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茴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茴魚

中文名: 茴魚
又名:斑鱒子

茴魚是鮭形目鮭亞目茴魚科茴魚屬的1種,又名斑鱒子。體形長而側扁。吻鈍而短,上下頜各有1列細齒。眼大。鱗細小,排列很密。背鰭長且高,呈旗狀,背緣圓凸;脂鰭小,位於臀鰭基後段上方;雄體的背、臀鰭較雌體為大。體背部黑紫色,體側上方有許多黑褐色小斑點;生殖期色彩鮮艷;成魚體側有許多大紅色斑點,背鰭上有2~4條縱列的紅褐色斑點;幼魚體側在側線上方有一列大斑點。[1]

生長習性

茴魚系冷水性魚類,一種典型的山澗溪流棲居的魚類,遊動範圍較小,常年不進入大江和湖泊。夏季多生活在支流的上游,喜在水草繁茂、昆蟲眾多、水色澄清、水流較急的河川中;冬季即在山溪深水處越冬,仍不停食。每年有短距離的生殖以及一個為躲避乾旱和冰凍的秋季洄游。茴魚以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索食時間多在夜間,主要捕食昆蟲、蛹、蠕蟲和甲殼動物。分布於北美、俄羅斯西伯利亞水系和我國新疆額爾齊斯河。為冷水性底層魚類。喜生活在山麓砂底的清澈激流中,食性以水生昆蟲及軟體動物等為主。茴魚在我國有三種亞種:黑龍江茴魚,產於黑龍江流域;北極茴魚,產於額爾齊斯河流域;鴨綠江茴魚,產於鴨綠江上游。

鮭科(Salmonidae)茴魚屬(Thymallus)幾種像鱒的魚類的統稱。產於歐亞大陸和北美北部清冷的溪流中,體銀紫色,長約40公分(16吋)。鱗大,眼大,口小,牙細弱。背鰭帆狀,體背部黑紫色,體側上方有許多黑褐色小斑點;色彩鮮豔,具20~24鰭條。以昆蟲為食。春季在淺水區產卵。北美一些地區溪流污染,使這種食用魚的數量減少。有人將茴魚劃為茴魚科(Thymallidae)。

為冷水性山溪棲居的魚類。冬季在山溪深水處越冬。主食動物性餌料,多在夜間攝食。黑龍江茴魚產卵期較早,約在4月末~5月初。4冬齡魚約240毫米。為名貴的食用魚類。

種類

北極茴魚原圖鏈接
蒙古茴魚原圖鏈接

黑龍江茴魚(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屬鮭形目,茴魚科,茴魚屬。俗稱:斑鱒子、紅鱗魚、魚華、海羅茨。英文名:Amur grayling , Arctic grayling 。
瀕危等級:易危。

黑龍江魚種
黑龍江茴魚體長而側扁,尾柄發達。吻鈍且短。口端位,上下頜等長。口裂傾斜。上頜游離,末端可達到眼正中的垂直線下方。上下頜各有一列細齒,舌上無齒。眼大。鱗細小,側線鱗80-98,側線平直。背鰭長且高大,背緣圓凸,呈旗狀;脂鰭小,位於臀鰭起點之後上方;雌體的背鰭、臀鰭較雄體為大。背部和體側紫灰色,體側散生有許多黑褐色小斑點;生殖時色彩明顯,成魚體側有許多大的紅色斑點,各鰭赤紫色。背鰭上有2條由赤褐色斑點形成的紋帶,幼魚體側除斑點外,還有數條暗色橫斑,隨着生長而消失。腹部色淡,整個體色較鮮艷。

黑龍江茴魚系冷水性魚類,為北冷溫帶一種典型的山澗溪流棲居的魚類,遊動範圍較小,常年不進入大江和湖泊。夏季多生活在支流的上游,喜在水草繁茂、昆蟲眾多、水色澄清、水流較急的河川中;冬季即在山溪深水處越冬,仍不停食。每年有短距離的生殖、適溫及索鉺的春季洄游,以及一個為躲避乾旱和冰凍的秋季洄游。茴魚以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索食時間多在夜間,夏季喜在淺水處捕食水生昆蟲和落入水中的陸生昆蟲。成熟年齡為4冬齡,繁殖季節約在4月中旬至5月初,此時親魚集群游到清澈而湍急的水流中產卵,卵常粘附着在河底的礫石上面。

黑龍江茴魚在我國產於黑龍江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綏芬河;國外分布於俄羅斯鄂霍次克海沿岸和日本海沿岸。
茴魚在我國另有兩個亞種:產於鴨綠江的鴨綠江茴魚(T.arcticus yaluensis)和產於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的北極茴魚(T.arcticus arcticus)上述三亞種的外形和習性頗相似,僅地理分布不同而已。

