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 漢語漢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草 - 漢語漢字 |
![]() |
草,漢語一級字,讀作:cǎo,最早見於甲骨文 ,其本義是櫟實,櫟樹的果實,即《說文》:"草,草斗,櫟實也。"又是春天最先萌芽生長的植物,也可以指草本植物。
引申為野地、山野、民間;又引申指粗略;初步的。又借指雌性牲畜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草
拼音; cǎo
注音; ㄘㄠˇ
異體字; 艸、艹、騲
部首; 艹
四角碼; 44406
鄭碼; eked
倉頡; taj
五筆; ajj
統一碼; U+8349
字形分析; 上下結構
字級; 常用字,一級字
平水韻; 上聲十九皓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一】【艸部】草
草斗,櫟實也。一曰象斗子。從艸早聲。自保切。
注:臣鉉等曰:今俗以此為艸木之艸,別作皂字,為黑色之皂。案:櫟實可以染帛,為黑色,故曰草。通用為草棧字。今俗書皂或從白從十,或從白從七,皆無意義,無以下筆。
說文解字注 (草)草斗,櫟實也。一曰象斗。
木部。栩?也。其皂一曰樣。又曰。?、栩也。又曰。樣、栩實也。按此言櫟者、卽栩也。陸璣雲。栩今柞櫟也。徐州人謂櫟為杼。或謂之栩。其子為皂。或言皂斗。其殼為汁。可以染皂。今京洛及河內多言杼汁。或雲橡斗。按草斗之字俗作皂、作皂。於六書不可通。象斗字當從木部作樣。俗作橡。從艸。早聲。
自保切。
古音在三部。周禮大司徒。其植物宜早物。假借早晚字為之。籒文作?。
康熙字典 古文:屮
《唐韻》:采老切。《集韻》:在早切,《韻會》、《正韻》:采早切,並音懆。《說文》:作艸,百卉也。經典相承作草。《書・禹貢》:厥草惟繇。《詩・小雅》:在彼豐草。《禮・祭統》:草艾則墨,未發秋政,則民弗敢草也。注:草艾,謂艾取草也。《論衡》:地性生草,山性生木。《大戴禮・易本命》:食草者善走而愚。
又《史記・陳丞相世家》:惡草具進。注:草,粗也。
又《篇海》:苟峑曰草草。《春秋・隱四年》:公及宋公遇於淸。注・遇者草次之期,二國各峑其禮也。疏:草次,猶造次也。
又《詩・小雅》:勞人草草。傳:草草,勞心也。
又《易・屯卦》:天造草昧。疏:言天造萬物於草創之始。
又《前漢・淮南王傳》: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乃遣。注:謂為文之草藳。百官志注: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後漢・陳寵傳》:蕭何草律。
又《魏志・衛覬傳》:覬好古文,隸、草無所不善。
又姓。《正字通》:草中。
又《韻補》:脞五切,徂上聲。徐幹《齊都賦》:焚梗林,燎圃草。
又此苟切,湊上聲。《邊讓・章華賦》:攜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嬙之素肘。形便纖以嬋娟兮,若流風之靡草。
又《說文》:自保切,音皂。草斗,櫟實也,一曰橡斗子。徐鉉曰:今俗以此為艸木之艸,別作皂字,為黑色之皂。案櫟實可染白為黑,故曰草,通用。今俗書或從白從十,或從白從七,皆無意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