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健(物理學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蕭健,宇宙線物理學家和高能物理學家。主持我國高山宇宙線觀測站的建立,是我國宇宙線物理的創始人之一。在國內首先將現代數理統計和計算機技術引入高能物理實驗,為在線數據獲取和離線分析打下基礎。勤奮治學、誨人不倦,為實驗物理培養了一大批科學研究人才。
基本信息
中文名:蕭健
民 族: 漢族
職 業:宇宙線物理學家和高能物理學家
性 別:男
國 籍:中國
人物簡介
斯坦福大學
1920年7月19日出生於湖南長沙。
1944年 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
1946年2月~7月 在重慶務實中學教書。
1947年3月~9月 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研究生。
1947年9月~1948年7月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1948年8月~1950年2月 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論文實驗已做完,因提前回國,未寫博士論文)。
1950年7月~1984年 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1982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委員。
1984年2月20日 病逝 。[1]
蕭健赴美求學
宇宙線
蕭健,又名積健,1920年7月19日出生於長沙。他自幼體弱,父母為他取名積健,盼他健康成長。父親蕭豹文是一位實業家,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一直在久大永利公司工作,是一個很務實的人。母親羅正壁出身書香門第,善書畫,思想進步,待人熱情,與蔡暢交往密切。1949年12月他父親因病去世。新中國成立後,母親將長沙家中房屋等全部捐獻給國家,來北京參加文史館工作。家庭的薰陶,使蕭健養成了務實、不求名利、待人熱情的性格。
1938年9月蕭健轉學四川合川國立第二中學。1939年秋考入西南聯大電機系。一年級時他對基礎科學發生了興趣,第二年開學時決定改學物理,由於轉系時間已過,直到1941年秋才轉到物理系,至1944年夏畢業。1943年10月教育部下令,徵調幾所大學的四年級男生為美軍翻譯員,服役期滿發給畢業證書。蕭健先被分配在印度地區的一個野戰醫院,一年後轉到昆明美軍物資供應處工作。1945年抗戰勝利,那時在西南聯大化學系學習的徐惠英正好畢業。他們已相戀多年,一起回到重慶,於1946年1月結婚。婚後同在重慶務實中學教書。蕭健眼看國民黨政府越來越腐敗,前途如何,苦思不得結論。正好當時久大永利公司對於服務30年以上的職員有一項福利,可以資助子女出國深造。因而1947 年蕭健由久大永利公司黃海化工研究社派送出國留學,徐惠英則回浙江平湖教書。
蕭健到美國後,先在斯坦福大學念了一學期,學的是理論。後來他感到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美中國學生學理論的較多,而自己動手能力還可以,遂決定從事實驗物理研究。鑑於當時斯坦福大學實驗條件較差,於是在1947年轉入加州理工學院,在C.D.安德遜(Anderson)教授指導下進行宇宙線研究。
這個學校訓練學生的方法頗為實際,先讓學生管儀器,缺什麼自己想辦法去找或做,使蕭健學會了自己做儀器,這對他以後在國內的創業工作很有幫助。
1947年,宇宙線研究中發現了奇異粒子(介子和超子),蕭健在安德遜指導下和其他學生一起,用雲霧室獲得了更多的奇異粒子事例,定量地測定了介子和超子的質量、壽命和主要衰變方式等性質。這一工作為確認奇異粒子的存在和了解這些新粒子的性質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是早期研究中經典性的成果。
在尋找奇異粒子的衰變事例中,充分顯示了他在實驗技術方面的獨特才能。在這之前,蕭健還首次測定了μ子的衰變電子譜。在[[[美國]]學習期間,蕭健從《華僑日報》常可讀到關於中國共產黨的文章和解放區的消息。這些消息給他以鼓舞,使他對祖國的前途看到了希望。新中國一成立,他就立即籌備回國。
雖然當時他的博士論文已經基本完成,但他怕錯過了時機回國要受到阻撓,於是毅然放棄即將獲得的博士學位,於1950年4月12日回到祖國。[2]
蕭健歸國貢獻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批回國的學者,蕭健一回來立即參加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創建工作。以後近代物理所演變為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又發展成立了高能物理研究所,他先後擔任宇宙線研究室副主任、主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實驗物理副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學部委員。蕭健始終奮鬥在實驗物理研究的第一線,他先後負責建造了中國第一個高山宇宙線觀測站,主持了大雲室組的研製和雲南東川新的高山站的建設,領導了高山站的物理實驗工作,做出了一批有價值的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蕭健受到了嚴重的迫害。70年代,雖然這些問題尚未得到澄清,但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和鼓舞下,蕭健又投入高能實驗物理的發展工作。他親自調研國外高能實驗物理的進展,特別是運用計算機進行實時控制、數據採集和分析等情況。他制訂計劃,組織隊伍,培養幹部,對高能實驗物理的建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為建立高能實驗物理的數據獲取、程序庫和離線分析工作打下了基礎,培養了一支年輕的隊伍。
