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蘿城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薌城區是福建省漳州市所轄的一個區。位於福建省南部沿海,是漳州市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薌城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閩南金三角"的重要組成部份、"廈漳泉同城化"核心區之一。總面積253平方千米,人口54.1萬(2011年)。通行閩南方言漳州話。全區轄6個街道、4個鎮:浦南鎮天寶鎮芝山鎮石亭鎮。區政府駐東鋪頭街道南昌路96號。

地處九龍江西、北溪下游。地勢平坦,水位較低。年均氣溫21.3℃,年降水量1521毫米。境內有花崗岩、磁土、鐵砂、泥煤礦藏及礦泉水等資源。鷹廈鐵路漳州支線、漳汕鐵路、319、324國道,廈漳高速公路過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芝山紅樓、唐建南山寺、唐陳元光墓,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丹霞半月樓、仰文樓、唐咸通碑、宋經幢、孔廟、明嘉濟廟碑。

2019年薌城區GDP完成771.36億元,增長7.9%。[1]

歷史沿革

自梁大同六年(540年)置龍溪縣,始有龍溪縣城關。龍溪縣唐開元二十年(732年)以前隸屬泉州(治在福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隸屬福建經略使泉州(治在今泉州)。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龍溪縣由泉州割屬漳州。此後,隸屬不變。唐貞元二年(786年)州治遷入,龍溪縣城關遂得名漳州。沿至1951年6月,析龍溪縣城關置漳州市。以後,境域逐漸擴大。至1960年8月15日,龍溪縣和海澄縣合併為龍海縣,龍溪縣撤銷。1985年9月21日,漳州市升級為地級市,原漳州市轄地改置為薌城區,因九龍江西溪境內段別稱薌江而得名。 薌城自唐貞元二年(786年)始為歷朝漳州附郭,州、府的所在地。民國初為路、道駐地。民國七年(1918年),為閩南護法區首府所在地。民國15年為漳州政治監察署駐地。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月,為閩南工農革命委員會所在地。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龍汀省治。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為第六、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地。薌城一直是龍溪縣縣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為龍溪地區專員公署、漳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閩南「金三角」廈漳泉對外經濟開放區中心城市之一。

氣候特徵

區內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春夏多偏南風,秋冬多偏北風。由於地形影響,市區 全年盛行東南偏東風,多年平均年風速1.7米/秒。大風日數6.8天。年平均氣溫21.1℃。全年日照2060小時。無霜期為330天~319天。全年雨量1450毫米~1612毫米左右。平均相對濕度 79%。適宜發展熱帶、亞熱帶作物。

水利資源

區境河道縱橫,池塘密布,水源豐富。主要水系有流經區境的九龍江西溪和北溪。西溪 區間溪長22.7公里,北溪區間溪長19.1公里。有流經五鳳、過塘入寶新渠道的畸下溪。有市區環城河、詩浦人造河、塘頭河、鰲浦大湖、墨溪大湖等。還有大小池塘、井、渠遍布郊區。水資源年平均可達121.3億立方米,為工農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土壤資源主要是水稻土、磚紅壤性紅壤、紅壤和沖積土4大土類、13個亞類,土壤肥 力屬中等水平。

動植物資源

由於氣候適宜,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現存有南亞熱帶雨林、亞熱帶針葉林、落葉闊 葉林、亞熱帶灌叢、亞熱帶草叢、竹林和沼澤水生植物等7個基本類型。苔蘚植物51科81種,藻類植物14科20屬23種。裸子植物5科5屬12種,被子植物104科311屬454種。野生動物有獸類7目19科31種;飛禽類有11目31科67種。水生動物中魚類15科44屬47種;兩棲類有13種;爬行類9科28種。

礦產資源

礦藏有建築用花崗岩、磚瓦粘土、高嶺土、河沙、泥煤、耐火粘土等。還有豐富的飲用天然礦泉水。特別是地下熱水分布城鄉,資源儲存量達 15063×1515千卡,相當於 21518.39萬噸標準煤。

行政區劃

薌城區地處福建省南部九龍江西溪、北溪夾峙的漳州平原。距廈門50公里,離省會福州320公里。1995年薌城區四至為:東南與龍海市相聯,西和南靖縣接壤,東北同長泰縣隔九龍江北溪相望,北及華安縣毗鄰。區境極東是浦南鎮龍興村,極西為天寶鎮的嶺關,極南是芝山鎮詩墩村,極北為浦林金沙嶺。東西長23.4公里,南北寬25.1公里,總面積264.59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31.44平方公里,人口43.6萬人。轄四個鎮、六個街道辦事處和一個管委會。即天寶鎮、浦南鎮、石亭鎮、芝山鎮;新橋街道辦事處、西橋街道辦事處、南坑街道辦事處、巷口街道辦事處、通北街道辦事處、東鋪頭街道辦事處和金峰開發區管委會。[2]

