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茶山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茶山坳鎮位於中南重鎮、國家老工業基地——衡陽市珠暉區東北部,是雁城衡陽市區的東大門,也是衡陽西南雲大都市區衛星城鎮,東鄰衡茶吉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京港高速鐵路,南臨高鐵衡陽東站、耒水,西依湘江、衡岳高速公路,北接蘭廈鐵路懷邵衡鐵路、安張衡鐵路、衡邵高速公路、衡炎高速公路,與酃湖鄉一水之隔,與合江套街道、松木鄉及樟木鄉隔江相望,東接泉溪鎮。總人口22550人(2017年),總面積56.8平方公里。轄9個村,2個居民委員會。現為全國重點鎮、衡陽市工業重鎮、衡陽賞花第一鎮、湖南現代都市休閒農業示範鎮。[1]

城鎮簡介

茶山坳鎮地處中南重鎮、國家老工業基地——衡陽市東北部,是衡陽市區的東大門,也是衡陽西南雲大都市區衛星城鎮,總面積56.8平方公里,22550人(2017年)。轄9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東鄰衡茶吉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京港高速鐵路,南臨高鐵衡陽東站、耒水,西依湘江、衡岳高速公路,北接蘭廈鐵路懷邵衡鐵路、安張衡鐵路、衡邵高速公路、衡炎高速公路、二環東路、船山大道、衡大高速公路穿鎮而過,與酃湖鄉一水之隔,與合江套街道、松木鄉及樟木鄉隔江相望,東接泉溪鎮。現為衡陽市工業重鎮、衡陽賞花第一鎮、湖南現代都市休閒農業示範鎮。

茶山坳鎮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尤以三百年寶塔——珠暉塔而聞名遐邇。境內資源得天獨厚。地下礦產氯化鈉、鈣芒硝儲量湘南第一,開發前景看好;水陸交通便利,東外環路、衡大高速公路為茶山經濟插上騰飛的雙翼;八大農產香西瓜、白蘿蔔等久負盛名;珠暉生態公園藍圖繪就,珠暉寶塔、唐宋青瓷窯址遙相輝映,堪為旅遊、度假休閒的好去處。農工商貿迅猛發展。以種植為基礎,以養殖為主導,以加工為龍頭的效益農業規模初具;駐鎮省、市屬單位湘衡鹽礦、衡鐵衡陽北站、衡南糧庫一舉成為工交行業中的璀璨明珠,托輥廠、建材廠等鎮屬企業蒸蒸日上,衡海鹽滷、福娃兒童用品、湘旺食品、茶山鴿場、樟木苗圃等民營企業日益壯大;新興的東環市場,成為農副產品和小商品的集散地,構架了城鄉經濟共同發展的橋樑。社會事業齊頭並進。境內中學四所,小學六所,素質教育全面開花;程控電話、有線電視普及推廣;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獨樹一幟;郵政、電信、金融、保險等機構一應俱全。

境內珠暉塔、唐宋青瓷衡州窯址聞名遐邇。茶山坳鎮具有良好區位優勢、資源優勢。鎮黨委、政府以建設現代都市休閒農業示範鎮為目標,堅持「生態立鎮、項目強鎮、旅遊興鎮、產業富鎮、和諧安鎮」的發展戰略,科學謀劃城鎮產業規劃、不斷加大項目建設力度,突出現代休閒農業發展,加快茶山、金甲小城鎮建設步伐。

茶山坳鎮白菜、蘿蔔、豆角、涼薯等八大傳統蔬菜種植盛名遠播,大力發展大棚蔬菜、「高妻」優質葡萄、網箱養魚等高效農業,農民增收致富的步伐進一步加快。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東外環市場的建成,為全鎮農副產品的產供銷開創了美好的前景。湘旺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湘旺」牌雪餅、「金甲嶺」牌雞蘿蔔在第五屆省農博會上獲得銀獎及最暢銷產品獎。

茶山工業集中區初具規模,為衡陽松木工業園區組成部分,湘衡鹽礦、衡南糧庫等國營大中型企業不斷做大做強,海聯、晶科威、湘旺、南風、泰源升、華強等民營企業發展迅猛。[2]

