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荊芥 (唇形科荊芥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滇藏葉下珠

荊芥(學名:Nepeta cataria L.),是唇形科、荊芥屬多年生植物。莖堅強,基部木質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鈍四棱形,具淺槽,被白色短柔毛。

產新疆,甘肅,陝西,河南,山西,山東,湖北,貴州,四川及雲南等地;多生於宅旁或灌叢中,海拔一般不超過2500米。自中南歐經阿富汗,向東一直分布到日本,在美洲及非洲南部逸為野生。

歐洲各地民間用於防治胃病、貧血以及其他多種的疾病。荊芥的根尚含有強烈刺激神經系統的成分。在中國有時栽培供藥用,但不是常用中藥荊芥的正品,全草用於防治感冒。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荊芥
  • 拉丁學名;Nepeta cataria L.
  • 別名;假荊芥

樟腦草

貓薄荷界植物界門被子植物門綱雙子葉植物綱亞   綱合瓣花亞綱目管狀花目科唇形科亞   科野芝麻亞科族荊芥族屬荊芥屬種荊芥分布區域自中南歐經阿富汗,向東一直分布到日本,在美洲及非洲南部。

形態特徵

多年生植物。莖堅強,基部木質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鈍四棱形,具淺槽,被白色短柔毛。葉卵狀至三角狀心臟形,長2.5-7厘米,寬2.1-4.7厘米,先端鈍至銳尖,基部心形至截形,邊緣具粗圓齒或牙齒,草質,上面黃綠色,被極短硬毛,下面略發白,被短柔毛但在脈上較密,側脈3-4對,斜上升,在上面微凹陷,下面隆起;葉柄長0.7-3厘米,細弱。

花序為聚傘狀,下部的腋生,上部的組成連續或間斷的、較疏鬆或極密集的頂生分枝圓錐花序,聚傘花序呈二歧狀分枝;苞葉葉狀,或上部的變小而呈披針狀,苞片、小苞片鑽形,細小。

花萼花時管狀,長約6毫米,徑1.2毫米,外被白色短柔毛,內面僅萼齒被疏硬毛,齒錐形,長1.5-2毫米,後齒較長,花後花萼增大成瓮狀,縱肋十分清晰。花冠白色,下唇有紫點,外被白色柔毛,內面在喉部被短柔毛,長約7.5毫米,冠筒極細,徑約0.3毫米,自萼筒內驟然擴展成寬喉,冠檐二唇形,上唇短,長約2毫米,寬約3毫米,先端具淺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4毫米,基部心形,邊緣具粗牙齒,側裂片圓裂片狀。雄蕊內藏,花絲扁平,無毛。花柱線形,先端2等裂。花盤杯狀,裂片明顯。

子房無毛。小堅果卵形,幾三棱狀,灰褐色,長約1.7毫米,徑約1毫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多生於宅旁或灌叢中,海拔一般不超過2500米。 分布範圍編輯 語音 產新疆,甘肅,陝西,河南,山西,山東,湖北,貴州,四川及雲南等地;自中南歐經阿富汗,向東一直分布到日本,在美洲及非洲南部逸為野生。模式標本采自歐洲。 [2] 人工栽培主產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生長習性編輯 語音 荊芥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最適於生長在肥沃、疏鬆的土壤,濕度適中、陽光充足和溫和的氣候條件下。種子在15~20℃下即可發芽,生長適溫為20~25℃,耐高溫也較耐寒。 [3]

栽培技術

播種育苗

在溫暖地區多採取條播,春季或秋季均可播種,行距40~50厘米。播種時,苗床要精細整地,畦面要平,條播或撒播,播後略加鎮壓、澆透水,出苗前要保持苗床內土壤濕潤。出苗後及時間去過密苗,保持株間距4厘米見方左右。2~3片真葉即可定植。

肥水管理

定植苗後如遇乾旱天,每隔1天要澆水1次。換苗後及時中耕鬆土,看長勢,適當追施速效肥,以後每採收1次嫩莖尖,要追加1次肥。

採收方法

荊芥的幼苗可食,定植後株高約25厘米,即可陸續摘頂芽梢,採摘長度為10厘米左右,約7~10天採收1次,可持續採摘120天左右,該品種嫩莖葉不耐貯藏,宜隨需要時隨采。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歐洲各地民間用於防治胃病、貧血以及其他多種的疾病。荊芥的根尚含有強烈刺激神經系統的成分。在我國有時栽培供藥用,但非常用荊芥的正品,全草用於防治感冒。

荊芥味辛香、微溫,其莖葉有解暑、發汗發熱、防治中暑、口臭、胸悶及小便不利等作用,也可用於急性腸胃炎。

食用價值

荊芥的莖葉含較為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嫩莖葉可涼拌,作調味品或作湯,清香可口,增進食慾,利喉。魚蝦中放入洗淨切碎的荊芥葉,可除去魚腥味 。

其他價值

具薄荷樣的芳香,特別能使貓興奮,常用於填塞貓玩具。

據國外報道本種含芳香油達3%,油用於化妝品香料,其中有1變型f. citriodora Dum具有濃郁的檸檬香氣,常作芳香油及蜜源植物栽培。[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