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薩克拉門托級快速戰鬥支援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薩克拉門托級快速戰鬥支援艦是世界上最大的補給艦,美海軍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綜合補給船,為航母編隊提供了支撐其在海外長期作戰的浮動基地。「薩克拉門托」級的排水量僅次於航母和「依阿華」級戰列艦。「薩克拉門托」級憑藉其身長體寬的優勢兼任3個角色,集艦隊油船、軍火船和冷藏補給運輸船3種後勤支援艦的功能於一身。此外,由於空間和排水量大,所以該級艦也配備一些可對其他艦艇進行有限維修和保養的設施,並能執行一些特定任務[1]

研製背景

一個世紀以前,世界各國海軍都尚無能夠進行航行補給的 補給艦,因此作戰艦艇在戰爭過程中需要補給時,必須退出戰鬥並停靠港口,利用碼頭設施才能完成燃料、彈藥和其他物資的補給。美、西(班牙)戰爭中,美國海軍就嘗到了不能在航行中補給的苦頭,美軍艦艇在 古巴港口封鎖 西班牙軍艦時,需要重新加(當時海軍艦艇主要以煤為燃料),於是只好派遣海軍陸戰隊在古巴登陸,搶占港口讓艦艇靠岸加煤。然而當西班牙戰艦從港口逃逸時,美海軍4艘戰列艦中的一艘卻因去港口加煤無法投入戰鬥,失去了追堵敵艦的良機。美、西戰爭之後,美海軍就着眼於下一場海戰,開始研製航行補給系統和現代補給艦。一戰期間,美海軍油船AO-2「莫米」號的副艦長兼總工程師切斯特•尼米茲發明了一種被命名為「尼米茲應急索具」的加油系統,成功地為30餘艘從美國駛往歐洲的驅逐艦進行了橫向航行補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海軍屬有很多油船、彈藥船及補給艦,但缺少擁有航行補給系統的綜合補給艦,在策劃硫磺島戰役時仍然遇到了補給的難題。當時美海軍陸戰隊要求海軍在登陸前對該島實施10天的連續炮擊,但美海軍沒有掌握航行補給彈藥的技術,所載彈藥僅能夠炮擊3天,如果要補充彈藥則必須退到遠離戰區的錨地。為解燃眉之急,在海軍後勤編隊任職的伯頓上校提出了被稱為「伯頓傳輸索具」的航行補給系統。美國海軍使用這些被奉為「秘密武器」並被太平洋艦隊司令切斯特•尼米茲戲稱為「豆、彈、黑袖」系統的「伯頓傳輸索具」和「尼米茲應急索具」,進行海上加油、彈藥和給養補給,一定程度地解決了航空母艦特混編隊的海上補給問題。這在二戰後期對日本本土的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表面看,美海軍海上補給問題在戰時似乎得到了解決,但指揮艦隊遠征作戰的阿利•伯克卻敏銳地洞察到:問題遠未得到根本解決。由於當時海軍補給艦的航速非常低,而且只裝備有簡單的通信系統和傳感器設備,因此要實施一次海上補給必須提前數天制定計劃。然而受氣候戰術情況變化的影響,海上補給的時間、地點、任務等經常發生相應改變,這就造成以下尷尬的局面:作戰艦艇編隊最需要補給的時候,補給艦卻總是不在需要的地方。加之,那時候的補給艦功能和任務單一,如油船只能載油,彈藥船也只裝載彈藥,所以往往需要多艘不同功能的補給艦才能完成一艘作戰艦艇的海上補給。為解決這些問題以便贏得下一場海戰,一種「多種物資一站式補給艦」的概念便在阿利•伯克的頭腦中開始醞釀。

阿利•伯克海軍上將在50年代出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後,「多種物資一站式補給艦」的概念便從頭腦中走上設計圖紙,並走進造船廠最終成為現實。阿利•伯克在1957年由他親自主持的海軍航行補給會議上,正式提出設計建造「一站式補給艦」和研製一種從補給艦的貨艙、油艙到接收艦的彈藥艙、乾貨艙和油艙之間的自動化航行補給系統。阿利•伯克要求新的補給艦能夠兼具彈藥船、乾貨船和油船的3種功能,並且擁有較高的航速(能夠跟上航母編隊的速度)和配備作為航母戰鬥群組成部分所必要的武器系統、傳感器和通信設備。阿利•伯克強調指出,這是解決他在二戰期間遭遇到的 後勤問題的最佳辦法。 在阿利•伯克的直接推動和主持下,「薩克拉門托」級快速戰鬥支援艦誕生了。首艦「薩克拉門托」號(編號AOE-1)於1961年6月30日在 華盛頓州布雷默頓的普吉特灣海軍造船廠鋪設龍骨,1963年9月14日下水,1964年3月14日正式服役。2號艦「坎登」號(AOE-2)由紐約造船廠承建,1964年2月17日開工建造,1965年5月29日下水舾裝,1967年4月1日交付使用。3號艦「西雅圖」號(AOE-3)和4號艦「底特律」號(AOE-4)都在普吉特灣海軍造船廠建造,其中「西雅圖」號於1965年10月1日動工建造,1968年3月2日下,1969年4月5日服役;「底特律」號於1966年11月29日鋪設龍骨,1969年6月21日下水,1970年3月28日加入現役。美海軍原本打算建造5艘同級艦,但由於單艦造價高達4.58億到5.68億美元,平均每年的操作費用為3700萬美元,所以5號艦計劃被迫取消[2]

視頻

薩克拉門托級快速戰鬥支援艦 相關視頻

依阿華 戰列艦 重炮 射擊
現役唯一讓美軍快速戰鬥支援艦焦慮的軍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