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董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董府
圖片來自xinhuanet

董府,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西五公里處的黃河東岸,是甘軍將領董福祥[1] 的住宅。該住宅自董福祥被免職回鄉後的1902年開始修建,1905年正式建成,建成時包含主體院落、府牆、府廓、護府河等建築,後來府廓和護府河先後被毀,現存部分的占地面積為11025平方米。20世紀70年代以來,有關政府部門對董府展開了多次維修。2006年,董府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

20世紀70年代,吳忠市有關部門曾對董府內部予以加固粉刷。1988年,董府被列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部分後來加蓋的違章建築被拆除。1993年8月,董府外牆東南角被大雨沖傷25平方米,對此吳忠市人民政府申請撥款1.1萬元人民幣予以維修。1994年3月,吳忠市文物管理所籌資金對董府護府河加以清理挖掘。1995年,董府文物保護範圍和保護控制地帶正式劃定完成。1999年至2005年,董府被交由當地的一戶村民看管。此時南院和北院的部分牆壁和窗台已經倒塌。2000年至2001年,國家文物局撥款對董府的牆基、牆面、牆上排水系統等部分進行了維修。2001年,董府的門前道路得到硬化。2006年,董府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至2007年,董府一度對外開放。2009年,因附近地下水位上升威脅到董府地基穩定,寧夏回族自治區有關部門對董府進行全面修繕。2011年,董府的維護工作被正式由吳忠市有關部門接管。

歷史

同治陝甘回變時期,董福祥左宗棠手下先鋒,攻占金積堡。其後3就在金積堡開始經營董府,並開始籌備甘軍。任甘肅提督喀什噶爾提督時,金積堡成為他的一個募兵地。他同時有董府西數十公里狹長的黃河灘地「馬家灘」,「約千餘頃」,用於耕作、軍屯和牧馬,並在金積堡天津張家口有多家「天」字號商號,如天泰魁。

1900年,董福祥部下在永定門外殺死日本公使館書記官杉山彬。在此之後,董福祥率軍圍攻東交民巷,耗費一個多月仍未有戰果。當年8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董福祥作為隨扈大臣護送皇室向西逃亡。辛丑條約談判時,西方談判代表以及中方的袁世凱明確要求處死董福祥,在慈禧太后李鴻章的斡旋之下,1901年2月13日,董福祥被革職遣返原籍固原。

1902年,董福祥在金積堡城中十字街南側買下了一座湖塘,並在湖塘底部填了1.5至2米的煤炭,並在炭的上方蓋土並夯實,作為董府的地基。在修建過程中,董福祥使用的木料均為通過黃河運送自甘南運送而來的,而石料則運自陝西。參與修建工程的鐵匠從包頭聘用,而石匠則從陝西聘用。1905年,董府正式建成,因董福祥有太子少保銜,又被民間稱為「宮保府」。

董府在剛建成時占地面積約為34650平方米,包括主體院落、府牆、府廓、護府河等建築,後來府廓和護府河先後被毀。附近有張俊、李雙良等人府邸,三人均為二品以上武將。董府外駐紮其精銳部隊「董字三營」,為董福祥(中營)、張俊(左營)、李雙良(右營)所轄的約3000人。董府附近的村莊至今被稱為「董營村」。

2006年開始修繕,不少文物,包括題額、商號櫃檯和磚雕失竊。原有彩畫被劣質油漆覆蓋。

結構

董府現存為原建築主體院落和府牆部分,占地面積11025平方米。每部分的保存現狀分別為:

  • 府牆呈長方形,東西長115米,南北長105米,城牆除城門用青磚包砌外,其餘全部為黃土夯築。牆體底寬12米,頂寬4.5米,高8.5米。女兒牆部分高1米,寬0.5米,開有射擊孔。城門向東,門洞頂部呈半圓形,長13.2米,寬3.5米,高4米,其上建有一座面闊三間的磚木懸山頂門樓。城牆四角各建有一座正方形角台。城牆內側的南北兩側均建有可通向城牆頂部的52級的馬道。
  • 主體建築東西長72米,南北寬58米,宅門向東,門上掛有一塊「宮保府」牌匾,門外左右兩側各有一尊石獅和下馬石。進入大門後有一座高約4米的影壁,影壁前有一尊石碑。整座內宅前後公分為三進院落,每一進院落又可分為前後兩院,是為「三宮六院」。全院共有106間房屋,基本均為磚木結構。建築通過走廊相連,其中僅中院的建築為二層硬山頂樓房結構,屋頂覆蓋有琉璃瓦,其餘均為單層房屋。中院是董福祥生前所住房屋,正西樓為祖先堂,董福祥去世後該建築即被作為安放董福祥的御賜衣冠的場所。整座院落保留有大量動物類和植物類的磚雕圖像,以及部分神話故事浮雕。

參考文獻

  1. 董福祥,qu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