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萬福山民俗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萊蕪萬福山民俗博物館坐落在萬福山腳下。館長李言實是個有心人,他從上學、工作到如今退休,一直未間斷對民俗的收藏。2015年萬福山民俗博物館正式建成,開設7個展廳,如今展品多達5000餘件。
市民邢先生帶着10歲的孫子參觀萬福山民俗博物館後感嘆:「我帶着孩子出去玩,到哪都是被孩子拉着走,往往連句話都說不成。這次孩子居然不願走了。這些老物件我們年長的喜愛,孩子也感興趣,這件事情做得有意義!」
說起為什麼能痴心收藏這麼多年,李言實說:「就是喜歡,願意幹這件事。」
可是喜歡干和幹得好不一樣。萬福山民俗博物館[1]的民俗物品收集之全面、分類之細,讓很多同行佩服。
藏品資源
李言實將民俗藏品分為紡織、照明、農具、計量、票據、文房、錢幣、紅色記憶等十二大類,如木匠的「錛鑿斧鋸」,瓦匠、石匠、皮匠等各行業人員使用的工具他悉數收納;糧票[2]、飯票、菜票、布票、油票、棉票、煤票等這些計劃經濟時期的產物,記載着一個時代;不同年代的收音機、錄音機、電視機、電話、照相機等物件,則展現出人民生活的變化和科技更新。
在博物館的顯着位置,掛着一張萊蕪學生聯合會發動民眾抗日的《警告民眾書》,因前輩人用來包中藥得以保留下來。「這在萊蕪可能找不到第二份了,這是萊蕪人民抗日的見證!」李言實說。博物館還有很多物品難得一見,如民國時期的居民身份證、1963年的節氣表、帶有「最高指示」的家畜防疫證等。
每次有市民前來參觀,李言實都耐心講解。「織布時,這個梭子來回穿,咔嚓咔嚓響……」通過講解,孩子們理解了成語「日月如梭」的來歷;「這個口小底大是斗,口大底小是升。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看到實物,參觀者對過去一斗、一石糧食的數量有了概念。
此外,每件藏品背後都有故事,無論是前兩天剛從萊蕪高新區北孝義村撿來的改革開放初期發給「萬元戶」的獎狀,還是多年前輾轉多地花費千餘元買回來的織布機。李言實能夠把歷史文化講清楚,與他勤於學習分不開。他博覽群書,當地的歷史人文故事信手拈來。
「很多物品我都見過用過,看了很有感觸。老物件能勾起我們對過去歲月的美好回憶,也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時光,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市民李廣謀參觀後說。
視頻
萊蕪萬福山民俗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博物館未來發展的10大趨勢,搜狐,2018-01-21
- ↑ 國內最值錢的十大糧票,搜狐,201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