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霧窗寒對遙天暮 納蘭性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菩薩蠻·霧窗寒對遙天暮詞的上片布景,寫詞人看到霧窗、暮天,花落、鴉啼的景象;下片說情,以及敘事、造理。通過人物形態的轉換,敘說故事,表達詞人不追求世俗的心情變化。
原文
納蘭性德〔清代〕
袖羅垂影瘦,瘦影垂羅袖。風翦一絲紅,紅絲一翦風。
譯文
滿是霧氣的寒窗對着天空漸暝的暮色,傍晚的天空遙遙對着寒窗的霧花。花兒凋零,啼鴉聲聲。烏鴉開始啼叫,正值落花時節。
垂着羅袖的影子顯得清瘦不已。清瘦的身影正垂着羅袖。和風剪出一絲絲紅線,紅線似春風剪得整整齊齊。
賞析
這首詞每兩句都是反覆回文。「霧窗寒對遙天暮」,從最後一個字「暮」倒着往前讀,就是下一句「暮天遙對寒窗霧」;「花落正啼鴉」,倒過來也就是下一句「鴉啼正落花」,這就是迴文詩的一種。一般的選本里很少會選這首詞,原因很簡單:這是純粹的文字遊戲,並沒有什麼藝術價值和深刻內涵在裡邊。這道理是完全正確的,迴文詩大多都僅僅是文字遊戲而已,就像廚師雕刻出來的一朵精美絕倫的蘿蔔花,無論多漂亮,也只是正餐旁邊的一個裝飾。但是廚師願意去雕刻蘿蔔花的原因有兩個:一個原因是要讓整桌菜賣出更貴的價錢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炫技。這是人的天性,如果掌握了高於常人的技術,總忍不住會拿出來賣弄賣弄,沒機會賣弄的話,在受到環境的刺激後,就會「技癢」。
從詞的作法看,上片布景,下片說情,或者敘事、造理,這是宋詞基本結構模式。回文體的歌詞,大體上亦依此模式填寫。上片的相關物景,包括霧窗、暮天,花落、鴉啼,經過迴環往復,變而成為窗霧、天暮,落花、啼鴉,其實際項目並不曾添加。下片通過人物形態的轉換,敘說故事。其之由袖羅、瘦影,風翦、紅絲,變而為羅袖、影瘦,翦風、絲紅,同樣也不曾添加。無非是一位女子,於花落、鴉啼的背景下,通過風翦、紅絲及翦風、絲紅的變換,以展現其婀娜多姿的身段而已。這就是回文的奧秘。
這首詞描摹的是眼前風物,雖然意義不大,但是依舊不失雋永別致。從中更可看到詞人嫻熟的文字技巧。
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的創作時間不詳。詩詞在清朝是一種社交手段,文人士大夫社交活動聊天的主要內容。在詩詞遊戲中大家也很容易融入交際圈,不論身份,都可以參與。作者在社交活動中寫下這首詞。
簡析
詞的上片布景,寫詞人看到霧窗、暮天,花落、鴉啼的景象;下片說情,以及敘事、造理。通過人物形態的轉換,敘說故事,表達詞人不追求世俗的心情變化。全詞清新流暢,運筆自如,技術嫻熟;詞中採用回文手法,一句化為兩句,兩兩成義有韻,可見出詞人嫻熟的文字技巧。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