農業經濟

薌城區的農業,主要是以稻麥為主。唐以前為粗放型農業。春秋時期,吳越和中原文化已傳入漳城,開始推行牛耕技術、養蠶、織布。唐代已開始實行早晚稻連作栽培,糧食已可一年二熟,並且有甘蔗、紫芋經濟作物,還栽種荔枝、龍眼、柑桔、黃橙、粉芭蕉,培植各種花卉。至宋朝已經開始提倡精耕細作,使用先進的生產工具,如水車、戽斗、犁耙等,適水宜肥,強調冬耕。明代,注意改良土壤,「郭外之田,畝數石,則糞之,其山陬地寒,各聚草履以泥,狀如墩,以火焚之」,並注意使用綠肥。開始引進種植小麥、大麥、玉米、甘薯、煙葉,引入新稻種,種植茶葉;並有淡水養殖。清初,戰爭和遷界之後,農業生產遭到很大的破壞。以後清廷採取了很多措施,恢復農業生產,農業技術有了一定的提高。由於地理氣候條件優越,水果極負盛名,荔枝、蘆柑、柚子、香蕉已成為名果。飼養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飼養鬥雞相當普遍,引進番鴨、吐綬雞新品種。民國時期,由於戰爭頻仍,農業近乎破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土地改革,農業生產力獲得解放。初期,糧食作物、水果、花卉、淡水養殖、畜牧飼養、農副業加工都得到全面發展,農業結構協調,加上大抓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興修水利,農業相當繁榮。農業產值1951年比1949年增長23.02%,年遞增7.2%。1958年後,由於「左」的錯誤,實行了所謂以糧為綱、「大躍進」的方針和路線,農業經濟以水稻、花生種植為主,不允許栽種其他作物和飼養家禽,大砍「資本主義尾巴」,極大挫傷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只抓單一糧食生產,不允許家庭副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的存在,生產秩序混亂,多種經營被抑制。到1976年,農業產值年均遞減1.8%。1980年—1982年,全市(區)基本實行大包干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不斷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業生產力獲得第二次解放。1985年—1995年,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區委、區政府不斷調整和完善產業結構,確定果、菜、牧、水產、食用菌、花卉為農業的主導產業,建立立體種養基地,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至1995年農業總產值達4.9億元(當年價),農民的人均純收入2388.5元,一個郊區型農業經濟新格局初步確立起來。

工業經濟

漳州城的工業是從家庭手工業和手工業作坊發展起來的。五代時期,大量的北方移民進入漳州,也帶來先進的手工業生產技術,除製造簡單的農具以外,還可織苧布。宋代手工業蓬勃發展,苧布生產相當普遍,同時也開始織棉布,釀酒、陶瓷、冶金也有了相當的規模。元代經濟停滯。明朝中葉,漳州城的手工業相當繁榮,特別是月港的興起溝通了海內外貿易,促進境內手工業的迅速發展。紡織品有葛布、蕉布,尤其是漳絨、漳紗、漳緞、刺繡最為出名,有相當部分銷往國外。製糖業已發展到可制白砂糖和冰糖,造船、冶礦、陶瓷、雕刻有相當水平,八寶丹(片仔癀)、神曲茶餅等中成藥也已經相繼問世。這個時期,「城之內,百工鱗集,機杼爐錘,心手俱應」,城市空前繁盛。清中葉,手工業已經有了專業的紡織生產工場,還有許多染坊,所染出的布色彩斑斕。漳州特產八寶印泥已經譽滿全國,開始大量生產地方名牌產品八寶丹。還有許多工藝品,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民族工業和手工業遭到猛烈的衝擊。漳州城的紡織業、糖業、煙業、鐵業、陶器業開始走向衰落。辛亥革命後,手工業雖有一段恢復時期,但終不能再現昔日的繁榮。「五四」運動以後,許多有志之士開始尋找民族工業的出路,建設一部分現代工業,有電力、織布、印刷、玻璃等20多家工廠,但規模小,設備落後,經不起風浪,或倒閉,或成作坊,至1949年,已所剩無幾。9月,漳州解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調解勞資糾紛,組建行業生產合作社,實行工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發展生產力,改革生產關係,從1958年開始至1964年,初步奠定現代化的工業體系。1965年,有國營工廠45家、集體企業99家,有食品飲料、服裝、皮革、塑料、冶金、機械、紡織、造紙、電子等17個門類數千個產品,工業產值由1957年的2400萬元增至6925萬元,增長278%。後來由於「文化大革命」,工業生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新建、擴建許多工廠,至1984年,工業產值達1.56億元。1985年地改市,原所屬的企業基本劃歸市屬,薌城區只剩下幾個小弱散的工廠。 全區人民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大力發展經濟、擴大對外開放,經過十年奮鬥,至1995年,鄉鎮企業、街道工業、「三資」企業成為全區經濟的三大支柱。十年共創辦街道企業502家、鄉鎮企業1953家、「三資」企業161家,實現工業產值33.1億元,建立由食品加工、服裝、皮革、冶金、家具、電子、造紙等76個工業門類8000種產品的工業體系。薌城罐頭廠、華慶罐頭廠獲得ISO9000質量認證。開闢了前鋒工業加工區、金峰工業區、港橋食品加工區和一批鎮、街工業小區。形成了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各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體制。

