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菩薩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菩薩頂,位於山西省五台山台懷鎮的靈鷲峰上,寺廟整體金碧輝煌,絢麗多彩,是歷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時的行宮,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菩薩頂,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中文名稱 菩薩頂

地理位置 忻州市五台縣五台山風景區台懷鎮內

占地面積 9160平方米

開放時間 8:00-17:00

門票價格 10元

所屬城市 山西省忻州市

所屬國家 中國

建議遊玩時長 30-45分鐘

建築規模

菩薩頂,位於山西省五台山中規模最大的黃教寺院。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占地45畝,殿堂樓房430多間。據傳為文殊菩薩道場,即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此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471~499),歷代曾多次重修[1] 。明·永樂以後,蒙藏藏傳佛教信徒進駐五台山,遂成為五台山黃廟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數次朝拜五台山,住宿於菩薩頂,賜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台等,均須向大喇嘛進貢。

百年滄桑

菩薩頂山門內分布着天王殿鐘鼓樓、菩薩頂、大雄寶殿等主要寺廟建築,這些建築的屋頂,都用三彩琉璃瓦覆蓋,顯得五彩繽紛。雖經幾百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依然色澤如新。東禪院當中的碑亭,聳立着兩面乾隆皇帝的御碑,每面御碑高達六米。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的碑文,簡述了菩薩頂的歷史和乾隆皇帝朝拜五台山時的經歷,書法字體流利,氣勢不凡。菩薩頂現存建築,全都是清代所重建,其形制和手法,多參照皇宮官制式,顯得富麗堂皇,尤其雕刻藝術,最值得珍視。

古今地位

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菩薩頂歷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地位極其尊貴。沿一百零八級石階登高,按照佛家的說法,就把人間的一百零八種煩惱踩在腳下了。置身牌樓下,手撫門柱,回身四望,遠處的山,山上的雲,近處的清水河,雄壯多姿的寺廟建築群,都收入眼中,深感「靈峰勝境」四個字點得妙。這裡,是很好的登高覽勝的觀景點。一九四八年春,黨中央機關從延安開赴河北省西柏坡,途中路過五台山,陳毅同志作詩道:「本不游五台,迂道時日緊,至今有餘歡,曾踏菩薩頂。」菩薩頂現在占地面積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餘間,布局結構緊湊而有變化,且均為清朝康熙年間的建築。全寺建築大體上可以分為前院、中院、後院三個部分。

主體建築

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等。兩旁,對稱地排列着鐘樓、鼓樓、禪院等[2] 。主殿居中,高大雄偉;配殿位居兩側,左右對稱。全寺建築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壯觀恢宏,加之紅柱紅牆,金色琉璃瓦,更顯得金碧輝煌,富貴豪華。其形態,其氣魄,一點也不遜於皇家宮室,真是一派佛國仙境的景象。菩薩頂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濃烈的藏傳佛教色彩。面闊七間的大雄寶殿內,後部供着毗盧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前面則供着藏傳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像。文殊殿內的文殊像,與一般佛教寺廟(青廟)內的文殊菩薩像不同,它是按藏傳佛教的經典規定製作的;頭取旁觀勢,腰取扭動勢,發取散披式,同時身掛瓔珞,顯得特別活潑、生動。兩側牆壁上,還掛着唐卡——繪在布上的藏畫。另外,大雄寶殿、文殊殿的柱頭上,還掛着桃形小匾,上寫梵文咒語。這些,都是藏傳佛教寺廟建築裝飾中所獨有的。

視頻

五台山菩薩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