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葛姓是當今常見姓氏,讀音作gě(ㄍㄜˇ),漢族姓氏。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4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26位,人口近140萬,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1%。 皋陶之子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其長子大廉受封於葛(位於今河南寧陵縣周邊),稱葛伯。後葛國被商湯所滅,葛伯的後世子孫多以故國名為姓氏,稱葛氏。

葛姓在全國分布甚廣,以江蘇、安徽、河南、河北最為集中。其中葛姓的第一大省為江蘇,大約占全國葛姓人口的18%。古今名人有葛天氏、葛伯、葛玄、葛洪、葛雲飛、葛振林、葛優等。

目錄

郡望

頓丘郡:漢朝初期置頓丘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清豐西南一帶地區。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下領四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黃、南樂、范縣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曾廢黜。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

梁郡:亦稱梁國、梁國郡,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 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北魏時期又回故治,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後曾以宋州為梁郡。唐朝時期為睢陽郡。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東魏時期遷治潁陰(長社,今河南許昌)。隋、唐兩朝為許州潁川郡。

句容縣:漢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置縣,即今江蘇省句容縣。起初隸屬鄣郡,西漢朝元封元年壬申(公元前109年)改其為隸屬丹陽郡。

堂號

梁國堂:因國立堂。

頓邱堂:以望立堂。

張掖堂:以望立堂。

梁國堂:以望立堂。

頓丘堂:以望立堂。

潁川堂:以望立堂。

句容堂:以望立堂。

清柳堂:以望立堂。

餘慶堂:以望立堂。

崇德堂:以望立堂。

正德堂:以望立堂。

承德堂:以望立堂。

載德堂:以望立堂。

讀書堂:以望立堂。

樹滋堂:以望立堂。

抱朴堂:以望立堂。

光達堂:以望立堂。

讀書堂:以望立堂。

覃兮堂:以望立堂。 [1]

研究考證

源流一

葛氏源於葛天氏,出自遠古部落葛天氏族,屬於以部落名為氏。據史籍《風俗通》記載,遠古時期,有個部落居葛地,以居邑名稱為部族姓氏,稱葛天氏。按史書記載,葛天氏起源非常古老,而且還在人文始祖伏羲氏之前。據傳,葛天氏的後裔子孫在後來省文簡化為單姓,稱葛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最古老的葛氏之始。 葛天氏下傳四十二世至伯益之時,當時屬於嬴姓之國。伯益幫大禹治水有功,禹想讓位給伯益,伯益隱退,禹子啟繼位,封伯益長子大廉為諸侯伯爵國葛國國君,稱葛伯並准其在古葛地(今河南省寧陵縣周邊)建葛國。據典籍《孟子•滕文公》中的記載:"湯居毫,與葛伯為鄰。"司馬遷《史記》記載:『商湯始居亳,與葛伯為鄰,商征諸侯,葛伯不祀,商湯罰之』。商湯滅葛國和其他諸侯國並建立商朝後,商湯封葛伯後裔為商朝附庸國葛伯國。葛國被滅後,葛伯的後世子孫多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葛氏。

周武王滅殷商後,在西周初期,又尋回葛伯後裔,封賜有葛國,為子爵,這是葛伯國第二次被滅。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葛國被鄭莊公姬寤生所吞滅,其後在其故國之地還爆發了宋、鄭兩國之間的著名"長葛之戰";十年後的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鄭國為了爭霸中原,又在其地爆發了針對周王朝的著名"繻葛之戰";葛國故地成了楚國、魯國等諸侯們爭霸春秋的的古戰場,於公元前557年葛伯國被場地滅亡。

葛國再次滅亡後,其王族子孫和國民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葛氏,世代相傳至今,一支系留居古葛地,後世稱梁國郡,外遷四大支系:頓丘郡、琅琊郡、穎川郡、扶風郡。原居於琅琊郡諸縣之葛氏有一支遷徙至陽都,因陽都已有葛氏,遂稱後遷來的葛氏為諸葛氏,後有省文再稱葛氏者。

葛氏正確讀音作gài(ㄍㄞˋ),今讀作gě(ㄍㄜˇ)亦可。

源流二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賀葛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北魏時期,有戎狄民族的分支賀葛氏部落,後為鮮卑拓拔部吞併。據史籍《魏書•官氏志》的記載,賀葛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洛陽,在漢化改革過程中改為漢姓葛氏,是為河南葛氏的一支。 該支葛氏正確讀音作gě(ㄍㄜˇ)。

源流三

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回族、苗族、黎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葛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葛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清時期成吉思汗後裔脫歡,屬於避難漢化改姓為氏。從元朝順帝孛爾只斤氏•妥歡帖睦爾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到今天已有六百四十年了,其締造者成吉思汗本名為孛爾只斤氏•鐵木真。如今居住在江蘇泰州、興化兩地的葛氏居民一直認定是蒙古族後裔,是成吉思汗的後代,並以一本清朝咸豐年間所修《葛氏宗譜》為證。據該部《葛氏宗譜》記載,元朝末期元順帝執政時期民不聊生,全國範圍內爆發了紅巾軍起義。當時成吉思汗的後代鎮南王孛爾只斤氏•脫歡之子淮王孛爾只斤•帖木爾不花正在元大都(今北京)朝中任監國,侄兒義王孛爾只斤•和尚輔佐其執政。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明太祖開始大舉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所率明軍的強力攻擊下,於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農曆8月攻陷元大都,元朝政府自此滅亡,元順帝逃往應昌(今內蒙古克什騰旗西北一帶)。如今,江蘇如皋一帶冒氏已被當地民政部門確認為成吉思汗後代。同時,《如皋冒氏宗譜》和《興化葛氏宗譜》中關於孛爾只斤氏•帖木爾不花等的事跡與歷史記載相互吻合,證明在泰州、興化的葛氏族人確為成吉思汗後代。

該支葛氏正確讀音作gě(ㄍㄜˇ)。

源流五

源於滿族,出自明、清時期女真各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格佳喇氏,亦稱葛加爾氏,滿語為Gegiyala Hala,世居長白山。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葛氏、蓋氏等。

⑵.滿族格濟勒氏,亦稱葛濟勒氏,滿語為Gejile Hala,漢義"捕鳥籠的木框",世居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伊蘭包托克索(今黑龍江齊齊哈爾三家子)、綏分(今吉林綏分河上游地區)、通吉(今吉林敦化)、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葛氏、鄂氏等。

⑶.滿族果爾吉氏,亦稱郭爾吉氏,滿語為Gorgi Hala,漢義"鏟子",世居郭洛羅河(今黑龍江烏蘇里江諾羅河支流)、吉林烏拉(今吉林永吉)、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葛氏、郭氏、高氏等。 ⑷.滿族墨勒哲哷氏,亦稱莫爾哲勒氏,滿語為Moljere Hala,漢義"用刀復仇",世居松花江、黑龍江、巴林(伯力,今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白石(今牡丹江鏡泊湖)、阿穆達(今黑龍江哈爾濱山彥倭和)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葛氏、孟氏、曹氏、莫氏等。 滿族葛氏正確讀音皆作gě(ㄍㄜˇ)。

源流六

源於鄂溫克族,出自明朝時期鄂溫克族喀爾佳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鄂溫克族喀爾佳氏,亦稱卡爾他昆氏、卡爾他考廖夫,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arja Hala。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滿族喀爾佳氏多冠漢姓為葛氏。

該支葛氏正確讀音作gě(ㄍㄜˇ)。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