人文景觀

薌城區人文薈萃。唐以前,這裡遠離中原,是一片地廣人稀的蠻荒之地。唐朝,乃為東南邊陲。隨着漳州的開發,朝廷派遣北方官員入漳施治。這些官員不乏詩人好友贈頌,留下一些不朽的詩文。如郎士元<送陸員外赴漳州>、顧況<酬張九使君>、白居易的<送呂漳州>、柳宗元的<寄漳汀封連四州>,還有曾到此任刺史的張登、徐放、韓泰、歐陽詹、史淮翰等以及縣籍第一個進士、詩人周匡物都留下許多詩作。兩宋時,王安石、蘇軾、蔡襄、王朝俊等也留下許多不朽之作。 至明朝,縣籍文人墨士鄭懷魁、蔣孟育、陳翼飛、張燮等,把漳州的文化推向一個高度。近現代,祖籍漳城的許地山、楊騷、林語堂是國內外的知名人士。陶鑄、郭化若來漳時,也留有感懷詩篇。

千百年來,漳城英才輩出,燦若群星。他們之中有名臣賢宦,也有能工巧匠;有氣壯山河的英烈,也有驚天動地的民族英雄。唐時,陳元光開漳,勸農重本,興庠序,舉賢能,其子陳珦,舉明經,成為登科第一人。至宋朝,黃彥臣、顏師魯、朱熹、孫昭先等官員,或剛正不阿,或修正法度,抑制豪強,或賑濟災民,益事於民。明清時,汪凱、謝璉、鄭懷魁、陳孟貞、柯應鳳、謝亦驥、胡必奇、黃可潤等,或不避權勢,懲奸激濁,或論時政利弊,平冤獄,寬征輸,省徭役,或教化子民,或清正廉潔。此外,近現代史上漳州城做為閩南重鎮,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明末清初,鄭成功反清復明,收復台灣;清朝中葉,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都把漳州城做為復興的基地。民國時,漳州城的政治、社會經濟經歷過激烈的動盪,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革命烈火越燒越旺,許多共產黨員英勇地獻出年輕的生命。李金髮、王占春、翁澤生、許土淼、莊克、高捷成、柯聯魁等烈士功昭日月。 薌城經濟的發展,還賴於許多能人,如冶鑄能手黃取,巧匠張甫太,丹青、肖像和泥雕能手李明月,公路工程先驅施大鎏,片仔癀傳人黃攏等等。我國神經外科醫學創始人趙以成,全國著名的天文學家戴文賽等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貢獻畢生的精力,實業家楊天恩、蔡竹禪、陳榮芳、鄭萍、陳文通、周廷揚、林杏雨等是漳城現代經濟的先驅。正是這些薌城兒女的奮鬥不息,推動着薌城的社會進步,生產發展,文化繁榮,家鄉興旺。

旅遊資源

南山寺位於漳州市區九龍江南畔的丹霞山麓,為漳州八大名勝之一,是聞名海內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佛教大寺院。據《龍溪縣誌?古蹟》記載,它原名「報劬崇福禪寺」,是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陳邕所建,至明朝才改稱南山寺。陳邕原籍京兆萬年縣(今陝西西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間(公元705~706年)進士,任太子李隆基的老師,李隆基登基(即玄宗皇帝),封為太傅。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與奸相李林甫不合,被貶謫到福建,先居福州,後遷興化,最後遷居漳州。他看中九龍江南畔丹霞山麓這塊山水秀麗的地方,興建府第,因為建造形式類似宮廷,且有五個大門,違犯規制,被人密告到朝廷,說「陳邕興造皇宮,陰謀造反。」皇上派欽差前來查辦,消息傳來,陳太傅謊了手腳,心想大禍臨頭,苦無對策。在危急之時,他的女兒金娘含淚請求父親,舍宅為寺院,讓她削髮為尼,以保全家性命。陳太傅只得應允,即日請來法師,為金娘剃度為尼,並把她的閨房改為「修真淨室」,將府第改為「報劬院」。欽差大臣來到,見所建是寺院,不是皇宮,據實復旨,陳太傅免予問罪。薌

城區南山寺

南山寺具體建造時間應在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後,初名「報劬院」。宋乾德六年(即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刺史陳文重修,改名「崇福」,漳州知州章大任題匾「南州法罄」於南山寺。高坡上的左端是陳太傅祠,據傳是當年陳邕故居,後人改建為祠,供奉陳太傅塑像,後像被毀。太傅祠後面有樓,現稱「小姐樓」,又稱「姑娘樓」,傳說為金娘當年的閨房。但據對地方文物有深入研究的陳北愷(已90多歲)老先生說,那樓上供奉的是自陳邕之父陳忠以上五代祖先神位,稱「五祖樓」,所謂「小姐樓」乃是訛稱,並從而訛為「姑娘樓」。金娘小姐削髮為尼之後,曾受皇上封為金花郡主,其墓原在寺後山上,人稱「姑娘墓」,解放後因五個工廠需要共建一座自來水池,把姑娘遺骸移葬在致經閣後園中,修建新墓,立碑曰:「唐浩封金花郡主玄妙之墓」」(玄妙是金花郡主的法號),為遊客所瞻仰。

