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蓮葉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蓮葉桐(學名:Hernandia nymphaeifolia (J.Presl) Kubitzki)是蓮葉桐科、蓮葉桐屬常綠喬木,樹皮光滑。單葉互生,心狀圓形,盾狀,先端急尖,基部圓形至心形,紙質,全緣,葉柄幾與葉片等長。聚傘花序或圓錐花序,花序腋生;花梗被絨毛,每個聚傘花序具苞片4。果為1膨大總苞所包被,肉質,具肋狀凸起,種子1粒,球形,種皮厚而堅硬。

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在中國分布於台灣的南部。蓮葉桐常生長在海灘上。

蓮葉桐為木麻黃海防林的混交造林樹種,是恢復退化海岸植被生態系統的優良樹種之一。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樹皮光滑。單葉互生,心狀圓形,盾狀,長20-40厘米,寬15-30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至心形,紙質,全緣,具3-7脈;葉柄幾與葉片等長。[1]

聚傘花序或圓錐花序,花序腋生;花梗被絨毛;每個聚傘花序具苞片4。花單性同株,兩側為雄花,具短的小花梗;花被片6,排列成2輪;雄蕊3,每個花絲基部具2個腺體,花葯2室,內向,側瓣裂;中央的為雌花,無小花梗,花被片8,2輪,基部具杯狀總苞;子房下位,花柱短,柱頭膨大,不規則的齒裂,具不育雄蕊4。果為1膨大總苞所包被,肉質,具肋狀凸起,直徑3-4厘米;種子1粒,球形,種皮厚而堅硬。

主要價值

蓮葉桐為木麻黃海防林的混交造林樹種,不僅為海防林生態系統擴大鄉土樹種的種群,而且有望促使退化的海岸生態系統向穩定的地帶性植物群落演替,是恢復退化海岸植被生態系統的優良樹種之一。

產地生境

蓮葉桐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在中國分布於台灣的南部。蓮葉桐常生長在海灘上。

繁殖方法

播種法

種子採集:每個單株的不同方位採集健康、成熟的果實。在室內去除總苞和中果皮後陰乾備用。

苗床準備:將河沙置於高壓滅菌鍋,溫度設為120℃濕熱滅菌2小時後,河沙平鋪塑料盒內,厚度約5厘米,隨後即可播種。

種子消毒:將蓮葉桐種子分別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15分鐘,然後用清水沖洗數次,浸水浸泡2小時。

播種方法:將消毒後的蓮葉桐種子條播到基質里。

生長調節劑的添加:可適當添加植物生長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劑能顯著的影響蓮葉桐種子的萌發過程。用100毫克/升NAA浸泡種子第13天開始萌發,100毫克/升GA3浸泡種子第28天開始萌發,用清水處理的蓮葉桐種子則是在49天開始萌發。與清水處理相比,NAA和GA3處理組萌發時間分別早了36天和21天。在規定的144天的萌發過程,用100毫克/升的NAA和GA3浸泡後種子萌發率逐漸增加的,而清水處理的則在第71天後萌發率變化很緩慢。植物生長調節劑對蓮葉桐種子的萌發有顯著的影響, 100毫克/升GA3處理下種子的萌發率為33.33%,用100毫克/升NAA處理組的種子萌發率為38.89%,而清水處理為13.89%。蓮葉桐種子的萌發率顯著大於清水處理的,GA3和NAA組分別比清水處理提高了58.33%和64.28%。

扦插法

選取蓮葉桐母樹上充實飽滿、生長旺盛、無病蟲害1-2厘米枝條作為插穗,插穗長度約為30厘米,剪去側枝和葉片,插穗上切口為平口,下切口為馬蹄形的斜口。基質分別裝入規格為23厘米×18厘米的育苗杯,洗透水,將備選的插穗用清水沖洗乾淨,分組後置於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液中(基部端),浸泡2小時,以清水為對照。採用直插法,每育苗杯插1株。插後每兩天適當噴水保濕。

植物扦插繁殖是利用器官的再生能力,插穗根的形成依賴於多種因子,其中插基質、生長調節劑種類和濃度都起重要的作用。就基質而言,紅壤:河沙=1:1處理組合蓮葉桐存活率最高,這可能是混合的土壤通氣性及持水性良好,有利於插穗的生長。植物生長調節劑NAA和IBA處理明顯的優於ABT1處理,生長調節劑濃度也以200毫克/升較優。綜合考慮,對於蓮葉桐較適合的處理組合為紅壤:河沙=1:1-NAA-200毫克/升和紅壤:河沙=1:1-IBA-50毫克/升。

栽培技術

可將欖仁樹、蓮葉桐2個鄉土樹種苗木一同混交種植在濱海木麻黃林中,以行間間種的方式種植在木麻黃林的中部區域,種植穴中可施加125-250克的有機肥。蓮葉桐為鄉土樹種,較粗生,故無需進行過多管理也能生長良好。不過於颱風季應適當採取防風措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