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百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草原百靈 |
![]() |
中文學名:草原百靈 拉丁學名:Melanocorypha calandra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科:百靈科 屬:百靈屬 種:草原百靈 亞 種:4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66 英文名稱:Calandra Lark |
草原百靈(學名:Melanocorypha calandra):是一種小型鳴禽。長的17.5-20厘米。上體灰棕色有黃褐色斑紋,具棕黃色羽緣。下體白色,有褐色領帶,胸部具放射狀斑紋,兩肋稍雜以栗紋,頰部皮黃色,兩條長而顯著的白色眉紋在枕部相接。 棲息於草原、沙漠、小灌叢、近水草地等空曠地區。常於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狀飛行。平時在地上尋食昆蟲和種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為食,也捕食昆蟲,如蚱蜢、蝗蟲等。主要分布於歐洲南部和亞洲北部地區。 [1]
草原百靈形態特徵
草原百靈是一種小型鳴禽。長的17.5-20厘米。上體灰棕色有黃褐色斑紋,具棕黃色羽緣。下體白色,有褐色領帶,胸部具放射狀斑紋,兩肋稍雜以栗紋,頰部皮黃色,兩條長而顯著的白色眉紋在枕部相接。
初級飛羽黑褐色,具白色翅斑,最外側1對尾羽白色,其餘尾羽深褐色,後爪長而稍彎曲。雌鳥似雄鳥,但顏色暗淡。它們的嘴較尖細而呈圓錐狀,嘴尖處略有彎曲。鼻孔上有懸羽掩蓋。翅膀稍尖長,尾較翅為短,跗跖後緣較鈍,具有盾狀鱗,後爪長而直。
草原百靈棲息環境
棲息於草原、沙漠、小灌叢、近水草地等空曠地區。
草原百靈生活習性
常於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狀飛行。於地面,或于飛行時,或在空中振翼同時緩慢垂直下降時鳴唱。高飛時直衝入雲,在地面亦善奔走,受驚擾時常藏匿不動,因有保護色而不易被發覺。常站高土崗或沙丘上鳴囀不休,鳴聲尖細而優美。
平時在地上尋食昆蟲和種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為食,也捕食昆蟲,如蚱蜢、蝗蟲等。
草原百靈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塞浦路斯、埃及、法國、格魯吉亞、希臘、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約旦、 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利比亞、馬其頓共和國、摩爾多瓦、黑山、摩洛哥、巴勒斯坦地區、葡萄牙、羅馬尼亞 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西班牙、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斯、 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
遊蕩:奧地利、巴林、比利時、 捷克共和國、丹麥、法羅群島、芬蘭、德國、直布羅陀、匈牙利、科威特、荷蘭、挪威、波蘭、 沙特阿拉伯、瑞典、瑞士、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英國。
草原百靈繁殖方式
雄鳥求偶時在空中鳴唱或在高空拍動翅膀。營巢在土坎、草叢根部地上,巢呈淺杯形,用雜草構成,置於地面稍凹處或草叢間,其上有垂草掩蔽。
5-6月間產卵。卵白色或近黃,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細斑,大小約為23×18毫米。兩性輪流孵化11-12天雛鳥破殼而出。剛出殼的雛鳥赤身裸體,只在一些部位長有絨羽,7天後才睜開雙眼。這期間由雙親共同哺育,主要是餵食昆蟲的幼蟲。幼鳥在8天以後離巢,並且在14或15天以後飛行。
草原百靈亞種分布
草原百靈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草原百靈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