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菩薩蠻·落花閒院春衫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菩薩蠻·落花閒院春衫薄

菩薩蠻·落花閒院春衫薄

作者:宋.蘇軾


原文

菩薩蠻·落花閒院春衫薄 [宋] 蘇軾 落花閒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閒花落。遲日恨依依。依依恨日遲。夢回鶯舌弄。弄舌鶯回夢。郵便問人羞。羞人問便郵。 [1]

譯文

落花時節,空寂的庭院有位少婦穿着很單薄。穿着薄薄衣衫的少婦,在庭院空曠處看那落花。過後幾天,愁緒在心頭隱隱泛起,依戀不舍的愁緒一天天地遲延下去。 夢中醒來,只聽得黃鶯在演唱,唱歌的黃鶯累得返回夢鄉。帶信的人順便詢問時,少婦害羞的低垂了頭,害羞的少婦順便請來人給帶封回信。

注釋

菩薩蠻: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薩篁」、「重疊金」、「花間意」、「梅花句」等。上下片各四句,均為兩仄韻,兩平韻。 回文:詩詞的一種形式,因迴環往復均能成誦而得名,相傳起於前秦竇滔妻蘇蕙的《璇璣圖》。 春衫:代指少婦。 遲日:過後幾天。依依:隱藏的樣子。 依依:不舍的樣子。 舌弄:將舌頭撥弄,演唱的意思。 郵:郵差,指送信的人。便:順便。羞:低頭。

賞析

上片,以移恨於物手法,寫暮春時節,少婦空守庭院思念郎君而「恨」時長的心態。蘇軾擅長於將自然時令、外界景物與人物體態的情緣作為詞的信息源泉,作為激發詞情的觸媒和表達詞意的載體。「落花閒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閒花落」,傷春懷人。「落花」點明思郎時令,「閒院」描繪思郎守空房之寂寞,「春衫薄」說明思郎時感覺有寒氣。這是心理上的反映,只好以衣物傳達之。「閒花落」暗指思郎時散亂的情緒。「落」、「閒」、「薄」幾字貫通,少婦的孤獨感、寂寞感和煩亂感層層加深。「遲日恨依依,依依恨日遲」,最後兩句又把這種複雜感情強化了。無論是「恨」依依不捨的戀情,還是「恨」見面的日子來得遲遲的痴情,少婦都將一天天地熬煎下去,度日如度年。   下片,以夢幻與現實相互映照的手法,進一步寫少婦思郎的痴情與恨情。「夢回鶯舌弄,弄舌鶯回夢」,移情於黃鶯,以黃鶯托情,做着一場美夢。夢醒一喜,似乎郎君回歸,連黃鶯也不分晝夜嚼舌不停。忽然,現實虛無,撥弄舌頭的黃鶯也累得掃興了,不得不進人夢鄉。少婦一夢(幻)一醒(喜),黃鶯一弄(喜)一夢(愁),相互映照,人通物情,物通人性,形縈神繞,似夢非夢。此謂以美好的生活環境烘托出少婦的寂寞孤獨。「郵便問人羞,羞人問便郵」,又由夢幻回到現實,請問郵人順便給我捎個信,這種結尾令人回味,此「恨」綿綿究竟有多長。   全詞圍繞「恨」字,情景融會,夢醒結合,喜恨交加,將一個痴情少婦思郎的複雜思緒、恨情,巧妙地展現於讀者面前,有餘音繞樑之效果。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十一月,蘇軾被貶黃州,「杜門謝客」,冬至後又去天慶觀養煉,在無所收穫之後,作該詞詠暮春閨情。[2]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舉進士,復舉制科。治平中,入判登聞鼓院。熙寧中,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遷通判杭州,徙知徐、湖等州。因作詩諷新法,被捕入御史獄,貶黃州團練副使、安置黃州。元祐初,授翰林學士,四年(1089),出知杭州。召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旋出知潁州,徙揚州。以兵部尚書召還,改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哲宗親政,出知定州。紹聖初,御史劾其譏諷先朝罪,貶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再貶昌化。徽宗即位後赦還,病死於常州。追諡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內製》十卷、《外製》三卷及《和陶詩》四卷等。[3]

參考文獻

  1. 菩薩蠻·落花閒院春衫薄,詩詞名句網
  2. 菩薩蠻·落花閒院春衫薄,古詩文網
  3. 蘇軾,國學大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