陳元光墓

位於市郊浦南鎮石鼓山,距市區15公里。墓碑題「唐開漳陳將軍墓」墓前有石羊、石獅及華表各一對。陳元光(公元657―711年),字廷巨,號龍湖,光州(今河南省潢川)人,為唐朝歸德將軍陳政之子,博通經史韜略,自著兵書,父亡後,他接替父職,受命任鷹揚將軍。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獲准在泉、潮之間建置漳州郡治,並首任刺史長達26年。他厲行法治,重視墾荒,興修水利對開發漳州作出卓越貢獻。公元落711年,陳元光死於征戰之後,被尊奉為「開漳聖王」,初葬於漳浦,後移葬今址。

伽藍廟

在漳州市的明清古街香港路,有一座廟被認為是全國最小的廟宇——伽藍廟。它只有3平方米,而且是建在小巷口的頂上。沒有人能說清這座廟建於何時,有何來歷,但它顯然已存在了數百年。最近漳州市在實施唐宋歷史街區修繕改造工程時,也對它做了「修舊如舊」的整治,使這座塵封了60年的神秘小廟重現於世人面前,成為古街上一個耐人尋味的「看點」。

薌城區伽藍廟

當地官員曾查過吉尼斯世界紀錄,其中記載的最小廟宇面積是6平方米,而漳州的這座伽藍廟只有3平方米,所以當地官員認為,它應該占據「最小廟宇」的寶座。小廟正好位於香港路上的「尚書探花」牌坊邊上。從牌坊下的石板路走過一人多寬的小巷口,再沿着木製樓梯,就進入了這個僅容一人轉身的小廟。廟雖小,卻樣樣俱全,乾淨整潔。伽藍聖王像前日日香火繚繞,供品也隨着時令更新。深秋時節,正是蜜柚飄香的時候,伽藍聖王也就享用到了香甜的蜜柚。廟內的蓮花燈台擦拭得乾乾淨淨,鮮花也是水靈靈的。廟小,容不下太多信徒,但從早到晚,總是三三兩兩有人前來朝拜。大些的廟宇都有主持、和尚甚至「工作人員」,伽藍小廟卻是由附近的居民共同管理的。它周邊的幾戶民居主人手中都有小廟的鑰匙,如果有人提着供品前來,他們便會主動將鑰匙交給朝拜者。開着百貨店的美華和另外兩位老太是義務的「衛生員」,一天兩次上樓打掃衛生,整理供台。沒有主持,也就不存在廟產的擁有問題。住在附近的居民說,這座廟屬於大家共同所有。香港路位於漳州市區南部,始建於唐,是唐宋至明清時期漳州城市的中軸線。清末至民國初期,由於工商業的發展,香港路逐漸成為漳州南部的主要商業街,路兩側遍布着獨具閩南特色的「竹竿厝」騎樓式建築,分布着「尚書探花坊」、「三世宰貳坊」等明代文物古蹟。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香港路始終是漳州小商品的主要集散地,這裡雲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煙、酒、糖等副食品和肥皂、洗衣粉等日用品。就在這樣寸土寸金的商業寶地上,在小巷頂上3平方米的小屋內,伽藍聖王俯視了古街的滄桑風雲,默默地保佑着一方平安。

文廟

漳州文廟位於市區修文西路,是我國四大孔廟之一,也是漳州城內最大的古建築群,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宋慶曆四年(1044年)。歷史上,朱熹、鄭成功、黃道周都曾到此廟祭祀孔子;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孔子後裔避兵入漳,居住於此,其子孫世代相傳住於廟內直至明正德年間。漳州文廟現存占地面積15000平方,建築面積2600平方,,有儀門、戟門、丹墀、月台、大成殿,兩旁為東西兩廡及敬一亭等。漳州文廟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歷史文物價值,是漳州文化發展史重要的實證物。大成殿內部結構和細部裝飾據專家考評均為宋代遺物,是研究宋代文廟建築的珍貴實例,反映了當時閩南一帶較高的石雕刻技術和建築技術水平。

八卦樓

八卦樓位於漳州大橋北端橋頭處,建於明隆慶六年,是把漳州古城牆東南角樓改建而成的八角形三層木結構閣,題名「威鎮閣」。因八面開窗,取象八卦,故又名「八卦樓」。當時樓上有副對聯云:「五名山、二秀水,城外風煙連海嶠;七真儒、三及第,漳南文獻甲閩甌」,是對漳州山川秀麗,人傑地靈的真實寫照。薌城區八卦樓威鎮閣當時文人墨客常到此聚首吟詠,老百姓也常到此遊覽。清乾隆二年重建八卦樓,先砌石為基(與城牆齊高),然後在基石上重建八角形三層樓閣,高出城牆6丈有餘(約20多米),雄偉壯觀。至民國七年,粵軍陳炯明駐漳時,拆城牆修馬路,八卦樓得以保存。文化大革命中,八卦樓被武鬥槍擊倒塌,至建設漳州大橋時,夷為平地。1997年,漳州市人民政府重建八卦樓,重建後的八卦樓建設面積750平方米,分一、二、三層和夾層,建築立面總高度為48.8米。

九龍公園

漳州九龍公園位於市區勝利東路與元光南路交匯處,占地150畝,設有青少年活動區、休憩區、兒童遊樂區等七個功能區,是以水景為特色的文化休息公園。每當夜幕降臨,這裡也是薌劇愛好者和交誼舞熱愛者磋商技藝,互相學習,互相觀摩的樂園。

