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荔枝的傳說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荔枝的傳說故事

  五代劉長紅雲酬,西園武衛牆外求。

  卓絕無儔漢後貢,奔騰險阻死繼路。

  佛改不嘗殷紅果,國王先食味佳尤。

  初出西施逢甲贊,海上仙人棄官守。

  一騎紅妃口更艷,嚼疑天味嗅世足。

  花小不耀珊瑚珠,明人火勃餐荔透。

  虛勞失眠產後腫,健忘驚悸食玉肉。

  健氣益智津通神,陰虛火旺多食毒。

傳說故事

西王母青睞合江荔枝 俏美女卻是返老還童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合江荔枝王母樹」的神奇傳說。說的是崑崙山的西方,有一個叫西王母的神人,原是一個長着豹子尾巴,老虎牙齒,頭髮亂蓬蓬地披着,頭上戴了一隻玉勝,善於嘯叫,掌管瘟疫刑罰的怪神。嫦娥奔月所偷吃的長生不死良藥,就是西王母賜給嫦娥的丈夫后羿的。


在西王母的身邊,有三隻青鳥經常輪流地飛到世界各地去,尋找珍奇食物來供給西王母受用。有一天,西王母對三隻青鳥說,宇宙間有一種「嚼疑天上味,嗅異世間香,潤勝蓮生水,鮮逾桔得霜」。(白居易《贊荔枝》)的水果叫荔枝,無論是人還是神,只要食用得法,都能換顏有術,益壽延年。而這種水果呢,又以承受日月精華最多,成熟季節最晚的為特佳上品。於是三隻青鳥奉西王母之命,高翔雲天,鵬程萬里,四處尋找這種特佳上品荔枝。結果卻發現,天地間只有在長江與赤水河交匯處現在叫合江縣的這個地方,才有這種最晚熟的荔枝。

從此,三隻青鳥年年都在七八九三個月,為西王母摘合江荔枝。西王母不知不覺中,竟然一連吃了七七四十九年合江荔枝。據現存唯一保存中國神話資料最多的《山海經》一書記載,吃了四十九年合江荔枝的西王母,竟然變成了「年三十許,容顏絕世」的美麗女人;三隻採摘合江荔枝七七四十九年的青鳥,也都一變而為漂亮活潑的侍女了。從此,古代的神人都把合江荔枝稱為王母樹,並以年年都在七八九三個月,天天品嘗合江荔枝為殊榮,而且有越來越多品嘗合江荔枝得法的神人,都越變越美,越變越年輕。現在在合江縣,每年都有一種美麗的小鳥喜歡啄食荔枝,當地人稱它們是荔枝雀。據說這種鳥兒就是西王母那三隻青鳥的子孫後代。[1]

古五代劉長每年荔枝熟時,設「紅雲宴」,用荔枝大宴賓客。

據傳,名滿天下的增城掛綠荔枝熟時,增城西園僅存的那棵母樹下,竟日夜有衛士守護。再如福建興化的名種「陳紫」,系一戶陳姓家獨有,陳家賣荔枝方法是「大門禁閉」,購者將錢扔進牆內,主人隨意摘下荔枝向牆外擲去,購者僅以得到荔枝為幸,「不敢較其值之多少。」

我國荔枝始於秦漢之前,漢時被視為「卓絕類而無儔,超群果而獨貴」。自南越王趙佗把其荔枝獻給漢高祖後,遂成歲貢之物。

《後漢書》上貢荔枝的描述:「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險阻,死者繼路」。

明代醫家繆希雍認為:「荔枝,南方果也。鮮時極甘美,多津液,故能止渴;甘溫益血,助榮氣,故能益人顏色也。」清代名醫王孟英云:「荔枝甘溫而香,果中美品,鮮者尤佳。」明代曹學儉在《荔枝歌》中吟道:「海內如推百果王,鮮食荔枝終第一。」

荔枝,司馬相如《上林賦》稱作離枝。唐自居易在《荔枝圖序》云:「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色香味盡去矣。」離枝之名皆此也。

宋代丘逢甲說它是「初出蒙羅村的西施。」

代蘇軾初嘗荔枝,甜汁沁脾,大為讚嘆,把荔枝比喻為「海上仙人」,竟要棄官守荔。還寫《食荔枝》詩一首云: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四大美人之一楊貴妃素有「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之稱。唐玄宗為其美艷所傾倒,尤偏愛她「回眸一笑百媚生」之美態。但據說楊貴妃也有時患口臭,所以她很愛吃荔枝。因為吃完荔枝後口臭會大為減輕。所以楊貴妃曾「非鮮荔枝不啟齒為笑」。唐玄宗指派人馬,從南方把荔枝晝夜兼程送到長安,供楊貴妃食用。大詩人杜牧曾為此做詩曰: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宋代蘇軾《荔枝嘆》云: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候兵火催。

  顛坑仆谷相枕籍,知是荔枝龍眼來。

  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知新采。

  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

  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游。[2]

參考資料


  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瘸。

  雨順風調百殺登,民不饑寒為上端。

  白居易稱荔枝為:「嚼疑天上味,嗅異世間香。」

  明代林叔學《荔枝花》云:

  只向閩鄉問荔枝,理智花發幾人知。

  幽香陣陣微風裡,苞蕊還分雄與雌。

  明代徐火勃《荔枝譜》大作名世,且每年荔枝熟後,他挑選七八善啖荔枝者作「餐荔會」,且規定啖荔三顆,暢談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