城鎮榮譽

全國計劃生育依法行政示範鄉鎮

湖南省環境生態鄉鎮

湖南省鄉鎮財政所標準化建設先進單位

衡陽市安全生產示範鎮

衡陽市文明鄉鎮

衡陽市社會管理綜合整治工作先進單位

衡陽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

衡陽市民調工作先進單位

全國重點鎮

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鎮

國家住建部、發改委等七部委聯合下發了最新一批的全國重點鎮名單,茶山坳鎮入選榜單。全國重點鎮是小城鎮建設發展的重點和龍頭,入選全國重點鎮的條件包括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潛力大、服務功能較完善、規劃管理水平較高等6項內容。此次入選,標誌着我鎮在小城鎮建設工作上跨出了新的一步,將在小城鎮建設領域上獲得國家政策優先支持。

茶山坳鎮位于衡陽市東北部,是衡陽城區的東大門,也是「衡陽西南雲大經濟圈」的衛星城鎮,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近年來,鎮黨委、政府以建設現代都市休閒農業示範鎮為目標,堅持「生態立鎮、項目強鎮、旅遊興鎮、產業富鎮、和諧安鎮」的發展戰略,科學謀劃城鎮產業規劃、不斷加大項目建設力度,突出現代休閒農業發展,加快茶山、金甲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全面推進茶山各項事業科學發展,相繼榮獲「全國計劃生育依法行政示範鄉鎮」、「湖南省環境生態鄉鎮」、「衡陽市安全生產示範鄉鎮」、「衡陽市文明村鎮」、「衡陽市社會管理綜合整治工作先進單位」等國、省、市、區多項先進榮譽,為我鎮申報全國重點城鎮創造了良好條件。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要求,加快我鎮小城鎮建設,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我們啟動了全國重點城鎮申報工作,着力抓好鎮域村鎮布局規劃、撰寫建設發展專題報告材料、錄製相關視頻材料等相關申報工作。經過近一年的籌備和努力,通過最終評選,我鎮最終入選全國重點鎮。

此次我鎮入選全國重點鎮將獲得政策上的紅利,有望在政策、土地和項目等方面得到優先扶持,國家有關部委還將研究制定加強全國重點鎮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和支持重點鎮發展。同時,根據七部委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將按照提高質量、節約用地、體現特色等要求,在政策、土地及項目安排上對全國重點鎮建設發展予以扶持。下階段,我鎮將嚴格按照全國重點鎮的各項要求,結合本鎮中長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制定推進本鎮城鎮建設與發展的工作方案,立足於完善城鎮功能、繁榮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科學編制合理的城鎮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建設與發展步伐,着力將我鎮打造成小城鎮建設的示範標杆。[3]

著名景區

珠暉塔

珠暉塔為雁城三大名塔之一,位於茶山坳鎮藕塘村,雄踞江東岸之拜亭山上。為清代安徽巡撫衡陽人王之春主持興建,耗白銀6萬兩,費時13載,於光緒丁酉(1897)年建成。 塔高10丈5尺,磚石結構,七層八棱,石階旋梯。正門西南向,上方漢白玉橫額鐫刻着斗大楷書「珠暉塔」三字,兩邊漢白玉雕刻楷書對聯:「高峙船山遠綿學脈,流回耒水廣助文瀾」。塔基四周刻有飛禽走獸圖形,塔內拱門嵌有石刻碑文,為江蘇學政王先謙撰寫、寧夏知府黃自文手書,原為6塊,現存4塊。塔前建有廊廡,僧房數楹。塔尖銅頂,映日生輝。

塔何以名?因地勢之高,晨迎朝暉,晚披彩霞,璀璨奪目,如珠玉生暉,故名之。登塔頂,周圍數十里壯麗山河盡收眼底。南望雁城,氣象萬千;北眺衡岳,風帆沙鳥,長煙一空,使人心曠神怡。塔下五四林場,樹木蔭翳,野芳吐香,其清幽秀麗之美,較來雁塔、接龍塔有過之而無不及。

衡陽山川靈秀,文採風流,薈萃於湘江耒水之間。珠暉塔與來雁塔隔江相望,互為犄角,鎮鎖風水不致流失,使衡陽地氣靈脈永保不遜。

中國福海國際旅遊度假區

中國福海國際旅遊度假區是湖南省「251」工程中的省級重點旅遊項目之一,坐落於湘江和耒水交匯處的珠暉區茶山坳鎮藕塘村及和平鄉五四村、新華村,總面積10105畝,充分利用衡陽140億噸的巨大地下岩鹽礦資源,依託衡陽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國家首批5A級旅遊區----南嶽衡山每年數以千萬計的客源以及毗鄰粵港澳的優越地理優勢,打造一個類似於中東死海的以鹽療康體養生為核心產品的國內外知名旅遊度假區。中國·福海是湖南省重點旅遊招商項目和第五屆湘台會招商引資重點項目,總投資20億元,建有漂浮SPA場館、鹽療康體中心、體育休閒中心、五星級酒店、主體樂園、珠暉塔,分為商務酒店、運動休閒、企業培訓、禪宗文化、私人度假等11個功能區。

