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 |
中文名: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 位 於: 西陵峽末段 施工時間: 1974年至1988年 |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湖北省宜昌市,是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完工前我國最大的一座水電工程。該工程,1988年完成。 葛洲壩工程主要由電站、船閘、泄水閘、沖沙閘等組成。大壩全長2595米,壩頂高70米,寬30米。控制,總庫容量15.8億立方米。電站裝機21台,年均發電量141億度。建船閘3座,可通過萬噸級大型船隊。27孔泄水閘和15孔沖沙閘全部開啟後的最大泄洪量,為每秒11萬立方米。[1]
工程簡介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我國萬里長江上建設的第一個大壩,是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偉大的工程,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的巨大水利樞紐工程之一。水利樞紐的設計水平和施工技術,都體現了我國當前水電建設的最新成就,是我國水電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三峽出口南津關下游約3公里處。長江出三峽峽谷後,水流由東急轉向南,江面由390米突然擴寬到壩址處的2200米。由於泥沙沉積,在河面上形成葛洲壩、西壩兩島,把長江分為大江、二江和三江。大江為長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節斷流。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橫跨大江、葛洲壩、二江、西壩和三江。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由船閘、電站廠房、泄水閘、沖沙閘及擋水建築物組成。船閘為單級船閘,一、二號兩座船閘閘室有效長度為280米,淨寬34米,一次可通過載重為1.2萬至1.6萬噸的船隊。每次過閘時間約50至57分鐘,其中充水或泄水約8至12分鐘。三號船閘閘室的有效長度為120米,淨寬為18米,可通過3000噸以下的客貨輪。每次過閘時間約40分鐘,其中充水或泄水約5至 8分鐘。上、下閘首工作門均採用人字門,其中一、二號船閘下閘首人字門每扇寬9.7米、高34米、厚27米,質量約600噸。為解決過船與壩頂過車的矛盾,在二號和三號船閘橋墩段建有鐵路、公路、活動提升橋,大江船閘下閘首建有公路橋。兩座電站的廠房,分設在二江和大江。二江電站設2台17萬千瓦和5台 12.5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裝機容量為96.5萬千瓦。大江電站設14台12.5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75萬千瓦。電站總裝機容量為 271.5萬千瓦。二江電站的17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水輪機,直徑11.3米,發電機定子外徑17.6米,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低水頭轉槳式水輪發電機組之一。二江泄水閘共27孔,是主要的泄洪建築物,最大泄洪量為83900立方米/秒。三江和大江分別建有6孔9孔沖沙閘,最大泄水量分別為10500立方米/秒和20000立方米/秒,主要功能是引流沖沙,以保持船閘和航道暢通;同時在防汛期參加泄洪。擋水大壩全長2595米,最大壩高47米,水庫庫容約為 15.8億立方米。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研究始於50年代後期。1970年12月30日破土動工。
1974年10月主體工程正式施工。整個工程分為兩期,第一期工程於1981年完工,實現了大江截流、蓄水、通航和二江電站第一台機組發電;第二期工程1982年開始,1988年底整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成
大壩作用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近期具有發電、改善峽江航道等效益。它的電站發電量巨大,年發電量達157億千瓦時。相當於每年節約原煤1020萬噸,對改變華中地區能源結構,減輕煤炭、石油供應壓力,提高華中、華東電網安全運行保證度都起了重要作用。僅發電一項,在1989年底就可收回全部工程投資。葛洲壩水庫回水 110至180公里,由於提高了水位,淹沒了三峽中的21處急流灘點、9處險灘,因而取消了單行航道和絞灘站各9處,大大改善了航道,使巴東以下各種船只能夠通行無阻,增加了長江客貨運量。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施工條件差、範圍大,僅土石開挖回填就達7億立方米,混凝土澆注1億立方米,金屬結構安裝7.7萬噸。它的建成不僅發揮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提高了我國水電建設方面的科學技術水平,培養了一支高水平的進行水電建設的設計、施工和科研隊伍,為我國的水電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項工程的完成,再一次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巨大力量。
背景資料
葛洲壩工程控制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總庫容15.8萬立方米。電站裝機21台、總容量271.5萬千瓦。投產後通過擴建1台機組和實施2台機組改造增容,現裝機容量為277.7萬千瓦,年均發電157億千瓦時。葛洲壩工程建船閘3座,可通過萬噸級大型船隊。27孔泄水閘和15孔沖沙閘全部開啟後的最大泄洪量,為每秒11萬立方米
葛洲壩工程的研究始於上世紀50年代後期。1970年12月26日,毛澤東在興建葛洲壩工程的報告上批示:"贊成興建此壩",工程於當月30日正式動工。1972年11月21日,周恩來對工程技術委員會說:"修葛洲壩要成為三峽大壩的試驗壩","搞好了葛洲壩就是大成功"。1980年7月12日,鄧小平來到葛洲壩,寄厚望於建設者,希望這支隊伍建好葛洲壩,進軍大三峽。
葛洲壩工程整個工期耗時18年,分為兩期:第一期工程1981年完工,實現了大江截流、蓄水、通航和二江電站第一台機組發電;第二期工程1982年開始,1988年底整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成。1991年11月27日,第二期工程通過國家驗收,葛洲壩工程宣告全部竣工。
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獨家興建了葛洲壩工程,累計完成土石方工程10804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1145.8萬立方米,金屬結構製作安裝22.3萬噸,鋼筋製作安裝7.6萬噸,水電機組安裝271.5萬千瓦,在當時創造了100多項中國水電施工紀錄。"葛洲壩大江截流"榮獲國家優質工程金質獎章,葛洲壩二、三江工程及水電機組安裝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集團公司在葛洲壩工程中的成功實踐,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進行了實戰準備,標誌中國水電施工技術躍居世界先進水平。
在長江幹流梯級開發規劃中,葛洲壩工程是三峽工程的航運反調節梯級,修建三峽工程就必須修建葛洲壩工程。從航運方面考慮,三峽電站在枯水期擔負電網調峰任務時,發電與不發電時的下泄流量變化較大,下游會產生不穩定流,一天24小時內的水位變幅也較大,對船舶航行和港口停泊不利。因此,必須用葛洲壩水庫進行反調節。
此外,三峽壩址三斗坪至南津關有38公里的山區河道,如不加以渠化而讓其仍處於天然狀態,航道條件較差,難以通過萬噸級船隊,三峽工程的航運效益也難以發揮。因此,必須用葛洲壩水庫渠化該段航道。據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統計,截至2009年10月,葛洲壩船閘累計運行35.74萬閘次,通航船舶197.89萬艘次,旅客7329.2萬人次,貨運量4.86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