黑龍江茴魚是一種冷水魚類,但和其它的冷水魚類有所不同,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它們也棲身在山澗的溪流中,不像哲羅魚、細鱗魚、狗魚或者山鲶魚等一些冷水魚類那樣游弋到大江、大河裡去越冬。黑龍江茴魚的遊動範圍比較小,常年不進入江河及湖泊中,只在山澗溪流中棲身。夏天它們多生活在水溫比較低的支流上游,喜歡在水草繁茂,昆蟲眾多,水色澄清,水流湍急的河川中生活。即使到了水瘦山寒的冬季,它們仍舊逗留在山溪中,回到下游找一處溪水比較深的地方越冬。因此,除了那些生活在山裡的人以外,外面人很少見到過它們的真正容顏,很多人都不認識茴魚,甚至都沒有聽說過它們的名字,顯得十分神秘。

幾乎所有的冷水性魚類,多為肉食性魚類,黑龍江茴魚也不例外。而冷水魚生長較為緩慢,又多生活在無污染溪流中,肉質尤為細嫩,味道鮮美,無土腥味,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食用價值。茴魚的魚肉更是一種高蛋白、高脂肪魚類,其膽固醇含量幾乎為零,況且它的肉里還含有豐富的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和維生素等,這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均是其它魚肉的數倍,對人體健康極為有利。

黑龍江茴魚在一年之中,有兩次洄游:一次發生在春季,為了生殖及索鉺它們逆水朝上游洄游;再一次發生在每年的陰曆八月十五之前,為了躲避冬季的冰凍,而洄游到溪流的下游。茴魚的性成熟年齡為4冬齡,繁殖季節約在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初這段時間。此時,性成熟的親魚集群結隊地游到清澈而湍急的水流中,在那裡互相追逐,然後產下魚卵,粘附在河底的礫石上面。到了每年的陰曆八月十五以後,茴魚又會積聚在一起順流而下,開始朝溪水較深的下游集結,準備在那裡越過漫長的冬季。

北極魚種

北極茴魚又名棒花魚。體長形,側扁,前背窄棱狀。吻鈍短,眼大,口裂稍斜,上下頜約等長,各有一行細弱牙。鱗中等大,尾鰭深叉形,分布於額爾齊斯河流域,為冷水性底層魚類。喜生活在山麓砂底的清澈激流中,食性以水生昆蟲及軟體動物等為主。

茴魚一年四節都在捕食,只有產卵期進食性稍差一些。茴魚的食物以水生昆蟲及螺等軟體動物等為主,也捕食一些小魚。夏季則喜歡在淺水處捕食水生昆蟲,或者捕食落入水中的陸生昆蟲及飛蛾。每逢到了夏天的傍晚,透過清澈的溪流,常能看見幾條茴魚停留在湍急溪水的中下層,轉動着眼睛緊緊地盯着水面上空翩翩起舞的飛蛾。一旦有飛蛾濺落水面上,還沒等到被湍急的水流沖走,立刻會有幾條茴魚同時衝上去,被其中一條茴魚一口叼住,立刻拖到水下。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季,溪流上結了一層厚厚的冰,茴魚仍在冰下不停止攝取食物,以補充營養,度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季。

鴨綠江魚種

鴨綠江茴魚全長25厘米,吻長大於眼徑;上頜骨末端伸達眼前緣。分布於鴨綠江。

鴨綠江茴魚是一種中小型魚類,個頭一般都在50—400克之間,很難見到有超過500克重的大魚。茴魚的身體呈長而側扁狀,尾柄較發達;吻鈍且短;口端位,上下頜等長;口裂傾斜;上頜游離,末端可達到眼正中的垂直線下方;上下頜各有一列細齒,舌上無齒;眼較大;鱗細小,側線平直;背鰭長且高大,背緣呈圓凸形,呈旗狀;脂鰭較小,位於臀鰭起點之後上方;雌體的背鰭、臀鰭較雄體為大;背部和體側為紫灰色,體側散生有許多黑褐色小斑點;生殖時色彩明顯,成魚體側有許多大的紅色斑點,各鰭均為深紫色;背鰭上有2條由赤褐色斑點形成的紋帶,幼魚體側除斑點外,還有數條暗色橫斑,隨着生長而逐漸消失。

茴魚肉質鮮美,為名貴的食用魚類,但數量不多,未形成一定的捕撈量。當地漁民多在洄游期進行捕撈,捕撈強度過大,使原來就不多的資源量顯著下降。此外,由於河流均在興修水庫和水利設施,改變了茴魚的產卵、攝食、越冬環境,對其繁殖和生存也造成了影響。


參考來源

  1. 茴魚概述(附圖),有動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