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薩滿教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薩滿教舞蹈

 

 

 

薩滿教舞蹈,在阿爾泰諸民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舞蹈是薩滿教祭禮中的主要內容,通過舞蹈的象徵意義,表現了一個歷史與現實,神與人,神話與世俗世界融會一體的文化場景。

簡介

薩滿舞,是巫師在祭祀請神、治病等活動中的舞蹈表演,屬於圖騰崇拜、萬物有靈宗教觀念的原始舞蹈,至今在蒙古、滿、錫伯、赫哲、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及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中仍有遺存。薩滿舞的文化特徵體現在與薩滿教有關的神話故事、請神的唱詞、鼓的擊打與各種法器的運用之中。薩滿跳神的神歌,多是經口頭傳下來的,其歌詞既反映出本的民族心理,也是薩滿舞蹈形象的描述。

薩滿舞的動作是人們在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發展階段,對原始漁獵、採集、原始農耕、牧畜等勞動生活的反映;對動物、植物、無生物作為圖騰崇拜原始觀念的反映。薩滿教神話傳說中和動物有關的居多,因此,薩滿舞中多有熊等動物的形象。

從現在薩滿的神衣、法器、跳神中,還可看到原始氏族生活與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產生時代的原始文化的痕跡。如鄂溫克族薩滿——牛拉,她把神衣上縫的12對小鐵片解釋為人的12對肋骨,它能為人治病消災;達斡爾族薩滿——黃格,她把神衣上360顆貝解釋為一年的360天,腰間繫着24條腰帶的法裙,表示24個節氣,達斡爾族崇拜鷹,舞蹈中有模擬鷹的形象;鄂溫克族薩滿舞的服飾要綴以獸骨、獸牙,所用的抓鼓既是法器又是伴奏樂器,其鼓面與鼓槌都要包以獸皮,表演中有模擬熊與鷹的形象;鄂倫春族薩滿頭戴鹿角神帽,表演中有鹿與熊的形象;赫哲族薩滿的抓鼓要蒙以鹿皮,每年春、秋兩季鹿神節時,薩滿要跳鹿神舞。

表演形式

薩滿舞的表演形式——鼓在薩滿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主要法器,又是跳神時的伴奏樂器。薩滿認為鼓是坐騎,可以乘之飛升天上往返人神之間,鼓聲具有的神秘作用,可以溝通人、神對話和請來各種精靈治病,薩滿跳神時鼓點的節奏非常豐富。。隨後,年近古稀的老巫師在快速的旋轉中,又不時地做出持單鼓「繞頭」和同時持6面羊皮單鼓的舞蹈。從這些精湛瀟灑、嫻熟自如的舞姿,不但顯示了老巫師的舞蹈功底,也可想象到他當年所以能聞名草原的風采與魅力。尊他為民間優秀的舞蹈家,是無可非議的。

與薩滿教

薩滿教起源於遠古,據史料記載,中國北方古代先民,如肅慎、匈奴、烏桓、鮮卑、柔然、突厥、回鶻、黠嘎斯等,都曾有與薩滿教有關的原始宗教活動,薩滿教後來發展為居住在中國北部的阿爾泰語系民族普遍信奉的宗教,這些民族曾有或仍有狩獵與遊牧的經濟生活。薩滿是薩滿教巫師的通稱,源於通古斯語「激動不安和瘋狂亂舞的人」。各族對薩滿(巫師)的稱謂不同,但其都經過嚴格的訓練,掌握各種法術與技藝。[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