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茵陳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茵陳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茵陳為菊科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或茵陳蒿Artemisiacapillaris Thunb.的乾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l0cm時採收或秋季花營長成時采割,除去雜質及老莖,曬乾。春季採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茵陳蒿」。

【古代炮製方法】

南朝宋有去根細剉法(《雷公》)。宋代增加了焙制(《洪氏》)、酒制(《婦人》)。元代又有酒炒和去枝,葉手搓碎用(《寶鑑》)。明代有了酒浸制(《奇效》)、酒洗法(《仁術》)、醋制(《普濟方》)。

【現代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殘根、老莖、雜質,搓碎或切碎,綿茵陳篩去灰屑。

【飲片性狀】

綿茵陳呈鬆散之團狀,灰綠色黃綠色,全體密披白色茸毛,質綿軟如絨;氣清香、味微苦。茵陳蒿為類圓形片,或塊、莖、葉、花序、果實混雜。斷面類白色,周邊淡紫色或紫色,體輕,質脆,氣芳香,味微苦。

【質量標準】

茵陳水分不得過12.0%。綿茵陳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於25.0%,含綠原酸不得少於0.50%。花茵陳含濱蒿內酯不得少於0.20%。

【炮製目的】

茵陳味苦、辛,性微寒。歸脾經、胃經、肝經、膽經。具有清利濕熱,退黃疸的功能。用於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淨治切制,便於調劑和製劑。

【應用選擇】

  1、濕熱黃疸單用本品,大劑量煎湯內服,可清利濕熱,治療黃疸。可配伍附子、澤瀉,有利濕退黃之功。亦可配合大黃、梔子等同用,治傷寒八九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如茵陳蒿湯(《傷寒論》)。   2、急性肝炎與鬱金、甘草同用,治療小兒急性傳染性肝炎,如膽郁通(《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技術資料選編》)。

【現代研究】

茵陳中利膽作用最強的成分為茵陳香豆酸A此外為對羥基苯乙酮。所含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陳色原酮也有較強的利膽作用。香豆素類化合物有擴血管、降血脂、抗凝血作用,故臨床可用於冠心病的治療。6,7-二甲氧基香豆素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有抗炎作用,對正常小鼠體溫有明顯降溫作用。茵陳蒿還有明顯的鎮痛消炎作用,並能促進白細胞分裂,提高T細胞的免疫活性。不同時期、不同部位茵陳藥材濱蒿內酯(6,7-二甲氧基香豆素)含量差異明顯:花期>花前期帶花枝梢>枝幹。為此,採收茵陳蒿時,最佳時期為9月中上旬。3~5月份的茵陳水提物均能顯著延長小鼠缺氧存活時間,提高耐缺氧能力。茵陳蒿水浸液、乙醇溶液及揮髮油均有降壓作用,茵陳煎劑對CCl4致動物急性肝損傷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藏茵陳對家兔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平滑肌收縮活動具有增強作用。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洗淨切碎用的。   2、文獻摘錄茵陳蒿「凡使,須用葉有八角者。採得,陰乾,去根,細剉用。勿令犯火。」(《雷公》)

【總結】

茵陳治黃疸,始於《神農本草經》。《傷寒論》用本品配以梔子、大黃;用治黃而鮮明,熱勝濕盛的陽黃證;《張氏醫通》又取以配附子、乾薑、甘草,用治膚色晦黯,寒盛陽虛的陰黃證。這說明茵陳是治黃疸的主要藥物,它可隨寒熱不同而輔佐適當的藥物。藥理研究證明它能增加膽汁分泌,有利膽作用,臨床上均切段生用。茵陳歷代均用春季採收的「綿茵陳」,不用秋季採收的「茵陳蒿」。據研究,其利膽成分6,7二甲基香豆素在幼苗中不存在,僅存在於花序和果序中;茵陳香豆酸甲、乙和茵陳色原酮等也均在花蕾期的花序中出現,含量高峰在9月份,故《中國藥典》1990年版作了相應的修改,茵陳蒿亦作藥用。 [1]  

【炮製方法】

將原藥除去雜質及殘根,搶水洗淨,稍潤,切段,篩去灰屑。

【飲片性狀】

為根、莖、葉、花混合的段狀,段長10~15mm。全體灰褐色,密被銹色或黃白色短柔毛。莖圓柱形,有棱,質硬,切面黃白色髓,中空。葉皺縮,破碎,黑綠色或黑褐色。花萼筒狀,宿存,黃棕色至黑棕色。氣微,味淡。

【炮製作用】

金鐘菌陳性味苦,寒。具有清利濕熱,涼血祛瘀的功能。本品多生用,用於濕熱黃疸、石淋、小便不利,便血,外傷出血。如煎服可治急性黃疸型肝炎;水煎,沖黃酒、紅糖服可治白帶;與劉寄奴同用,焙乾,研末,外敷治刀傷出血。炮製後除去雜質,使藥物純淨,便於調劑和製劑。 [2]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殘根、老莖、雜質,搓碎或切碎,綿茵陳篩去灰屑。

【飲片性狀】

綿茵陳呈鬆散之團狀,灰綠色至黃綠色,全體密披白色茸毛,質綿軟如絨;氣清香、味微苦。茵陳蒿為類圓形片,或塊、莖、葉、花序、果實混雜。斷面類白色,周邊淡紫色或紫色,體輕,質脆,氣芳香,味微苦。

【炮製意義】

茵陳味苦、辛,性微寒。歸脾經、胃經、肝經、膽經。具有清利濕熱,退黃疸的功能。用於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淨治切制,便於調劑和製劑。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