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成史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榮成史事,講述在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居住先民屬東夷部族的一個分支,是膠東人類文化遺蹟出現最早的地區之一。榮成先民逐海而居,茅草搭屋,半洞穴式居住,靠拾貝捕魚生存的生活。堆積的貝殼、牡蠣殼等形成數千年後的「貝丘遺址」。所謂「貝丘遺址」是指考古文化層中包含人們食後棄置的大量貝殼的古代遺址類型。
先民遺蹟
考古發現榮成境內有八處古遺址和十二處古墓群。位於榮成南部的人和鎮河口遺址是膠東半島罕見的較大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屬白石村一期和大汶口文化邱家莊時期,具有鮮明的濱海貝丘文化特色。位於榮成北部的北蘭格遺址和東初遺址同屬這一時期。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開始製造和使用磨製石器——石刀、石斧。都是人類最初生活的主要生產工具。石豬、石羊是國家一級文物。是古代王公貴族的一種祭祀陪葬品,是財富的象徵。在漢代喪俗中,死者手中往往各握一件石豬或者石羊,寓意逝者在陰間仍能過上富裕的生活。埠柳鎮東初遺址出土的陶紡輪和骨針,說明當時這裡已經有了原始的紡織業。北蘭格遺址出土的陶鼎。是蒸煮、祭祀的盛器;榮成境內的古墓群大多為漢墓,年代最早的為周代的學福墓和大泥溝古墓群,在這些古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陶製、青銅隨葬品。兵器青銅劍、青銅戈。戈是中國青銅兵器中最常見的一種,是從收割作物用的刀發展而來的,使用方法與刀相仿。青銅在古代極為貴重,被稱為是金,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特別是學福周墓出土的青銅禮器——作寶彝尊,極為珍貴。屬於國家一級文物。此尊造型典雅、做工精湛、周邊飾有華麗的獸面紋,器內底部鑄有銘文「作寶彝」三字,尊是古代的一種大型酒器。作為禮器,只有貴族才可以使用,說明了墓主人有着顯赫的地位。
秦皇漢武東巡成山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秦始皇分別於公元前219年和公元前210年兩次駕臨榮成成山。其目的一是在巡視疆土、祭拜日主。二是受方士徐福的蠱惑求取長生不老藥。始皇東巡成山留下了諸多歷史遺蹟和文物這是全國唯一一座始皇廟。位於成山東端,原是秦始皇為祭日所建行宮,倒塌後當地百姓在遺址上修建始皇廟。在榮成博物館裡有一組玉器,這組玉器由一個玉璧和兩個玉圭組成。據專家考證是秦始皇東巡成山祭日時所用的禮器。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對這組玉器做過專題報道,即揭秘成山古玉。秦始皇為歌功頌德5次巡行,共立七塊刻石,因年代久遠,現只剩基座了。此殘碑立於成山頭東南角處,民間稱為李斯碑,又稱法碑石。遺留殘碑長:1.3M,寬:50CM,高:1.25M,由此我們可推斷出原石刻的宏大氣勢,並且根據它的質地也可斷定這塊石頭不是產自榮成本土。繼秦始皇東巡成山之後,漢武帝劉徹循舊例三次至成山,根據《漢書》記載,漢武帝於太始3年「行幸東海……幸琅琊,禮成山。」記載了公元前94年,漢武帝登臨成山,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禮敬日主。根據有關古籍介紹,帝王拜日時要設置祭壇,持玉圭祭拜後,把玉器放在祭坑中加木柴燃燒,將祈禱的意願隨煙火直升天空,被天神、日神等接受。
從不夜城到榮成縣
在商周時期,榮成隸屬東夷大國萊國,萊國由於受齊國侵略,逐步向東部沿海遷移,在榮成北部築不夜城,這是榮成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建立不夜城之後,榮成呈現出一片昌盛景象。到漢高祖六年時,榮成建不夜縣,這是榮成境內最早出現的縣級建置。不夜城建於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古籍記載曾夜有日出,明亮如晝。所以稱之為「不夜」。不夜城故址位於榮成埠柳鎮不夜村村北一公里處,附近分布着大量的周、漢代古墓群。位於榮成蔭子鎮三冢泊村北的三座漢代冢墓,這三冢鼎列氣派,周圍有數百座漢墓,墓主人應該是身份顯貴,有漢昌陽嚴石闕為證。這支石闕,名為漢昌陽嚴石闕。前刻『昌陽嚴』三字,後刻『嚴掾高』三字。闕是古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最高建築物。主要起裝飾、記功和顯耀官爵地位的作用。這支石闕屬於陵墓闕,立於三冢泊整個陵園的大門前,是我國現存46支珍貴的漢代刻字石闕文物之一。這裡有國內罕見的元代留村石墓群。其形狀與中原漢人各種陵墓有顯著區別。榮成漢代古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殉葬品。主要分為陶器、青銅器和玉器三大類。陶器中有儲存液體用的陶壺、陶罐等等;青銅器中有蒸煮祭祀用的青銅鼎、梳妝用品青銅鏡等等。秦漢時期的陶水管也就是下水管道,反映出當時不夜古城建設的規模,陶水管內直徑33cm,管與管套在一起,用來排水。玉器中有玉蟬、龍頭蛟杯、菊花盞、三螭壁等等。這些殉葬品反映了當時不夜一帶繁榮的社會經濟狀況和先進 的工藝發展水平。榮成在清雍正13年(1735年)單獨設立榮成縣,這是榮成歷史上第二次成為獨立的縣級建置。 [1]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