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趣(楊進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茶趣》是中國當代作家楊進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茶趣
這麼多的事疊加在一起,孤絕的秋風與纏綿的陰雨,好似都與多情的秋日深情相擁。透心的涼走過曠野,紛飛的雨掠過草木,深入秋禾,讓那麼多的高粱與糜谷在梯田裡,濕了黃葉,瘦了莖身。
秋天不燥,讓我的北方走在江南的詩詞曲賦和書畫裡,輪迴在流年不老的時光中,倚窗外窺,那排梧桐樹的焦黃蒲葉,在瑟風和瀟雨下,像走在曠野上的聖僧或道士。那片雜交混林葉片菲紅焦黃,霧氣穿梭在樹木的間隙,縹緲夢幻。
思索該幹些什麼的時候,李君來電話,約我到茶社圍台品茗。李君者,年齡不大,身體妥實,部隊當過司務長,回家干過工程開過店,活得很豐富,從他的言談舉止中可以想到,一定是個有故事的人。創業或者愛情,如果講給我這個聽眾,寫出一段文字,也許能打動感染無數讀者朋友。一般人約茶湊飯,我會推託不往的。因為我的耿直與不躬沒有多少人可以包容,讓一頓飯或一杯茶,吃喝起來,沒有輕鬆之感,確有沉重之嫌。何必呢?唯李君年輕,心性和我貼近。有口無心,不會藏隱。如是契合,才有了閒小聚,秋喝茶,喝秋茶的相遇。
茶,是飲品中的上品。規品產地豐富多元。喜歡喝茶,是我青年時代至今割捨不掉的情緣。
六七位朋友,談天論地,侃茶說茶品茶,讓靜謐的茶舍熱鬧非凡。
茶有熱寒之分,更有產地之別。品種不同,製造工藝和採摘時季不一,讓茶葉有了各自的歸宿與出處。適合了不同身心的人對茶葉的嗜好。
我們的喝茶,首先是一種習慣,家庭文化的薰染,單位同事的影響,讓茶成為柴米油鹽醬醋以外居家不可或缺之要素。久喝必成習慣,仿佛早中晚不喝杯茶,就如人未吃一頓飯一樣。泡喝茶的情況還好點,若是煮熬罐罐茶喝,到了喝茶時段,你不喝茶,則有困頓頭疼、四支乏力之感,嚴重者有打噴嚏、哈欠、流鼻涕之狀。這就是茶癮犯了!
我們的喝茶,次因是一種禮貌。未上飯先上茶。來人先倒茶。過事情先備茶。茶是招朋待友的瓊漿,更是走親訪友的儒雅禮品。
我們的喝茶,是一種交際的需要。消遣度假,約朋邀友,尋一處茶樓,邊喝邊聊。讓久違的掛牽,在一杯香茗里釋懷。生意洽談,找一間茶社,邊品邊談,讓生疏的關係,在雅音禪樂的溫潤氣氛中,拉近距離,融合關係。
我們的喝茶,是一種對人生無聊寂寞的解脫。現代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一直奔跑在路上的人們,一個累字,便有好多的無奈辛酸溶藏其中。手機阻斷了見面的頻次,忙碌堆起了相見的道阻。孤獨和寂寞如幽靈盤居在每個人的心底,積久成疾,抑鬱苦悶。找一個喝茶的地方吧,一杯茶沖泡三次,便如人的一生,升降浮沉,順其自然。茶禪一味,天人合一。佛道文化,都在茶中醞釀。
我們的喝茶,是一種趣,與有趣的人喝茶,輕鬆自如,詼諧幽默,在輕鬆的氛圍中,咂品茶的精神;喝有趣的茶,心性在無所顧忌中釋放,身體在歡快的氣氛中舒暢。不喝巧茶,喝趣茶;不慕規格茶,喝對的茶。
行文間,李君嫌棄小飯桌上空的吊燈呈八瓣蓮花狀,他一下子不高興了,說飯館不應裝此種燈:昏暗,不衛生。並和小老闆理論得不依不饒。吃一頓飯,有這個必要嗎?老闆會為一頓飯的客人更燈換裝嗎?你說李君有趣不?
趙君又說,人生只有兩季,努力就是旺季,不努力就是淡季。李君馬上不行了,說這是洗腦子的話,屁都不頂。沒目標的努力有x用?……這兩位有趣不?
喝了一下午茶,他們清心明目,好多心靈雞湯外溢,讓茶的作用在七竅中暢流,趣味橫生。人生需有三分俗氣,不然孤絕一定會讓有趣的靈魂枯萎,開不出任何瑰麗的花朵。聖人曰:留三分貪財好色,以防與世俗格格不入,剩七分一本正經,以圖安分守己謀此生;露三分茫然無措,以瞞天地人泯然於世,藏七分眾醉獨醒,以致人智己看破紅塵。
你若熟讀過《茶經》,從理論上知茶地,識茶性,懂火候、曉茶具、明水質,都不能證明你是一位喝茶人。
你若諳曉茶道,用喝茶的一套工藝程序,費時勞神地去喝茶,有很多的不能充許。成套的茶具,充其量只是一種擺設。
把茶喝出一種隨性,就是茶人。把茶喝出一種隨心,就是茶人。
侃說間茶舍靜了下來,門前的車輛多了,接學生的人多了。茶喝的正好![1]
作者簡介
楊進榮,曾用名綠雲、羅巴、走天涯、西北星,隴上田園詩人,作家,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和鄉土文化的資深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