬十月,知州樞密直學士任公中正,於衙南樓前盛張妓樂雜戲,以宴耆老,遵詔旨也。大酺之盛,蜀氏雖眉龎齒齯,未曽見之,可謂榮觀爾。歡呼之聲傾動方隅,皆稱往歲兩陷盜賊,墮於塗炭,豈知今日遇文明主,作太平民,得觀茲盛世矣。是歲冬十二月,甘露降於大聖慈寺、甘露寺、淨眾寺、金繩院、龍興觀、青羊宮及衙廨內道院,凡八處。竹柏之上,自承天節日至二十日,逐夜聯綿不止,葉無大小,悉皆周遍。士庶扶老攜幼奔馳於路,以盤盂承接嘗,飲之甘如飴蜜。又里儒證瑞應圖曰:夫甘露之降,王者尊賢尚齒,則竹柏受之。聖人作為,道之休明,德動乾坤而感者,謂之瑞。其是之謂乎。
天尊木
大中祥符六年,綿州彰明縣崇仙觀,柏柱上有木紋如畫天尊狀,毛髪眉目衣服履舄纖縷悉備。知州比部佐郎劉公宗言遂繪事奏聞,奉聖旨令津置赴闕,送玉清昭應宮。其觀主賜紫,及茶絹等物。今川民皆圖畫供養之。
虎盜屏跡
聖朝未克蜀之前,劍利之間虎暴尤甚。白衛嶺、石筒磎,虎名披鬃子,地號稅人場。綿漢間白楊林,虎名裂蹄子。商旅聚徒而行,屢有遭搏噬者。嘉州牛頸山有子母虎,陵州鐵爐山有青豹子,彭蜀近山鎮縣暴獸成群,農家不敢放牧,及出門采樵行旅共苦之。又有群盜諸州縣,結聚各有百人至二百人,官軍掩捕則與格鬥,勝則禦敵官軍,敗則奔入林藪。雖有捕盜之吏,莫能擒獲。僅四十餘年,民無安業。聖朝克復後,歲貢綱運使命商旅晝夜相繼,廬舍駢接,犬豕縱橫,虎豹群盜悉皆屏跡。得非系國朝之盛衰,時政之能否乎。
蜀無大水
開寶五年壬申歲秋八月初,成都大雨,岷江暴漲,永康軍大堰將壞,水入府江。知軍薛舍人文寶與百姓憂惶,但見驚波怒濤聲如雷吼,高十丈已來。中流有一巨材,隨駭浪而下,近而觀之,乃一大蛇耳。舉頭橫身截於堰上,至其夜聞堰上呼噪之聲,列炬縱橫。雖大風暴雨,火影不滅。平旦,廣濟王李公祠內旗幟皆濡濕,堰上唯見一面,沙堤堰水入新津江口。時嘉眉州漂溺至甚,而府江不溢。初李冰自秦時代張若為蜀守,實有道之士也,蜀困水難,至於臼灶生蛙,人罹墊溺且久矣。公以道法役使鬼神擒捕水怪,因是壅止泛浪,鑿山離堆,辟沫水於南北為二江,灌溉彭漢。蜀之三郡沃田億萬頃,仍作三石人以誓江水曰:俾後萬祀,水之盈縮,竭不至足,盛不沒肩。又作石犀五,所以厭水物。於是蜀為陸海,無水潦之虞。萬井富實,功德不泯,至今賴之。咸雲理水之功,可與禹偕也。不有是績,民其魚乎!每臨江滸,皆立祠宇焉。
車轍跡
綿州羅江縣羅璝山,有羅璝洞,昔羅真人名璝,修道上升之所也。其洞凡有水旱疾癘,禱之靈無不應。太平興國五年庚辰歲中秋,彩霧輕煙,月光如晝,香風瑞氣瀰漫山谷,四逺村民登層巒而望之,唯聞音樂環佩之聲。遲明但見車轍之跡,去洞十里余,闊一丈以來,碾土深三四寸,其轍跡隨山勢高下,直至洞門迤邐狹小,即不知神仙乘車出洞耶。音樂之聲晝夜不絕,遂聞諸州縣。時殿前承旨兵馬監押知縣事陳覃、縣尉鄒崇讓尋詣仙洞,觀茲轍跡樂聲,以事奏聞。詔大九井山虎耳先生李洞賓齎香於洞前,設醮禮察視之,由以祈靈貺。虎耳先生,大名府有道之士,時呼為李八百,雲已八百歲,如五十許,童顏鬒髪,行速言徐,每駐足,士民聚觀者如堵。先生即於懷袖中探取銅錢二三文撒之,則稍得人退。因是每十步二十步取錢一撒,至暮懷袖之中錢無缺焉。翌日與諸官入洞,行十里已來,唯聞異香襲人,樂聲隱隱,人吏各持香燭,屏息捫藤,足履嵌嵓,魂竦汗瀝。先生步無差跌,神氣自若,出洞之時,衣履之上無泥滓沾污之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