林語堂紀念館

二十年前,連林語堂的老家也沒幾個人知道他這個文化大師。但現在他是漳州的城市名片。建國初期,他想從美國回國定居。因為意識形態的問題,最高層沒有答應。但文化,不會隔絕。只要根在,草就會生長。作為一個文學家,林語堂在國內可能算不上一流。雖然他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他的作品,更多是中華文化的說明書,寫給西方人看的。但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他絕對是一流。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用英文寫的。小說《京華煙雲》拍成電視劇,是他的作品在大陸最風光的時候。《吾國與吾民》(另一個中譯本的名稱是《中國人》)是他最為中國人所稱道的一本散文類的書籍。和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不同,這是一本學者型的向西方人介紹中國人、中國文化的說明書,原本就是用英文寫成再由他自己譯成中文的。語言是一貫的平和,心態是平靜的欣賞。很適合他的身份和我們的自戀。在特定的時期,還很適合於重塑我們的自信。不少人拿他和魯迅相比,他們一起在廈門大學教過書,三十年代打過筆仗。薌城林語堂紀念館裡有一張他們在廈大的照片。照片上的他西裝革履,魯迅卻是中式的長袍,從此也可看出他們的不同。魯迅是戰士,林語堂是學者。在和平時期,人們喜歡「閒適、平和、幽默」是很正常的。但在三十年代動盪的中國,林語堂倡導的這「閒適、平和、幽默」被批評也很必然。一個民族,沒有戰士,必定被欺負;沒有剔骨的匕首,會讓精神麻木。雖然犀利的語言有時顯得刻薄,尖銳的血腥有時讓人無法接受。放在戰爭的環境、災難的環境當中去理解,也就很正常。一個民族,需要戰士,也需要學者。儒雅而聰明的林語堂讓我們學會心定,學會享受生活。在這個浮躁的年代,重新審視林語堂,尤其顯得他的可貴。雖然他又漸漸退出人們的視線。文以載道,愛和責任讓我們堅韌和剛強。[3]

經濟建設

經濟概況

2008全年薌城區實現生產總值85.15億元,增長18.67%。第一產業增加值5.6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7.2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2.23億元,分別增長1.86%、22.91%、15.60%。三大產業結構比例從上年的6.00:51.00:40.60調整為6?67:55.48:37.85。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5.52億元,增長39.45%。財政總收入10.01億元,增長24.16%,占GDP比重11.76%,比上年提高0.36個百分點;財政收入6.01億元,增長20.84%;財政支出5.03億元,增長24.50%。

工業經濟

2008年,薌城區實現總產值188.33億元,增長26.50%;上繳稅收4.63億薌城區元,增長13.30%。工業企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新增規模工業企業42家,規模工業企業總數達253家,實現產值154.63億元,增長30.96%,其中新增產值超億元工業企業6家,達到34家,占規模工業企業總數的13.44%,累計實現工業產值111.45億元,占全部規模工業企業總產值72.08%。機械製造、電子鐘錶、家具、食品、建材、化工等六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120.67億元,增長33.90%,占規模工業總產值78.04%。新增馳名商標1件、著名商標2件、國家免檢產品1項、省名牌產品2項、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累計擁有馳名商標2件,著名商標7件,知名商標28件,國家免檢產品2項,省名牌產品15項。全年新辦註冊資金3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37家,註冊資金總額3.78億元,其中18家已投產,占全區新辦工業企業總數48.65%。園區建設全面推進,新征工業用地153.47公頃,新平整工業用地209.07公頃,新建標準廠房33.20萬平方米,金峰經濟開發區金星片區、謝溪頭片區、金星片區和正興集團公司總部片區開發建設全面提速。全年實際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83個,累計已完成投資9.72億元。

人力資源來源

隨着近年來漳州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薌城區的用工、人力資源短缺日益嚴重。為此,薌城區人力資源相關部門通過各種渠道為各個工業園、工業區尋找充足的人力資源。其中以漳州青創人力資源服務中心為主要人力資源來源。漳州青創人力資源服務中心成立於2008年,也稱為青創兼職中心。多年來為眾多的企業、工廠輸送大學生人力資源。在服務企業、工廠的同時,也為更多的漳州大學生提供學習鍛煉的機會,讓更多的大學生接觸社會,鍛煉自己。漳州青創人力資源服務中心的服務模式是「企業——我們——學生」,堅持以「合作、共贏」為目標,將逐漸形成以兼職就業推薦服務為龍頭,集漳州大學生兼職就業服務、跨地區兼職就業交流協作、職業技能培訓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兼職就業服務窗口。

第三產業

2008年全年薌城區營銷總額162.62億元,增長17.03%,其中商貿流通業營銷薌城區水仙花少兒藝術在表演額101.55億元,占全區三產營銷總額的62.45%。全年區級商貿稅收完成3.49億元,增長29.04%,其中91家年納稅30萬元以上的三產企業實現稅收1.39億元,增長80.44%。做大做強專業市場,新城綜合大市場、新城茶葉大市場、東南藝術古玩市場、建材專業市場、水產品批發市場等專業市場年貿易總額達到46.96億元,其中閩南批發市場、鋼材批發市場等5個專業批發市場年貿易額均超億元。全年引辦註冊資金100萬元以上的第三產業企業100家,累計註冊資金3.52億元,其中註冊資金500萬元以上三產企業15家。香港島內價超市、國美電器、香格里拉和中旅商廈、嘉信茂廣場商場、永樂思文華聯商廈店、人民水產批發市場、閩綠農產品批發市場、岱山蔬菜批發市場等一批大型商場和專業批發市場相繼開業投入運營。大力發展特色商業街區,推進零售網點向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鑫榮小區美食休閒文化街、高校園區商貿街、新浦路建材街等三大商業街區建設初見規模,已有546家商家入駐營業。

