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菩薩蠻·銅簧韻脆鏘寒竹

《菩薩蠻·銅簧韻脆鏘寒竹》

作品名稱: 《菩薩蠻·銅簧韻脆鏘寒竹》

創作年代: 南唐

文學體裁:詞

作者:李煜

《菩薩蠻·銅簧韻脆鏘寒竹》[2]南唐李煜的作品。李煜,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南唐最後一位國君。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李煜在政治上是一個昏君,在文學上卻是一個文學家,詩人。其主要成就在詩詞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如《長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後,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陣子》,《浪淘沙》等。 [3]

這首詞描寫一位男子在宴席上對一位奏樂女子的鐘情和迷戀,也可說是李煜前期帝王生活的又一實錄。

詞的上片首先寫樂聲動聽,「脆」「鏘」等,都是比喻形容音樂的美妙,生動形象,顯示出作者有極高的藝術修養,對音樂有較強的鑑賞力。樂由人奏,作者先寫樂聲有賞樂的一層意思,但其視點主要的還是要落在奏樂的人身上。「纖玉」用手指的形容就明確寫出了奏樂的人一定是一位美麗動人的女子。樂美人更美,作者的心思已昭然若揭。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此句中的「新聲」二字,指其用在這裡是別有意寓。據馬令《南唐書》中載,李煜曾得唐玄宗時大樂《霓裳羽衣》曲譜,由大周后「變易訛謬,頗去窪淫,繁手新聲,清越可聽」,這裡的「新聲」即是有特指的。另據《徐游傳》中載:「昭惠后好音律,時出新聲。」而陸游《南唐書·昭惠后傳》中載,大周后「嘗雪夜酣燕,舉杯請後主起舞。後主曰:『汝能創為新聲則可矣。』後即命箋綴譜,喉無滯音,筆無停思,俄頃譜成,所謂《邀醉舞破》也。」分析起來,「新聲慢奏」句中之「新聲」雖與大周后之「新聲」有關,但也並不一定即為同一「新聲」,況且自全詞看,兩人「暗相鈎」、「諧衷素」,卻又「成空」至「魂迷」,如果是大周后,李煜當未必如此感傷。而且李煜向來「性驕侈,好聲色」,故詞中「慢奏移纖玉」者當是一個貌美而又通曉音樂的宮女。「眼色」二句,實寫奏樂女子對作者的色誘神情,語言直白,表現大膽,使一個有着熱烈情性的女子的動作情態明白地呈於讀者眼前。有人從李煜的身份入手分析這是一位宮女獻媚邀寵之舉,從而體現出了作者本人的陰暗心理,有道理,但並不準確。李煜作為一個封建帝王,有其空虛淫佚的一面,但也有真情率性的一面,因此宮中有女如此眉目傳情,也不能就說李煜的心理邪惡淫蕩。還是將其虛解為男女主人公感情相通,心許目成較妥。

下片首句承上片情意相通後即繡戶之中歡會,前面所鋪墊而出的柔情蜜意至這裡盡興歡會,接着筆鋒陡轉,寫宴會後情意轉眼「成空」,從側面說明了兩人之間的相見恨晚、春光苦短的依戀心境。所以也才引出「魂迷」「春夢」之辭。「成空」實際上是指歡會後的內心空虛,但更多地應是不忍離別偏離別的悵惘。所以在作者的無限追想中,美人才能再入春夢。由此可見,與作者相戀的應是一個宮女,而不是大周后,所以作者才感到處處有限,不能盡歡,然後又相思不得,輾轉成夢。

全詞寫男女戀情,大膽直露,不拘禮制,形象生動,有輕有重。既有明白直敘的描寫,又有委曲含蘊的深沉。雖然有些語句似乎不脫色情之嫌,但卻仍有一種清麗明艷的風致,不失清雅,尤其在女子形象的描繪和男女情思的藝術表現上,都有着十分可貴的傳神之筆。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管簧樂器吹奏出清脆響亮的樂曲,因久吹樂器而使夜晚變得寒冷。纖細如玉的手指來回撥弄,絲竹便演奏出新制的樂曲。目光暗暗注視,眼睛裡充滿着情意。

在深精美的居室成就男歡女愛,馬上就使兩人的情感諧和一致。但是歡宴結束後,剛才的柔情蜜意馬上又成為空虛,魂思已經如痴如醉,就如沉迷在春夢中。

作者簡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台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於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6]

李煜,南唐第三任國君,史稱李後主。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文及音律均有一定造詣,其中詞的成就最高。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為降宋之前所寫,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第二類為降宋後,李煜以亡國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超過前期」。代表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相見歡》《烏夜啼》《望江南》《子夜歌》《破陣子》等,皆成於此時。此時期的詞作大多哀婉淒涼,充滿憂傷氣質,主要抒發了自己憑欄遠望、夢裡重歸的情感,表達了對往事的無限眷戀。故有詞云:後主雖拙於治國,然在詞中猶不失為南面王!

李煜在中國詞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對後世影響甚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他還極力推廣了澄心堂紙,與與大周后一同修補了《霓裳羽衣曲》。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詞中的名篇。李煜以帝王之尊度過三年「日夕以淚洗面」的囚禁生活,受盡屈辱,嘗盡辛酸,最後被宋太宗用藥毒害而死。這首詞可以看作是他臨終前絕命詞,據說這首詞中抒寫自己的悲恨和懷念故國,因而成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詞中吟詠感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訴說自己的悲劇命運和人生的愁恨,追懷往事,懷念故國,表達了亡國之痛。

公元978年8月13日(農曆七夕),當李煜在其42歲生日那天與后妃們聚會,寫出膾炙人口的《虞美人》時,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賜毒酒毒死李煜,又虛情假意封李煜為吳王,以王禮厚葬於洛陽邙山。並請原南唐舊臣為李煜寫了墓志銘,自己也特詔輟朝三日,以示哀悼。[8]

視頻

【百家講壇】南唐後主李煜(十集全)

詞中之帝——南唐後主李煜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