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黑腐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菠蘿黑腐病
菠蘿黑腐病是由奇異長喙殼引起的、發生在菠蘿的病害。該病主要為害果實、葉片、幼苗,病果呈暗色水漬狀斑,病健交界處分界明顯,果肉腐爛變黑,散發出特殊的香氣;幼苗受侵後引起苗腐,葉片受害後出現黃褐色條斑,後轉為灰白色。
菠蘿黑腐病是世界菠蘿種植區普遍發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在中國廣東、廣西、台灣等地也有發生。該病可引起葉基、莖幹和果實軟腐,特別是果實貯藏期能造成很大損失。在中國廣東,有的產區的發病率高達40%,嚴重影響市場供應及加工生產。
菠蘿黑腐病病原菌自傷口侵入,防治應以避免產生傷口為中心採取措施。此外栽種前還需選用壯苗,清除前作的殘屑以減少接種菌源,並加強栽培管理。
基本信息
中文名:菠蘿黑腐病
別 名:基腐病、果腐病、水皰病
為害作物:菠蘿
為害部位:果實、葉片、幼苗
病 原:奇異長喙殼
受害症狀
1、果實受害症狀:菠蘿果實受到黑腐病危害後,病部稍呈內陷狀,果肉組織開始被分解,並迅速軟腐,變為黑色,大量分解的汁液從病部外溢,而且散發出特殊刺鼻的酒精氣味。在果肉受害後,病健界限較明顯。
2、幼苗受害症狀:菠蘿幼苗受到黑腐病危害後,基部葉片及根變黑腐爛,後期柔軟組織敗壞,僅餘下纖維組織,極易被踢倒。病菌還能危害莖頂部及嫩葉基部,引起心腐。不論是基腐還是心腐,病部都變成黑色,發出香味。
3、葉片受害症狀:菠蘿葉片受到黑腐病危害後,初期病斑為褐色小點,在潮濕條件下迅速擴大成長達數厘米長的不規則黑褐色水漬斑塊。上面生灰白色霉層(即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孢子),在乾旱條件下病斑轉變為草黃色,紙狀,邊緣黑褐色的病斑。嚴重時葉片枯萎。
病原特徵
菠蘿黑腐病病原為奇異長喙殼(學名:Ceratocystis paradoxa (Dade) Mor.),屬子囊菌亞門、球殼目。其子囊殼基部膨大成球形,有細長的頸,頂端常裂成須狀,壁薄、黑色。子囊壁在子囊發育早期常消解,很難看到完整的子囊。子囊孢子單胞,無色,橢圓「S」形,大小為(7-10)微米×(2.5-4)微米。無性世代為奇異根串珠霉(學名:Thielaviopsis paradoxa (de Seyn.) Hoha.),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目。無性階段產生兩類分生孢子:厚壁孢子和內生孢子。厚壁孢子在孢子梗頂端串生,一般每串3-8個,球形或橢圓形,大小為(16-19)微米×(10-12)微米,初呈黃褐色,後為黑褐色,表面有刺突。內生孢子長方形或短圓筒形,無色,大小為(10-15)微米×(3.5-5)微米,內生於淺色的生殖菌絲中,排列成串,成熟後依次逸出。在培養基上菌落平展,灰色、欖青色或黑色。生長溫度範圍7-37℃,最適溫度28℃。酸鹼度範圍1.7-11,最適pH5.5-6.3。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或厚壁孢子在土壤或病組織中越冬。並借雨水濺射及昆蟲傳播,遇適當寄主時萌發侵入傷口危害。在貯運期間,則通過接觸傳染而蔓延至健果上。收穫時,果柄的切口是病菌入侵的主要途徑。冬菠蘿遭低溫霜凍,運輸途中鮮果被壓傷或拋傷,採收後堆積受日灼等均增加發病機會。溫度23~29℃,果實黑腐發展最快。較甜的品種比較酸的品種病重。[1]
防治方法
1、菠蘿幼苗在挖苗後先陰乾幾日,使傷口木拴化,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泡l0分鐘,選晴天栽種。
2、當菠蘿果實生長到一定時候,要摘除冠芽,使植株中的養分集中供應果實,以滿足其生長發育所需。實施時,要儘量選擇晴天進行,以利於傷口癒合,減少病菌侵染。為防止感染,可採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兌水800倍,用以塗抹傷口,防止病菌感染。
3、菠蘿採收宜在晴天露水干後進行,或者陰天採收,切忌雨天採收。採收時,可用刀切割,果柄留2~3厘米長。果柄傷口需平滑。
4、菠蘿在收穫後用1000mg/L特克多浸泡果實5分鐘,效果較好。果柄基部切面浸漬在10%苯甲酸的酒精溶液或1000mg/L抑霉唑溶液中,也可防治黑腐病。
5、在菠蘿黑腐病發生初期可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50%咪鮮胺錳鹽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噴施。
6、采後的選果、分級、包裝和保鮮處理等操作,要儘量做到輕拿輕放,避免和減少機械損傷。[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