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草山御賓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草山御賓館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圖片來自三立新聞網

基本資料

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

公告日期  1998年9月1日

登錄類別  宅第

地理位置  臺北市士林區新園街1號

建成年代  大正十二年(1923年)

草山御賓館位於陽明山中山樓的附近,是台北市士林區的一座建築,於台灣日治時期的建築,修建於1923年為了迎接日本皇太子(後來的裕仁天皇)而修建,裕仁造訪臺灣時曾在此休憩。現為台北市市定古蹟,日式木造屋已頹圮呈荒廢狀態。[1] [2]

歷史簡介

  • 陽明山昔稱草山,草山御賓館最早稱為「草山御休憩所」,俗稱「太子亭仔」[3]
  • 大正12年(1923年)1月確定裕仁巡視臺灣的計畫,當時臺灣有不少建築工程以「皇太子殿下行啟」之名而興建,草山御休憩所即是為了直接接待裕仁皇太子而興建的建築之一,竣工於大正12年(1923年)3月25日,位於台北州七星郡士林街草山字磺溪內89番地。同年4月25日,抵臺巡視的皇太子曾於此休憩。
  • 1924年增建日本家屋,昭和8年(1933年)被正式稱為草山「御貴賓館」,皇族宮家未造訪時,偶有臺灣總督府之高官前來使用。[4]
  • 據1923年《臺灣行啟記錄》記載,最初建造的木造主屋洋館占地51坪,設有御休憩室、次間、廁所、浴室及車寄,土地面積約2490坪,另設有15坪傭人平房。
  • 建造費用28814元63錢,由財團法人臺灣救濟團出資,大正12年(1923年)1月20日開始施工,同年3月25日完工。同時並修繕台北城至士林的「敕使街道」,士林至草山之草山道路改建,及草山經紗帽山至北投溫泉浴場之新建道路工程。
  • 1945年日本戰敗之後,為長官公署接收,改名為「草山第一賓館」,轉為國民黨黨政高層御用賓館。1950年草山更名為陽明山,此時再改名為「陽明山第一賓館」。
  • 1958年當時裝甲兵司令蔣緯國延請一名西德裝甲兵將軍,協助臺灣軍整訓,此時陽明山第一賓館便充當西德裝甲兵將軍的官舍。
  • 1965年之後變成考試院長孫科官邸。1973年孫科逝世後,其子孫治平、治強繼續沿用,直至1997年房屋老舊不堪居住,前後共32年,孫家後人搬離而閒置至今。
  • 1998年7月22日,被指定為台北市宅第類市定古蹟。[3][4]

建築特色

草山御賓館的建築群可分三部分:[3]

  • 大正12年(1923年)3月25日落成之木造「洋館」,採日式尺間法設計。
  • 大正13年(1924年)7月31日增建完成木造「日本家」屋,形成「一洋一和」的建築空間。
  • 民國57年(1968年)王大閎建築師設計之磚造「洋房」,乃1960年代映照台灣風土氣候之建築特色。

庭園設計

  • 因裕仁皇太子年輕時專攻植物學,所以在構築草山御休憩所時,對庭園特別用心,以池泉、石組及植栽,構成日式庭園風格。[3]
  • 池泉: 水池分上下池,面積約80平方公尺,池泉設計符合「四神相應」的思想,以東川、西路、南池、北山的概念構成。
  • 石組: 分別有瀧石組(不動石)、島石組(蓬萊仙島造型)、護岸石組、亂杭、飛石、敷石及石燈籠。
  • 植栽: 以主要由假儉草構成的草坪,及龍柏、茶梅、金毛杜鵑皋月杜鵑所組成的灌木叢,樹叢旁皆搭配安山石塊。並選用具南洋風味的植物,如筆筒樹、蒲葵、觀音棕竹等,襯托洋館建物。

資產現況

  • 草山御賓館閒置以來因缺乏修繕,日式木造屋頹圮,2016年文化部同意依新版「文化資產保存法」,無償撥用給臺北市政府自行負擔修繕及活化。[5]

相關條目

視頻

草山御賓館崩塌大半! 市定古蹟成廢墟

參考文獻

  1. 草山御賓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 文化部補助千萬 草山御賓館將再現風華,中央廣播電台,2018-06-03
  3. 3.0 3.1 3.2 3.3 林會承《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直轄市定古蹟草山御賓館實測記錄》 (PDF).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2年 (Chinese (Taiwan)). 
  4. 4.0 4.1 郭中端《陽明山國家公園日式溫泉建築解說及保存規劃》 (PDF). 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2004年(表 3-2-8) (Chinese (Taiwan)). 
  5. 《荒廢18年 草山御賓館將無償撥用活化》. 自由時報2016年8月6日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