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蓮花山花兒源流特徵及傳承保護之我見(馬曉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蓮花山花兒源流特徵及傳承保護之我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蓮花山花兒源流特徵及傳承保護之我見》中國當代作家馬曉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蓮花山花兒源流特徵及傳承保護之我見

蓮花山花兒具有極強的文化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實用價值,在整個西北地區乃至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被國內外學者稱為「西北之魂」、「西北百科全書」。2004年10月,康樂縣蓮花山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於「中國花兒保護基地」稱號。2005年,蓮花山花兒被文化部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蓮花山花兒作為甘肅省獨有的一張文化旅遊名片,如何融入「一帶一路」,走向世界舞台,這是我們必須研究,儘快解決的課題

一、蓮花山花兒之源流。《康樂縣誌》載:唐太宗時,羌族、吐谷渾、吐蕃據洮西向狄道侵擾。玄宗開元後期到天寶前期,唐王朝對河湟的羌、吐蕃採取以攻為守主動出擊的戰略,哥舒翰威鎮吐蕃,直驅陰山,贏得吐蕃不敢過臨洮的安定局面。安史之亂直到北宋王韶大破木征,其間百餘年為吐蕃所據。自唐、宋以來,蓮花山地區為吐蕃民族聚居地,吐蕃民俗文化影響十分深厚。據此,吐蕃「踏歌」是花兒源頭。蓮花山地區的漢族群眾中有一部分是歷史上漢化了的吐番人,其民情、習俗部分延續了下來。在蓮花山地區流行着豐富多彩的勞動號子,其中碾場號子在宋代吐蕃「踏歌」中孕育,在漢族「牛拉拉」等曲調中完善,在長期漸進演化過程中逐步成型,成為傳唱在洮河中、上游地區,漢、藏、回、土等民族群眾中的一種漢族山歌。

二、蓮花山花兒之特徵。蓮花山花兒會成形於元朝末年,已有600多年歷史,其基本特徵為:1.獨特性。蓮花山花兒會將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民間文化藝術巧妙地結合起來,唱詞豐富、音調古樸、唱曲獨特,且蓮花山唱山、禮佛這一習俗為全國獨一無二,因而,具有獨特性。2.群體性。蓮花山花兒雖然可以一個人單獨吟唱,但畢竟單調乏味,不成氣候,只有在花兒會時,三五成群組成聯唱,唱花兒攤子一個接一個,才能體現花兒會場面之宏大,因而,具有群體性。3.娛樂性。蓮花山花兒不論誰唱,唱什麼內容,其目的只是為了娛樂。民俗學家柯楊稱其為「詩與歌的狂歡節」。尤其在生產之餘唱花兒、逛山場,成為蓮花山群眾忙裡偷閒、解愁消乏的一種最簡單、更快樂的事,因而,具有娛樂性。4.通俗性。蓮花山花兒唱詞來源於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充分體現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且唱曲簡單易學,唱詞為即興創作,在花兒會上可以人人當演員、個個是作家,因而,具有通俗性。

蓮花山花兒曲調高亢細尖,有11種歌詞,豐富多變。一段歌詞,3~6句不等,用方言演唱,大量運用兒化音和方言土語,句句押韻,按韻腳數量分為「單套」「雙套」和「三轉腔」。歌詞多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誇張、聯想、迴環、對仗等修辭手法運用較多。演唱內容除流傳經典之作外,一般在演唱中即興編詞,其內容以愛情和現實生活為主。

[1]

作者簡介

馬曉春,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