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茼蒿,中藥名。為菊科茼蒿屬植物蒿子杆ChrysanthemumcarinatumScbousb.和南茼蒿ChrysanthemumsegetumL.的莖葉。植物蒿子杆,吉林省有野生,其他地區栽培;植物南茼蒿,我國南方各省做蔬菜栽培。具有和脾胃,消痰飲,安心神之功效。主治脾胃不和,二便不通,咳嗽痰多,煩熱不安。[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茼蒿
漢語拼音:Tónɡ Hāo
別名:同蒿《嘉祐本草》,蓬蒿《飲膳正要》,同篙菜《滇南本草》,蓬篙菜《本草從新》,篙菜《得配本草》,菊花菜《植物名實圖考》,筒蒿菜《食物中藥與便方》
性味歸經:味辛、甘,性涼。入心、脾、胃經
功能:和脾胃,消痰飲,安心神
主治:脾胃不和,二便不通,咳嗽痰多,煩熱不安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茼蒿
拼音名:Tónɡ Hāo
別名: 同蒿、蓬蒿、同篙菜、蓬蒿菜、蒿菜、菊花菜、苘蒿菜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hrysanthemum carinatum Schousb.[C.coronaroium auct.non L.]2.Chrysanthemum segetum L.[C.coronarium L.var. spatiosum Bailey]
英文名
stem and leaf of South chrysanthemum
出處
出自《千金·食治》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蒿子杆和南苘蒿的莖葉
採收和儲藏
春、夏季採收,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農田栽培作蔬菜食用。
資源分布
- 1.中國的吉林省有野生。
- 2.中國南方各地普遍栽培作蔬菜食用。
原形態
- 1.蒿子杆,一年生草本,高30-70cm。莖直立,光滑無毛或幾光滑無毛,通常自中上部分枝。基生葉花期枯萎,中下部莖葉倒卵形至長橢圓形,長8-10cm,二回羽狀深裂,一回深裂幾全裂,側裂片3-8對,二回為深裂或淺裂,裂片披針形、斜三角形或線形,寬1-4mm。頭狀花序通常2-8個生莖枝頂端,有長花梗,但不形成明顯的傘房花序,或頭狀花序單生莖頂;『總苞直徑1.5-2.5cm;總苞片4層,內層長約1mm;舌片長15-25mm。舌狀花的瘦果有3條寬翅肋,特別是腹面的1條翅肋延於瘦果先端並超出花冠基部,伸長成喙狀或芒尖狀,間肋不明顯,或背面的尖肋稍明顯;管狀花的瘦果兩側壓扁,有2條突起的肋,余肋稍明顯。花果期6-8月。
- 2.南苘蒿,本種與蒿子杆的區別是:葉邊緣有不規則大鋸齒或羽狀分裂。舌狀花瘦果有2條明顯突起的橢圓形側肋。
化學成分
南苘蒿地上部分含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東莨菪素(scopoletin),7-甲氧基香豆精(herniarin)。
歸經
心;脾;胃經
性味
味辛;甘;性涼
功能主治
和脾胃;消談飲;安心神。主脾胃不和;二便不通;咳嗽痰多;煩熱不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鮮品60-90g。
各家論述
- 1.《本經逢原》:同蒿氣濁,能助相火,禹錫言多食動風氣,熏人心,令人氣滿。《千金》言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利腸胃者,是指素稟火衰而言,若腎氣本旺,不無助火之患。
- 2.《千金·食治》: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
- 3.《日用本草》:消水谷。
- 4.《滇南本草》:行肝氣,治偏墜氣疼,利小便。
- 5.《得配本草》:利腸胃,通血脈,除膈中臭氣。[2]
摘錄
《中華本草》
臨床應用
- 藥膳食療:
茼蒿炒肉絲:
功效:健脾滋陰、消腫解毒。
原材料:茼蒿嫩莖葉250g,鮮豬肉100g,料酒、精鹽、味精、醬油蔥花、薑末各適量。
做法:將茼蒿去雜、洗淨,入沸水中焯一下,撈出擠干水後切段。豬肉洗淨切絲,將料酒、精鹽、醬油、蔥花、薑末、少量的水澱粉放入碗內攪成芡汁。鍋燒熱,倒入適量植物油。再下肉絲煸炒,倒入芡汁,炒至肉絲熟而入味,再投入茼蒿炒至入味,出鍋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
相關配伍
- 1、治熱咳痰濃,鮮茼蒿菜90g。水煎去渣,加冰糖適量熔化後分2次飲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 2、治高血壓性頭昏腦脹,鮮茼蒿菜1握。洗,切,搗爛取汁。每服1酒杯,溫開水和服,每日2次。(《食物中藥與便方》)
- 3、治煩熱頭昏,睡眠不安,鮮茼蒿菜、菊花腦(嫩苗)各60~90g。煮湯,每日2次飲服。(《食物中藥與便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