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草原絲路:石窟·冰臼·瘋喇嘛(42)(李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草原絲路:石窟·冰臼·瘋喇嘛(42)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草原絲路:石窟·冰臼·瘋喇嘛(42)》中國當代作家李富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草原絲路:石窟·冰臼·瘋喇嘛(42)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早在1000多年前,在遼闊的巴林草原,就崛起了一個驍勇善戰的民族——大遼契丹。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們叱咤風雲的身影,200多年的輝煌刻寫在中國的大地上。然而,這個被稱為「鑌鐵」的民族,卻神秘地在歷史的隧道里消失了,留下了千古之謎,讓後人猜測。今天,當我們走進昔日的草原絲路、大遼皇都——巴林左旗政府所在地林東鎮,探查殘存的歷史碎片,探尋神秘而遙遠的遼王朝,仍然讓人感慨萬千。

遼都石窟——真寂之寺,就位於遼都故地林東鎮南二十公里的群山之中。走進這帶有神秘色彩的古寺,真叫人驚詫不已。古寺青燈,經聲朗朗,仿佛進入了一個世外桃源。

其實,真寂之寺是在一個山谷之中,它的三面分別是聖水山、別棱山和桃石山。在三山形成的箕形山谷里,桃石山從谷底驟然拔起。此山北面坡緩,東南兩面峭壁挺拔,十分險峻。山上一桃形巨石僅以三點支撐,聳立在峰頂崖端,風吹欲動,雨打欲搖,在雲霧中露出裊娜身姿。傳說當年齊天大聖孫悟空在王母娘娘蟠桃會間偷喝了美酒,偷拿了仙桃後,駕着祥雲,從空中突然看到人間一處仙境,他醉眼朦朧,無意中嘴中仙桃掉落,正好落在此山山頂。不信,你看這桃石正好缺了一塊,那就是孫悟空咬的那一口。傳說給桃石山帶來了美麗而浪漫的色彩。但是,傳說畢竟是傳說。近年,經過考證和研究,科學家們認為桃石山所在地區是典型的第四紀冰川發育區,這裡有世界上保存良好的「冰臼群」。

所說的「冰臼」,是在大約二三百萬年前,桃石山地區覆蓋着大約兩公里厚的冰川,在特殊的物理條件下,冰川溶解,在冰層的擠壓下,形成旋轉的渦流,水夾帶的石塊,在花崗岩上緩緩旋轉,像一把刷子,不停地刷磨,經過漫長的歲月,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冰臼」。冰臼,分布在花崗岩的山頂上,口小、肚大、底平,形狀像搗蒜用的「蒜臼」,因而,科學家們稱之為「冰臼」。冰臼在我國的發現,證明了李四光的地質力學理論,同時也證明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它對於研究古今氣候的變化,為現代氣候演化趨勢分析和預測提供了重要依據。

發現「冰臼」的時候,還有很多故事。那時,正值寒冬,滴水成冰。一天深夜,我已經入睡,但被一個電話叫醒了。原來,是我的一個朋友。他叫任久奎,當時從水泥廠下崗,自己開辦了一個小賣部維持生存。我和久奎是一個鄉里的,上下村。久奎告訴我,科學家在我們的家鄉有重大的發現,發現了第四世紀冰川遺蹟。開始,我半信半疑。當我騎着自行車來到林東賓館的時候,看到發現第四世紀冰川遺蹟的兩個科學家,更讓我疑慮:他們穿着翻毛皮鞋,內衣是自己打制的毛衣,沒有西服和領帶。但是,這些沒有改變我長期形成的採訪習慣,我和他們交談起來。兩位科學家從地理知識講起,一點一點談現在的發現,聽着聽着,我被他們帶進了遠古時代,入了迷。這時,我才知道他們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一個叫韓同林,一個叫勞雄。從地質構造,到地球學說,從青藏大冰蓋,到河北省豐寧的「冰臼」,我和任久奎決定第二天和科學家一起上巴林左旗花加拉嘎下三七地南的平頂山一看究竟,並約定,找上和地質方面相關的部門一起去。結果,第二天早上,我一個人也沒有找成,人家都推脫有事。無奈,我和久奎只好借車,拉着兩位科學家來到平頂山。拍照、觀察、議論,到天黑時,我們飢腸轆轆才下山。第三天,兩位科學家要走,臨走,還囑咐我一定要把發現「冰臼」的事情宣傳出去,因為當時「冰臼」已經遭到了石匠劈山取石的破壞。看到兩位科學家憂心忡忡的樣子,我被感動了。第四天之後,新華社中新社內蒙古日報等媒體就先後報道了巴林左旗發現「冰臼」的事情,《赤峰日報》就刊發了一個整版。隨後,真寂之寺西部山頂的「七鍋山冰臼群」被發現。一時間,巴林左旗發現「冰臼」成為「熱聞」。接着,才是克什克騰旗大青山等地的「冰臼」漏出「冰山一角」。話又說回來,如果沒有當時的發現,沒有當時的廣泛宣傳和認真討論,就不會有今天克什克騰旗「石林」和真寂之寺西南「七鍋山冰臼群」的開發。現在,赤峰地區的「冰臼」正在申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桃石山山峰險要,風光旖旎。山上有「金龜探海」石,山中有多個岩洞,人們冠以「再生洞」。在山的陽面,有一條狹長而陡峭的石縫,人們叫它「閻王道」,有許許多多的遊人作蛇行狀,沿着閻王道,從山下往山上爬行,體驗一下摸「閻王鼻子」也就是「鬼門關」的滋味。

風景如畫,奇詭怪幽,就在這座山的峭壁下,遼代開鑿了石窟,而後,清代巴林二旗札薩克又在石窟前修築了磚木結構的喇嘛廟清廷賜名為「善福寺」。石窟分為南、中、北三室,中窟規模較大,面積6. 5平方米,進深5米,高約3米。窟內雕刻一組佛教故事群像。中間圓雕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涅槃像,身長3. 7米,頭南面東,直肢側臥於榻上,他的右手支頤,左手直伸,身着薄衣,螺發肉髻,赤足瞑目。三世佛於身左,有兩尊菩薩分立南北,15名弟子肅立身旁,均做哀痛狀,南、北、西三面石壁上有浮雕,刻有佛像110尊,俗稱千佛像。

[1]

作者簡介

李富,中國作協會員,省文學院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