招商引資

2008全年薌城區引辦外資企業31家,合同外資額7200萬美元,增長7.78%;實際利用外資3731萬美元,增長4.19%。在「4·9」漳台經貿懇談會、「9·8」廈門貿易洽談會和「11·18」花博會上,共簽約合同項目42個,簽約合同外資額26915萬美元。組織招商隊伍前往江蘇、上海、廣東、海南等地招商,簽約了江淮汽車、科摩電子、摩托車離合器等7個科技含量較高的項目,簽約合同外資額17860萬美元,占全年簽約合同外資額的66.36%。全年新辦港台企業21家,占新辦外資企業數67.74%,註冊外資額4966.43萬美元,占總註冊外資額的75.51%;19家外資企業增加合同外資額1232.22萬美元,占全年合同外資額的15.78%。全年外貿出口總額3.50億美元,增長18.32%,其中民營企業出口1.35億美元,增長27.90%。

農村經濟

2008全年薌城區實現農業生產總值11.14億元,增長2.05%。冬春修水利工程建設完成投資1488萬元,完成土石方11.00萬立方米,修復重點水毀工程15處。完成村級飲水工程5個,節漳州薌城區地圖

水灌溉工程33.33公頃,治理水土流失60.00公頃。整頓和規範九龍江西溪、北溪的河道采砂秩序。創建省第四批初級水利化縣(區)建設通過省級驗收。總投資150萬元的田寮-過塘200公頃標準農田示範片通過驗收並被評為省級優秀工程。區、鎮(街)兩級防汛抗旱指揮部規範化建設竣工投入使用。大力發展公司+基地+農戶運作模式,18家區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產值10.85億元,增長10.71%,帶動農戶1.80萬戶,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薌安、豐潤等4個單位被確定為福建省第三批城市副食品基地,萬桂農業香蕉、裕豐養殖場瘦肉型商品豬等5個基地入選漳州市首批現代化農業示範基地;成立石亭揚美生豬、天寶莊泰食用菌專業合作組織。「天寶香蕉」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動植物疫情疫病防控成效顯著,全區共免疫禽類26.49萬羽,豬口蹄疫34.48萬頭,高致病性藍耳病35.35萬頭,動物免疫率達100%,植物食心蟲、紅火蟻等植物疫病防治面積達0.77萬公頃。全區農產品批發市場、無公害農業生產種植及養殖基地100%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完成4個村「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任務,種植各類珍貴樹種1萬多株。天寶鎮成為全省首個農村信息化服務中心示範鎮,張坑村列入海西新農村「百村示範」信息化工程試點村。[7]全年新增市級龍頭企業11家,新增專業合作社2家,綠色農業示範區建設規劃通過國家專家組論證。實施防汛減災項目55個,完成投資1040萬元,解決了水利設施滯後問題。張坑村榮獲國家級「綠色小康村」稱號,田寮村列入第二批市級示範村,全區21個家園清潔重點整治村順利通過省、市驗收。在全市率先通過省級綠化模範縣(市、區)驗收,率先建成64口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池。新建500口農村戶用沼氣池,還投入260萬元拆除、關閉九龍江兩岸自來水廠取水口150米重點保護區內465戶計7.3萬平方米畜禽養殖場,減輕九龍江流域養殖污染。[4]

社會事業

城區建設

2008年,全區建成區面積達到29.90平方千米,比上年新增1.90平方千米;城市化水平達到72.70%,比上年提高0.20個百分點。組織實施了漳華路、瑞京路、鍾法路南段等9條市區主幹道的拓通擴建工程,道路總長9.94千米,完成投資9.12億元;組織實施了益民花園、福海陽光、丹霞星城二期、鍾法路南段片區二期、家薌·0596、文化街等一批舊城區改造建設項目;在城市道路拓建和舊城區改造建設項目中,累計拆遷建築面積92.60萬平方米,涉及拆遷戶5506戶、企業121家。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積63.1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倍;銷售面積72.88萬平方米,增長37.59%。拆除違法占地和違章建築共計136起,總建築面積13.50萬平方米。投入資金1630萬元,硬化市區路寬6米以下道路74條近4萬平方米,創建樣板路7條,市容面貌明顯改觀。

教育文化

2008年,薌城實小新城分校主體工程、薌城中學學生宿舍樓均已封頂;薌城第二實驗小學和蝦浦小學教學樓,北斗中學實驗樓和宿舍樓已奠基;啟動正興學校建設;投入2000萬元,收購置換市電(業)大和龍師附小校舍,妥善解決了區屬中小學校擴容問題。老年大學順利通過省級示範校驗收。林語堂紀念館二期擴建工程並重新開館。改造20個村(居)電視網絡。

