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草原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草原鷂[1](學名:Circus macrourus)別名:草原鷹、白尾鷂、澤鷂、澤鵟(北名)。隼形目鷹科鷂屬的一個物種。體型中等,體重311-550克,體長435-520毫米。雄性成鳥眼先、額和頰側白色,嘴須黑;頭頂、背和覆羽石板灰色,褐色;尾羽有明顯的灰白色橫斑,中央尾羽灰色,具暗色橫斑,尾上覆羽也具灰色橫斑;耳羽灰色;第1枚初級飛羽銀灰色,第2枚初級飛羽外翈灰,內翈黑色,頦、喉和上胸銀灰色,餘部白色。雌成鳥較雄鳥稍大。上體羽褐色,沾灰色,具不顯的暗棕色羽緣;頭至後頸淡黃褐色,各羽具暗褐色橫斑。下體頦、和胸部皮黃白色,具褐色羽干縱紋。

草原鷂主要棲息在草原和開闊平原,偶見於林緣。主要食物為草原鼠類,也吃草原上的鳥類如百靈、鷚類,還吃蛙、蜥蜴和昆蟲等。中國內分布於新疆,河北,長江下游江西、江蘇,西藏南部,廣西和海南。草原開荒種地、草原荒漠化十分嚴重,對此鳥的生存環境造成嚴重威脅。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形態特徵

雄鳥:體型中等(46厘米)的淺灰色鷂。翼尖具黑色的小楔形斑。甚似烏灰鷂,但腰部白色明顯,頭偏白,翼尖斑紋特別。次級飛羽基部缺少黑色線條。色彩比白尾鷂淺。雌鳥褐色,與雌白尾鷂的區別在飛行時缺少暗色後緣;與烏灰鷂的區別在具淺色後領環,且翼下覆羽缺少赤褐色橫斑。初級飛羽與色深的次級飛羽、翼下淺色的前覆羽與深色的後覆羽、深色上胸與淺色下胸成對比。幼鳥較白尾鷂幼鳥兩翼較長且細,與烏灰鷂的區別在飛行時翼尖完全深色。虹膜-黃色;嘴-黃色;腳-黃色 。

雄性:成鳥體型中等。眼先、額和頰側白色,嘴須黑;頭頂、背和覆羽石板灰色,褐色;尾羽有明顯的灰白色橫斑,中央尾羽灰色,具暗色橫斑,尾上覆羽也具灰色橫斑;耳羽灰色;第1枚初級飛羽銀灰色,第2枚初級飛羽外翈灰,內翈黑色,頦、喉和上胸銀灰色,餘部白色。

雌成鳥較雄鳥稍大。上體羽褐色,沾灰色,具不顯的暗棕色羽緣;頭至後頸淡黃褐色,各羽具暗褐色橫斑,次端斑較寬闊,尾羽端緣黃褐色;翅飛羽黑褐色。下體頦、和胸部皮黃白色,具褐色羽干縱紋且較寬闊,覆腿羽和尾下覆羽白色,具不規則的淡棕褐色斑紋。幼鳥似雌成鳥。頭頂和後頸深棕褐色,羽基白色;上體棕褐色;尾羽灰褐色。翅飛羽黑褐色;下體頦、污白色,胸、腹及尾下覆羽棕褐色。

虹膜橙黃色;嘴黑褐色,嘴基淡黃色;蠟膜暗黃色;腳土黃,爪黑色

野外鑑定:上體石板灰色,較烏灰鷂淡,且翅中無黑色橫斑。翅下覆羽缺少暗栗或褐色點斑或橫斑。翅端部黑色亦小[2]

生活習性

經常在空中飛翔,覓食多在開闊的草原和草地上空,常接近地面慢慢地低空飛行,並不斷地注視着地上獵物的活動,頭向下左右環視,見到獵物則突然快速俯衝,通過呈扇形散開的尾、大大張開的兩翼和向前伸的腳的控制,使它能准而穩的降落在獵物身上將其捕捉。有時也站在地上等候取食,等待獵物出現後突然猛撲過去獵捕。捉到獵物後在地面撕開啄食。不善鳴叫,繁殖期求偶炫耀時,常發出「kiki-kiki-kik」叫聲。

食性:主要以田鼠、黃鼠、跳鼠等齧齒動物以及野兔、蜥蜴、蝗蟲、鳥類、雛鳥和鳥卵為食[3]

棲息環境

草原鷂主要棲息和活動於草原關荒漠、乾旱平原以及低山丘陵和平原森林地區,冬季有時也到河谷和村屯農田地帶。

分布範圍

中國: 四川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河北省,天津市,重慶市,江西省,海南省,江蘇省 。

世界: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貝寧、博茨瓦納、保加利亞、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岡比亞、格魯吉亞、加納、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利比里亞、利比亞、馬其頓、馬拉維、馬爾代夫、馬里、馬耳他、毛里塔尼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尼日爾、尼日利亞、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卡塔爾、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旺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拉利昂、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索馬里、南非、南蘇丹、斯里蘭卡、蘇丹、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也門、贊比亞和津巴布韋[4]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年產一窩。營巢於開闊的平原地上或土堆上,有時也在草叢和矮小的灌叢中營巢,多在草原凹陷乾燥處。巢較簡陋,大小為外徑50厘米,內徑15-20厘米。每窩產卵數為3-5枚,卵白色或淡藍色,具淡紅或褐色斑。卵的大小為40.1-50毫米×32.6-37毫米。如果卵損失了,通常還下補償性的一窩,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30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的頭一天由雄鳥餵養,雌鳥在巢中暖雛,以後雌鳥亦參與育雛活動。在雌雄親鳥的共同餵養下,經過35-45天的育雛期,雛鳥才能離巢。孵卵時雌鳥換羽,而雄鳥在幼鳥開始飛行時才換羽[5]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6]

參考資料

  1. 草原鷂,360個人圖書館,2016-09-28
  2. 草原鷂的形態特徵,有道搜索
  3. 草原鷂的形態特徵,有道搜
  4. 草原鷂的分布範圍,濕地之友網,2017年4月6日
  5. 草原鷂的繁殖方式,有道搜
  6. 草原鷂的保護等級,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共享服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