蕭健回國後積極要求進步,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曾擔任研究所工會主席,積極為群眾謀福利,於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後當選為民進中央委員,還曾當選為北京市政協委員。多年來他擔任中國科學院民進的負責人,為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製做了大量工作,在團結知識界為社會主義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和振興而服務方面做出了貢獻。
1983年底蕭健病重住院,但在住院期間仍十分關心北京譜儀的研製和離線分析準備工作的進展,直到1984年2月18日病危之際,還同前往探視的同志詳細討論工作,以及他所指導的博士研究生的論文。蕭健於1984年2月20日病逝,他用自己誠實勞動的一生,實踐了自己的意願:為中國的實驗科學打基礎,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創業鋪路。
蕭健奠基人
新中國建立以來,蕭健積極參加並領導了開闢和發展中國宇宙線和高能實驗物理研究的工作。50年代初,他負責建造了一台30×30×30立方厘米、磁場為7000高斯的磁雲室,建成後主要用於研究奇異粒子和高能宇宙線粒子的核作用。1953年,在王淦昌領導下,蕭健帶領一批大學畢業生,到雲南海拔3180米的落雪山上,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高山宇宙線觀測站,也是中國第一個研究高能物理的基地。上述磁雲室和趙忠堯從國外帶回的一台50×50×50立方厘米的多板雲室均安裝在這個高山站上。
1956年中國曾決定參加1957年國際地球物理年的各有關科學觀測(後來因國際形勢原因而退出),宇宙線強度變化的觀測與研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項目。為此,在蕭健主持下,中國一批宇宙線工作者研製了測量μ子強度變化的計數管望遠鏡和測量中子強度的中子堆,安裝在先後建成的北京白家疃和雲南落雪山高山宇宙線強度觀測站,並於1957年7月1日按期開始工作。這方面工作的開展,為中國後來的日地空間宇宙線的研究開創了新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蕭健在1958年負責研製人造地球衛星上宇宙線強度的觀測儀器,雖然許多年後才在衛星上進行觀測,但是他高超的實驗技術為後來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58年在張文裕領導下,蕭健親自主持了大型雲室組的研製和雲南東川海拔3222米新的高山宇宙線觀測站的建設。這一大型雲室組由三個大型雲室和一台大型電磁鐵組成,設備主體的總重近300噸。上雲室為靶室,體積為70×120×30立方厘米;中雲室放置在7000~7500高斯的磁場中,體積為170×170×30立方厘米;下雲室為多板室,內部放置11塊18毫米的黃銅板,體積為200×150×50立方厘米。中雲室測量帶電荷粒子的最大可測動量為100GeV/c,電離測量誤差約為10%。這台裝置是當時世界同類裝置中規模最大且各項性能指標最先進的。大型雲室組的建造和一個重質量荷電粒子事例的觀測,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
蕭健和他的同事們利用設置在高山站的雲室,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包括奇異粒子的產生和衰變、高能宇宙粒子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研究,獲得了一批有價值的成果,使中國宇宙線物理的研究保持在當時學科發展的前沿。一批年輕的科學工作者在這裡成長起來,他們中間不少人已成為中國國防科學和高能物理研究的骨幹和帶頭人。
蕭健人物評價
高能粒子
蕭健不僅是中國宇宙線物理的開創人之一,還為中國高能物理髮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培養科研隊伍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在研究過程中,從勘測場地、設計畫圖、購買器材到安裝調整,都自己動手,並帶着年輕人干。他的治學嚴謹、誨人不倦、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也是有口皆碑。對基礎不同的青年人有不同的要求和安排,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他一直致力於提高中國實驗研究的水平,他結合研究課題主講過宇宙線有關專題,統計與誤差處理等課程,還對調研、選課、實驗技術和實驗安排等均給以引導和指點。他在實踐中認識到,要做一個實驗物理學家先要成為一個技術熟練的工人,然後要成為一個工程師,第三要有豐富的物理知識,再次要有相當的眼光和見解。他自己是這樣身體力行的,也經常這樣告訴大家:做實驗物理研究,既要有很好的物理、數學基礎,廣泛的實驗技術,還要有豐富的想象力,要善於對複雜的現象和數據進行細緻周密的分析,提煉出規律性的東西。他對物理現象具有敏銳的感覺和高度的辨別能力,善於及時提出適當的研究課題。他先後提出過反常電磁簇射研究、高山反質子流強測量和用大雲霧室尋找重粒子等很有意義的課題和研究方向。
蕭健一生中發表的文章和著作不是很多,這是因為他常常把自己提出的課題,甚至把完整的實驗研究設計、方案和實驗安排提供給剛剛從事研究工作的年輕人,讓他們從高水平的起點開始,促進一代新人儘快地成長起來。他提出的電子直接產生電子對,反常電磁簇射,高能粒子核作用等課題都起了示範作用,為後一代青年人在治學態度方面做出了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