醫療衛生

提高參合農民住院補償報銷比例,下調起付線,實行區屬定點醫院直接報銷補償,農民參合率95%,位居全市第二名。市區6所街道衛生院全部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中4所已通過省級驗收。在全市率先建立計生利益導向機制,比上年增加1185例;徵收社會撫養費624萬元,比上年增加2.94倍,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達96.57%。

社會事業

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四連冠」,全省社區教育先進單位。合理整合農村完小學校10所,薌城實小新城分校、蝦浦小學、江濱小學已正式招生,薌城第二實小、第三實小(原金峰小學)開工建設,竣工後可新增校舍面積22.7萬平方米,增加就學名額1.7萬個。公開招考兩名小學校長和22名農村教師到市區任教任職,同時向社會公開招考12名教師充實到農村學校。全區高考專科以上上線率和本科錄取率分別為78.4%和44.75%,同比分別提高7.1%、6.4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98.32%。8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和林語堂紀念館二期裝修工程竣工,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成功舉辦迎奧運系列文體活動和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區文化館被評為國家一級文化館,巷口街道被授予國家級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稱號。完成23個20戶以上自然村通電視工程。

人民生活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幅控制在5%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50元,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6945元,增長15.0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9%以內。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榮獲全省禁毒人民戰爭先進組織單位,「打黑除惡」專項工作位居全市綜合考評第一名。保持連續19年無森林火災的記錄。健全應急救援體系,多方籌措資金1040萬元,購置消防車5輛,落實合同制消防員17人;實施防汛減災項目55個,完成投資1040萬元,並把防汛抗災應急視頻終端延伸到村(社區)。強化食品安全監管,建成石亭鎮高坑村生豬集中屠宰點;查封、下架不合格乳製品47噸。開展「區委書記大接訪」活動,化解重信重訪問題50件。

社會經濟

2008全年薌城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14381元,增長13.1%;農民人均純收入6033元,增長12.51%,其中農民人均牧業純收入達1569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6.01%,增長89.50%。城鎮新增就業8569人,轉移農村勞動力5638人。全年發放養老和失業保險金3548萬元;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城鄉低保享受人數、發放金額分別增長655%和54.16%;發放城鎮低保家庭生活補助金、醫療救助金和救災資金806.50萬元;社會治安保持良好態勢,公眾安全滿意率達到97.2%,比上年提高0.1%。[5]

名優特產

東海牌羽毛球福建省歷史上沒有羽毛球製造業。1953年印尼華僑陳全泉鑑於海外羽毛球運動流行,很有發展前途,經他建議,由漳州僑聯組織十幾名歸僑、僑眷在其家中試製羽毛球。1954年投入小批量試產,並委託中文公司在國內代銷,1955年又委託新加坡漳籍寶慶號客商在海外試銷,為羽毛球開闢了國內、國際市場。東海牌羽毛球是漳州市羽毛球廠的產品。其製作選料考究,採用適齡的白鵝毛、葡萄牙的優質軟木、進口的白硝革等,由熟練技術工人生產,嚴把質量關。該球具有飛行穩定,落點準確,頭形圓正,造型美觀、醒目,長時間比賽運動員眼睛不感疲勞,手感舒適,牢度好,耐扣殺,通用性強,適用於不同地區、不同季節等特點。東海牌101羽毛球1980年獲輕工業部和福建省優質產品證書。該產品質量穩定可靠,產銷量不斷上升。1965年產量4.72萬打,其中出口2.93萬打;1984年產量達到13.1萬打,其中出口7.71萬打,分別增長177.54%和163.14%。產品暢銷港澳台、泰國、新加坡、歐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真舒美牌高檔真絲綢系列時裝真舒美牌高檔真絲綢系列時裝是漳州市服裝廠(薌城區直屬集體所有制企業),於1984年與香港勁捷時裝公司簽訂絲綢女裝來料加工合同時開始生產的。剛開始生產時,按照傳統的方法進行操作。絲綢面料既薄又軟不易縫製。需用香糊將樹脂襯裱在絲綢面料上,再進行製作。用這種方法雖然製作容易,但在整燙過程中溫度掌握不好絲綢表面會發黃,留下痕跡,影響美觀。而且香糊干後變硬,影響絲綢的柔軟性,穿着不適。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廠長周逸生和技術員一起反覆研試,終於創造一種新的製作方法,既避免了使用香糊粘不柔軟的弊端,且工序又簡單,提高工效,質量更好,保持了絲綢柔軟和色澤鮮艷的特色。1988年該廠用這種新技術生產的高檔真絲電力紡襯衫,經省鑑定屬國內首創,獲省二輕科技成果三等獎。接着又加強對技術工人的培訓,不斷提高縫紉技術,使生產的絲綢系列時裝達到做工精細、式樣新穎、美觀大方、穿着舒適。出口香港受到港商的好評,訂貨不斷,被省二輕廳定為絲綢服裝生產的定點廠。1990年真舒美牌高檔真絲綢系列時裝獲省優質產品獎。當年生產絲綢服裝近50萬件,產值1001萬元,產品遠銷美國、德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家和港澳地區。

