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萊氏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萊氏體
圖片來自easyatm

萊氏體(ledeburite),也譯作粒滴斑鐵,是液態鐵碳合金在1147℃左右發生共晶轉變時形成的共晶混合物,由奧氏體(γ-Fe)和滲碳體(Fe3C)組成,含碳量為4.3%,用Ld表示。進一步降溫到727℃時,組分之一的奧氏體轉變成珠光體,萊氏體成為珠光體和滲碳體的機械混合物,被稱為低溫萊氏體或變態萊氏體,由Ld'表示。[1]

主要性能

在高溫下形成的共晶滲碳體呈魚骨狀或網狀分布在晶界處,經熱加工破碎後,變成塊狀,沿軋制方向鏈狀分布,萊氏體常溫下是珠光體、滲碳體和共晶滲碳體的混合物。當溫度高於727℃時,萊氏體由奧氏體和滲碳體組成,用符號Ld表示。在低於727℃時,萊氏體是由珠光體和滲碳體組成,用符號Ld』表示,稱為變態萊氏體。因萊氏體的基體是硬而脆的滲碳體,所以硬度高,塑性很差。由共晶奧氏體和共晶滲碳體機械混合組成,為鐵碳相圖共晶轉變的產物。

得名

萊氏體的命名得自德國礦物和冶金學家阿道夫•萊德布爾(Adolf Ledebur,1837-1916)。1882年,勒德布爾在弗萊貝格工業大學對鐵碳合金的金相結構進行研究,發現了存在着這種共晶混合物。

組成分析

雖然萊氏體中碳的含量是4.3%,但含量在2.06%到6.67%的液態鐵碳合金在降溫過程中都會有萊氏體產生,只是由於含碳量不同,產生的固態合金中不僅有萊氏體還有其他成分。 含碳量在2.11%到4.3%的液態鐵碳合金在降溫到共晶溫度之前,奧氏體即逐漸析出。到1147℃時,剩餘的液態合金髮生共晶轉變形成萊氏體,整個合金組成是先析出的奧氏體和萊氏體。溫度繼續降低後,先析出的奧氏體會沿晶界析出滲碳體,被稱為二次滲碳體。

γ→Fe3C(II)這樣含碳量在2.11%到4.3%的合金是奧氏體、萊氏體和二次滲碳體的混合物,但二次滲碳體和萊氏體中的滲碳體很難區分。而降到727℃以下時,奧氏體轉換成珠光體,合金組成為珠光體、低溫萊氏體和二次滲碳體的混合物,是亞共晶白口鐵的主要成分。

含碳量在4.3-6.67%的液態鐵碳合金在降溫到共晶溫度之前,滲碳體逐漸析出,被稱為一次滲碳體。到了1147℃時,剩餘的液態合金會發生共晶轉變反應轉變成萊氏體,此時的合金組成是萊氏體和一次滲碳體的混合物。隨後一直保持這一組成727℃,至室溫後即為低溫萊氏體和一次滲碳體的混合物,是過共晶白口鐵的主要成分。結構上是低溫萊氏體分布在粗樹枝狀的白色一次滲碳體之間。

純萊氏體中含有的滲碳體較多,故性能與滲碳體相近,即極為硬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