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榮譽生活之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榮譽生活之戰》是中國當代作家柏楊所作圖書《西窗隨筆》中的一篇雜文。

作品欣賞

陪大傢伙下棋,贏了不行,輸了也不行。一個手藝低的要想贏手藝高的,固然沒法,一個手藝高的要想跟真的一樣,從從容容輸給手藝低的,同樣也不容易。有些頭腦複雜的朋友笑曰:「那有啥不容易的,我硬把車送到他馬口裡,怕他不贏乎?」說這種話的人都是些沒有資格跟大傢伙碰面的人,你如果用這種干法去陪皇帝下棋,恐怕立刻就被轟出大門,轟出大門還算文明的,說不定給你扣上一頂「灰色思想」、「投降主義」的帽子,吃上幾年官司。蓋這比你贏了他還要傷他的自尊,贏了他他不高興,頂多說你死腦筋、不知趣、不懂風情。但一旦發現你的輸原來不是真輸,而是假裝的,那是你瞧他不起,恐怕他下一輩子都記得這筆濫賬。

吾友段祺瑞先生,二○年代大闊特闊,最高潮時,當過國務總理,他的圍棋實在不高明,如果和柏楊先生較量,他也得輸掉褲子。可是因為他是國務總理而我是升斗小民之故,日本棋院勢利眼,就贈了他一個幾段(是三段抑五段,偶忘之矣,其實他一段也不段),自從有了幾段品題,他閣下就更偉大。每天退朝之後,就努力下棋。幫閒份子中也以棋士最多,夫棋士者,用時髦話來講,就是靠下棋吃飯的朋友,一個人一旦以某種行當為職業,在該行當上,他准有兩下子,段祺瑞先生怎能是他們的對手乎。但段先生出錢養活他們,不是為了輸給他們教他們趾高氣揚的,也不是為了天天贏勢利棋心裡窩囊的。所以棋手們要想保持飯碗和前途,就必須有比贏棋更高級的作戰指導原理。那就是,必須把握住,在適當的時候贏,和在適當的時候輸。「適當」這個字說出簡單,真正去做的話,乃人世上第一樁偉大學問。大傢伙輸的時候,要輸得不傷大雅。而大傢伙贏的時候,也要教他認為你確實努力奮戰,不過仍奮戰不過他,心裡才能飄飄然而然然飄。

段祺瑞先生的兒子段啥(偶忘他的大名),就不肯買這種賬。小傢伙的棋根本不入級,更不要說入段啦。可是每次父子對壘,就把老頭吃了個盡光,氣得老頭鬍子亂翹,罵曰:「你小子不務正業,只知道下棋!」小傢伙後來發了脾氣,有一次故意把眼填死,讓自己也被吃光,可是老頭就更火爆,罵曰:「好混蛋,你瞧不起你老子,跟我下棋辱沒你是不是?」小傢伙從此不跟他下棋,有時老頭手癢難忍,抓他來下,他就說他要先去廁所,然後影蹤不見,蓋藉尿遁而逃啦。

段祺瑞先生養棋士,不過是時代的後勁,時至今日,社會變遷,這種大戶頭不再有矣。但在十九世紀清王朝中葉之際,卻極一時之盛,王爺也好,貝勒也好,反正一定是大傢伙,每人都擁有一批棋士,供他們吃,供他們穿,然後再每月致送若干兩銀子。該銀子是依棋藝的高低致送的,張三先生焉,在王府棋士群中所向無敵,一個月可拿到一、二百兩;李四先生焉,誰也下不過,一個月只不過三、五兩,連買雙靴子都成問題。要想調整待遇,當然可以,你得先贏幾盤再說。嗚呼,幹啥都有打馬虎眼的,只有下棋,完全真刀真槍,你棋低一着,就是急出來尿都贏不了,要想從三、五兩銀子升到一、二百兩銀子,真得身經百戰,而該百戰誰都幫不上忙。只有拚命努力,貨真價實,一點都沒有玄虛。

月薪一、二百兩銀子的是大棋手,王爺貝勒都以擁有天下聞名的大棋手為榮,每年還有一次大國手選拔賽,由各大棋手濟濟一堂,最後勝利的就成了「大國手」。大國手的榮譽大啦,立刻披紅掛綠,他所屬的那位王爺或貝勒,用樂隊吹吹打打把他迎回,緊接着就是一連串歡宴。國手高坐首席,吃得腦滿腸肥。這是精神上的,還有物質上的,大國手的待遇自不能跟普通棋手的待遇相同,有的當場就送上銀子五百兩,有的比較細水長流,分攤到每月的薪水上。好比說,本來大棋手每月只一百兩的,當了大國手之後,以後每月就一百五十兩矣。蓋這不僅是該國手個人的榮譽,也是該王爺該貝勒的榮譽也。

問題是,大國手也好,大棋手也好,舒服真是舒服,但千萬別垮,一旦被新出爐的小子擊敗,那就災情慘重,榮譽沒有啦,物質也沒有啦。社會本來是現實的,棋壇更現實得厲害。只要一輸,不但披不了紅,掛不了綠,也坐不了轎,連車都得自己雇。回到王府,沒人答理。月底帳房先生送錢過來,紅封套身輕如燕,就知道不妙。打開一看,只有五十兩啦。下個月還要輕,再下個月更要輕,三個月後,只剩下五兩銀票,那就是說,送不送在我,滾不滾在你。

所以大國手和大棋手的奪冕之戰,不但是榮譽戰,也是生活戰,更是生死戰。每次競賽,離家出發時,妻子兒女恭送到門口,揮淚而別。勝後歸來,賀客盈門,全家如沸如騰,太太買旗袍買絲襪,女兒馬上去美國嫁給擦皮鞋的,兒子立刻以天才兒童赴德國學音樂。窮朋友更是茂盛,借錢的借錢,順手牽羊的順手牽羊。可是一旦大敗而歸,全家就哭成一團,蓋一切都完啦。詩曰:「一失手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嗟夫。[1]

作者簡介

柏楊(1920年3月7日—2008年4月29日),中國當代作家,出生於河南通許縣,祖籍河南輝縣常村鎮常北村 ,漢族,初名郭定生,後改名郭立邦、郭衣洞,1949年後前往台灣,曾任台灣《自立晚報》副總編輯及藝專教授,為海峽兩岸的人熟知。柏楊在很多所學校念過書,但從沒有拿到過一張文憑,為上大學數次使用假學歷證件,曾被教育部「永遠開除學籍」。他的言論和書籍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爭議。 柏楊主要寫小說、雜文,後者成就更高,曾被列為台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他的雜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夢閒話》(10集)《西窗隨筆》(10集)《牽腸掛肚集》《雲遊記》等 。代表作有《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異域》等。[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