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茭白紋枯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茭白紋枯病

茭白紋枯病
原圖鏈接

茭白紋枯病在全國茭白種植地均有發生,隨着其種植面積在不斷增加,該病發生日趨嚴重。其主要影響是破壞茭白組織和莖、葉的光合作用,削弱根部吸收能力,降低茭白的營養物質積累,嚴重時能引起茭白的腐爛、倒伏等。

病原描述

茭白紋枯病
原圖鏈接  

Thanatephorus sasakii (Shir.) Ju. =Pellicularia sasakii (Shir.) Ito (有性階段)和Rhizoctonia solani Kuhn (無性階段),前者稱佐佐木薄膜革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無性階段稱立枯絲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分枝發達,分枝處稍縊縮,初無色,後變淡褐色;菌核茶褐色,扁球狀,表面粗糙-病菌生長溫度範圍10~40℃,適溫28~32℃。

發病特徵

主要為害茭白葉鞘,其次是葉片,分櫱期至結茭期易發病。先從近水面的葉鞘上開始發病,初為暗綠色水漬狀、邊緣不清晰的小斑點,後逐漸擴大變成圓形至橢圓形或不定形病斑。病斑中部呈淡褐色至灰白色,濕度大時呈墨綠色,病斑邊緣深褐色,與健壯組織分界明顯。以後多個病斑相互重疊而成雲紋狀或虎斑狀大斑,病斑由下而上擴展,延伸至葉片,使葉片上也出現雲紋狀病斑。嚴重時葉鞘變褐、腐爛,葉片提早發黃枯死,茭肉乾癟。在潮濕條件下,病部常可見灰白色蛛絲網狀物(即菌絲體),並逐漸纏繞成棉絮狀團,最後變成黑褐色似油菜籽大小的粒狀菌核。[1]

發病規律

茭白紋枯病病原,在無性階段主要是真菌中的絲核菌屬立枯絲核菌,而在有性階段主要是擔子菌中亡革菌,因此病害發病前,主要是以菌核脫落土中,或者直接是菌絲體寄存在病株或者雜草上,安全越冬之後,等到了茭白生長季節,此時各種浮沉在水中的病菌,開始隨着水流動,然後非常輕易的附着在茭白植株的葉片或者葉鞘上,侵染健康植株。

感染上此病害的植株,在一定的適溫下,尤其是溫度適宜,並且濕度高的時候萌發速度快,會逐漸長出菌絲,之後通過氣孔或者直接穿破葉片表層侵入內部組織,大約潛伏五天內的時間,便會開始發病。並且病部的菌核不用休眠就可以景象第二輪的侵染,危害和侵染效果都是非常可怕的。

紋枯病菌會隨着水流隨時傳播,然後在茭白植株的上面部位開始擴展蔓延,結果侵染到茭白肉質莖,損害茭肉產量,降低其商品價值。通常情況下,這種病害在6-8月發病嚴重,等到九月下旬的時候,茭白病株逐漸停止發病,當田間氣溫在二十攝氏度時再次開始發病,並且在25攝氏度至三十攝氏度之間,發病嚴重。此時若是遇上連續陰雨天氣,病害傳播的速度也會加快。因此當天氣炎熱且降雨量大的時候,大家一定要加強管理,有助於提前防治。

防治方法

1. 剷除殘留植株,田間雜草

我們知道,正是因為藏在病株以及雜草身上的病菌,在安全越冬之後,便開始侵染植株,因此在冬季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做好田間管理,把茭墩那些殘留的枯葉植株等全部剷除,還有河邊的雜草,都要進行集中銷毀,從源頭消滅病菌。另外在茭白植株分櫱後期,我們同樣要及時清理被侵染的病葉,黃葉也不要留,這樣還可以幫助茭白田改善通風條件,對於減少病菌也有着比較好的效果。

2. 實行輪作,合理密植

關於輪作方式,我們可以和旱地蔬菜或者水稻等作物,實行兩年以上的輪作,並且大家可以在保證基本苗數的情況下,適當加寬行距,這樣有利於改善植株生長環境的通風條件,同時還能降低田間濕度,減輕危害。

3.加強肥水管理

茭白生長期間,我們如何加強肥水管理呢?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分享幾個管理原則,首次就是要施足夠的底肥,並且追肥時間要早,同時在追肥的時候可以適當增加磷肥鉀肥和鋅肥等,千萬不要偏施氮肥,這樣是不利於茭白生長的。

具體施肥方法,我們可以按照每畝施硫酸鋅1千克作基肥,或移栽前用1%硫酸鋅溶液打濕根部,或用一定濃度的硫酸鋅葉面噴霧,在茭白生長得不同時期各噴1次,每畝噴肥液50-60升,可提高抗病力,減輕發病。注意採取淺、深淺的灌溉原則,即茭白萌芽至分櫱初期灌淺水3-5厘米,分櫱後期保持水深10-15厘米,孕茭期逐漸加深至17-20厘米為宜,採收期灌淺水3-5厘米,秋茭採收後保持淺水1-3厘米。盛夏高溫適當深灌降溫,並定期換水或日灌夜排,以防土壤缺氧引起爛根現象。

4、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及時噴灑5%田安水劑4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40%瘟散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井崗黴素水利50~100ppm,注意噴勻噴足,每畝噴對好的藥液75~100升,隔10~15天1次,共噴2~3次。[2]

相關視頻

茭白在田地里是怎麼種植

高產茭白栽培技術 如何栽培茭白教程 怎樣種植茭白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