衡陽花都科技園林產業城

衡陽花都科技園林產業城占地近萬畝,分農業科技園、農業觀光園、旅遊產業園、文化產業園四部分,總投資50億元,集產學研、旅遊、休閒、體育為一體。[4]

特色資源

茶山坳緊密依託駐鎮的30個國、省、市屬企業單位,大力發展鄉鎮、民營企業。骨幹企業有衡陽市托輥廠,主要產品:托輥、皮帶運輸機傳動滾筒,衡陽市四建五分公司,二級施工企業,年施工能力在4萬平方米以上。衡陽市鹽滷礦鄉鎮企業產品均暢銷國內外市場。一個以鹽化工業為龍頭,機械、化工為依託,建築建材並舉的格局已初步形成。鎮內有中學2所,小學15所。有線電視台1所;廣播調頻台1所,圖書室5家。有衛生院1家,醫療點20所。茶山坳鎮在發展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方面傾注精力,一年一個台階。

農產品

茶山坳鎮充分利用城郊優勢,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取得了很大成績。主要農產品有柑桔、板栗、油桐、桃、李、牲豬、鮮魚以及聞名衡陽市的花生、上豆、涼薯、豆角、香瓜、大辣椒、甜蘿蔔、大白菜等。全鎮正處在由農業大鎮向農業強鎮的跨越階段。在茶山坳鎮田心村,珠暉區舉行了茶山坳鎮金甲、田心片土地整理項目啟動儀式。該項目將投入400餘萬元對茶山坳鎮金甲、田心片區進行農業基礎設施改造和完善,修建和硬化道路,改造涵管,修建高標準溝渠,整個片區將建設為1200畝的蔬菜基地和600畝的葡萄基地,並以之為示範帶動當地特色農業產業基地發展。

鹽資源

鎮內鹽滷資源極為豐富。據地質勘探部門勘探結果表明,茶山坳地段岩鹽主階層平均厚度177.12米,遠景儲備126億噸,氯化鈉的平均品位46%,而且理藏淺,地質構造簡單,易於開採。[5]

文化教育

學前教育托幼一體化整體推進,全區3~6周歲幼兒入園率始終保持在99.7%,0~3周歲嬰幼兒接受各種形式的早期教育比例達到65%。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全區小學「四率」(入學率、普及率、鞏固率、畢業率)均達到100%;初中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畢業率達到99.5%以上。高中階段教育規模化、優質化發展,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三年的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均達到了98%。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出發,積極穩妥地實施「撤、改、擴、促」並舉的職教改革和發展策略。社區教育實驗深入開展,加快了各類教育的溝通和資源的共享共建,逐步走出了一條「社區教育實驗推動、各類培訓協同、學歷教育共同」的辦學道路,全區各類從業人員全員培訓率超過50%,全區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18—22周歲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達55.5%。堅持撤建並舉和建用並重,以學校布局調整為重點,以教育信息化為突破,區域教育優質化建設躍上了新平台。結合區劃調整和城市化發展戰略的實施,按照「規模適度、布局合理、配置優化」的要求,加快教育布局結構調整進程。全區小學校均服務人口達到1.5萬人,在城鎮就讀的小學生比例達85%以上,初中在城鎮就讀的比例達到100%。同時,大力開展教育現代化規範學校建設和各類國家級、省級示範(實驗)學校創建,促進全區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持續提高。全區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含職校)學生在省(市)級以上實驗(示範)學校就讀的比例分別達到79%、49%、67%和100%,一個以優質教育資源為支撐的、能夠基本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需求的教育優質化平台初步形成。着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全區中小學生機比已達到小學9.8:1,初中6.8:1,高中和職校5.6:1;全區所有中學和中心小學都至少建有一隻計算機網絡教室和一隻多媒體電化教室,所有學校建有校園網,並都通過寬帶接入了城域教育網,「校校通」基礎工程的建設全面完成,11所學校實現了「班班通」;區教育信息資源中心開通並投入使用。全區所有中小學開設了信息技術課,所有學校都已經啟動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研究工作。[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