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草木有本心 (張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草木有本心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草木有本心》中國當代作家張靜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草木有本心

——「千古詩情日日新」之十七

「一品當朝為宰相」的詩人張九齡,是大唐宰相裡面寫詩寫得最好的。張九齡守正嫉邪、忠心耿直、遇事敢言,因反對任用奸佞,終遭罷相。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由尚書右丞相貶為荊州長史,寫下了著名的《感遇》12首,其中第一首,也是流傳最廣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中的開篇之作。

《感遇十二首》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這首詩以兩個對舉的形象開頭:一個是蘭,一個是桂;一個是葉子,一個是花朵;一個是春天,一個是秋天。這兩句寫得非常簡勁,而且概括性很強,互文兼融,代表了不同時節的各種草木植物。「欣欣」是指生命蓬勃而有生意的樣子。無論是蘭葉的葳蕤還是桂花的皎潔,不管是春天還是秋天,它們都欣欣向榮,表現了一種生命的力量。「自爾」,可以理解為自然而然,「自爾」二字,從容自在,表明其擅美於春秋佳節完全取決於內在的生命力和美質,不必假借任何外在的力量。「自爾為佳節」,就是說它們各自在屬於自己的最美好的季節展示了生命的特點,榮而不媚、不求人知。

草木的開花是草木生命本身的一種規律,可是誰想到有「林棲者」——那些在山林中隱居的人,就「聞風坐相悅」。「誰知」二字,大有出乎意料的感覺,也寓含有對蘭桂的讚嘆意味,說明蘭桂雖不求人知賞,卻因其芬芳幽潔的美質而得到高士的追慕賞愛。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在這裡有事實的和比喻的兩個意思,事實的意思是說因為蘭葉與桂花本身就有芳香,所以吹過蘭、桂的風自然是香風,於是這種香風就被林棲者真的聞到了。至於比喻的意思則是說這種風即蘭桂的風格——一種芬芳美好的品格,所以這裡的「聞」就不一定是用鼻子聞,而是說他們知道並欣賞了這種美好的品德、美好的事物。「聞風」怎麼樣?就「坐相悅」,「坐」是因此,「悅」是愛慕,賞愛的結果中國古人說「蘭生幽谷,不為無人而不芳」,蘭花即使生在一個空寂無人的山谷中,也不會因為無人欣賞就不香了,因為芳香是它的本性。所以杜甫有詩云「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

這裡出現一個問題:詩末的「美人」與前文的「林棲者」是同一類人嗎?如果「林棲者」指隱居山林的高士,「美人」喻指君主,那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詩人對於「林棲者」慕悅蘭桂,並無貶抑排斥之意,甚至還因林棲者的相悅多少流露出自賞之意;但對「美人」之賞愛攀折,卻用了「何求」這種排斥,甚至不屑的口吻。「不採而佩,於蘭何傷?」(韓愈《猗蘭操》)不用說不好的人,就算是好的人——美人來折,也不需要了,因為更重要的是自我的美好與珍重。《孔子家語》有言:「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屈原《離騷》也有云:「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如果我的感情確實芬芳美好,就算你們都不了解我,那也無所謂。「何求」又是一個轉折,也更突顯了全詩主旨: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是個人內在成長的需要,並非藉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

張九齡這首《感遇》詩的開頭,以春蘭秋桂的丰茸皎潔象喻君子的高風亮節。出於內質秀美的自生自榮,不為物染的生命力是詩中物與人的共通之處。草木有自然的本性,又何必希求美人來攀折?正人君子志向高尚、品德高潔,乃是出於對自己的要求,並非為了引人重視、求人賞識,即使得不到君主的知賞重用,也不減其人格美的光輝,是獨立人格意識的覺醒。

「草木有本心」屬於一種極為重要的品質,可以引發我們關於生存觀的進一步思考:人這一生,究竟該如何完成自己?有兩種不同的情形:一種是向外尋求,既然向外求,你就要等別人認識你、欣賞你、給你機會,這永遠是有待於人的;另外一種完成則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求的——追求一個自我要求的最高的標準,而你自己達到了這個標準,你既不需要別人的讚美,也不需要別人給你機會,你自己本身就可以完成了,這自然是無待於人的。[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