海燕牌自行車鏈條海燕牌自行車鏈條,是薌城區直屬企業漳州鏈條廠於1972年創造生產的,它採用19號高級錳鋼為材料,經過精工製造而成,質量符合輕工業部部頒標準,可以廣泛用於自行車、三輪車和其他機械傳動。該產品在1982年被評為福建省優質產品稱號。產品不但暢銷省內外,還與廈門自行車廠生產的自行車配套出口德國、美國等國家。

玉晶牌珠繡拖鞋玉晶牌珠繡拖鞋系漳州市薌城區巷口珠繡工藝廠生產,由廠長鄧彩端創造。玉晶牌珠繡拖鞋,採用彩色小玻璃珠、紅藍黑各色優質絲絨布等為原料。藝人在優質絲絨鞋面,用彩色小玻璃珠精心繡上龍、鳳、鳥、魚、花、草等形態各異的圖案,配上與鞋面相同顏色的絲絨鞋底,製成優雅、美觀、大方的珠繡拖鞋,這種鞋融實用與觀賞於一體,穿着既輕便、舒適,又靈巧、健美。其款式新穎典雅,既適合室內穿用,也可在室外散步鍛煉,是日常生活用品,又可當藝術品供人欣賞。該產品1989年被省列為重點技術開發項目;1990年玉晶牌珠繡拖鞋榮獲福建省鞋類展銷會銀獎;1990年榮獲福建省工藝美術百花獎。該產品主要出口美國、意大利、日本、加拿大、比利時和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達30萬美元。

出口瓦楞包裝箱出口瓦楞包裝箱是新橋包裝廠的主要產品。1984年,新橋包裝廠為了適應漳州城區食品、輕工行業出口產品包裝的需要,開始生產瓦楞紙箱,先後經四次技術改造,投資47.5萬元,引進單面瓦楞機及其他設備,並認真抓好產品設計,嚴格工藝操作,加強質量檢測,使產品質量達到箱型結構合理、裝潢設計清晰醒目、紙質優良的要求。包裝紙箱在硬度、挺拔、耐破、抗壓、防震等五個主要質量指標,均達到國家先進水平。1990年—1992年新橋包裝廠生產的出口瓦楞包裝箱連續被評為省優質產品,並在包裝箱行業評比中獲優秀獎,還被省外貿部門定為出口包裝紙箱定點廠。1992年新橋包裝廠又投資400萬元,引進一條國內先進的五層瓦楞紙行生產線,填補了漳州市空白,確保出口瓦楞包裝箱箱板質量,現年產瓦楞箱箱板能力可達300萬平方米。1995年生產出口瓦楞包裝箱200萬平方米。用該包裝箱裝食品、輕工產品運銷歐洲、美洲和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年間接創匯達1200萬元。產品被各生產出口產品廠商譽為「信得過」產品。

不飽和聚脂樹脂不飽和聚脂樹脂是由新橋辦事處所屬漳州市天馬合成材料廠生產,主要品種有196#、189#、191#、211#等牌號和澆鑄工藝品專用樹脂。該產品由常州二五三廠在引進英國司考特公司生產技術的基礎上,經過技術改造和科研開發,產量和品種不斷擴大。漳州天馬合成材料廠生產由常州二五三廠提供的工藝和技術標準,是目前國內較為先進的技術標準。1980年,196#樹脂曾榮獲國家銀質獎,196#、189#還獲得國家船舶檢驗局認可,定為船用不飽和聚脂樹脂。不飽和聚脂樹脂的主要性能和用途:是所含的活性劑在引發劑和促進劑的作用下,能在常溫下較快地相互交聯固化,形成堅韌的固體。它能粘結多種金屬和非金屬材料,對玻璃纖維的粘結強度特別大,這種粘結材料具有耐水、防腐蝕和抗壓等優良性能。可主要用來製造堅韌性較好的玻璃鋼製品,也可用作金屬、塑料、玻璃、陶瓷等材質的粘結劑。

電動抽水馬桶。1987年,東鋪頭街道創辦了機電廠。1988年,由該廠的技術人員、領導和工人三結合,參考有關資料共同研製成功了電動抽水馬桶,屬一項高科技產品,目前國內外少有。產品具有清潔方便、免沖水箱、不堵塞、小口排污、節水、衛生舒適等優點,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都可裝置,是現代家庭實用的衛生用具之一。產品均銷往國外。

金瑞蘭保健香系巷口街道辦事處所辦企業的產品,有近百年生產歷史。原料以芒香科植物花果及枝杆經曬乾粉碎研成粉末,採用傳統工藝,加入少量香芒油和優質輔料精製而成。芳香易焚,具有安神舒爽、提神醒腦等保健和驅蟲滅蚊的作用,在閩南一帶十分暢銷,而且走俏台灣、香港市場,被譽為「香中一珍品」。

愛的雅牌系列化妝品是漳州市愛的雅化妝品廠(巷口)的產品。愛的雅化妝品廠是經國家輕工部、衛生部核准,擁有《化妝品生產許可證》、《化妝品生產衛生許可證》的正規廠家,生產的愛的雅系列化妝品主要品種有:珍珠膏、珍珠霜、男女士面霜、兒童霜、洗面奶、洗潔精、花露水、爽身粉等,產品銷往國內10多個省、市,深受廣大客戶及消費者的喜愛。[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