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董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董恂
詩文家
董恂
朝代 近代
忱甫
醒卿
出生 1807年
近代江蘇甘泉(今揚州
逝世 1892年(84-85歲)
楚漕工程
江北運程
隨軺載筆七種
甘棠小志
荻芬書屋文稿
手訂年譜


董恂[1](1807年-1892年)近代詩文家。原名醇,後避同治帝諱改恂,字忱甫,號醒卿江蘇甘泉(今揚州)人。道光進士,先後事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官至戶部尚書。其間,曾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作為全權大臣,奉派與比利時英國俄國美國等國簽訂通商條約。為維護國家利益,據理力爭,不辱使命。

人物簡介

鍾愛讀書,自幼家貧力學,為官數十年,公餘手不釋卷,退居後仍勤讀不輟。約在同治三年(1864)翻譯美國郎費羅的《人生頌》一詩,從而成為「具體介紹近代西洋文學的第一人」(錢鍾書語)。

世家大族[2]

董恂的祖先在明洪武間,是從蘇州府遷移揚州府江都縣的邵伯鎮,雍正十年,其地劃入甘泉縣,鎮也屬甘泉,遂為甘泉縣人;曾祖父董啟章,祖父董錫五,父親董萬元,曾祖母熊氏,祖母薛氏,母親丁氏;董恂的父母生兩子,董恂為長,體貌高大魁梧,從小舉止異常,不同於一般小朋友。弟董桂。八歲喪父,如成人一般悲痛絕望,家庭陷入困境;有的書上說董恂從小家庭破敗不堪,人稱「董花子」,以乞討為生;或說董恂赴京考試前沒有盤纏,去舅舅家借錢,久等未得而去,舅舅遣人雪中追送等等,都是民間傳本,碑文所述並未如此難堪,但是家庭確實困頓,吃粥有時都吃不上,但在這種困難下,丁老太太並沒有被打倒,她延請外教名師,設私塾,為兩個孩子訓蒙;夜以繼日的做針線活,脫下耳環頭飾變賣,供養私塾先生的薪水,由此看出丁老太太不簡單之處,堅強主見;董恂和弟弟也是茹苦劬學,不負母恩。

董恂,字忱甫,號醞卿。生於嘉慶十二年丁卯八月初四日,卒於光緒十八年壬辰閏六月十五日,享年八十六歲。死後封光祿大夫。元配夫人談氏,繼室葉氏,曾氏。談吐文雅,對人和善。皆誥封一品。

生有五子。長子董蓉,在十七歲時,因為母親病故,哀傷至絕,痛不欲生,而卒;蓮,過繼給弟弟董桂,但在董恂死前一年去世;苕、蕡兩子,俱在幼年時夭折;萇,也是早逝;女兒六個,談恩錫,孫光變,何錫侃,齊長鴻,彭詒孫,王翰書,系其女婿;孫子六個,詔、讓為候選主事,諧、謙也是英年早逝,誠,謹兩個孫女。

坊間流傳董恂無後,確也幾分根據,其弟弟一門無後,兒子蓮,壽命最長,過繼給了弟弟,可惜走在董恂之前,其他四個兒子也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其悲痛之情可想而知。孫子輩尚好,存兩個孫子、兩個孫女,扶柩歸葬的當是孫子了。

仕途

道 光

縣學生 20年 28年
-- 進士 福建司主事

咸 豐

元年 2年 7年 10年 11年
廣東司 浙江司郎中 入戶部 加二品 戶部右侍郎
員外郎 京察一等記名 郎中上行走 頂戴 順天府尹
-- -- -- 直隸清河道 總理各國事務
-- -- -- 賞戴花翎 衙門行走
-- -- -- 順天府尹 --

同 治

元年 4年 5年 7年 8年 10年
兵部左侍郎 都察院 兵部尚書 兼戶部 調補戶部 兼工部
吏部左侍郎 左都御史 紫禁城騎馬 尚書 尚書 尚書
禮部左侍郎 -- -- -- -- --
三口通商大臣 -- -- -- -- --

光 緒

元年 8年 18年 19年
吏部尚書 辭去京察 去世 歸葬
實錄館總裁 -- -- 誥封光祿大夫

曾充殿試讀卷,會試正副主考官;可以看出董恂歷四朝,在咸豐、同治達到權力頂峰,一人身兼數職,工農兵士商都干過,一方面說明確有才幹,另方面顯現清政府人才匱乏,無人可用,幾個能人大臣不足以支撐清政府大廈的傾覆。在戶部30年,綜合度支,量入為出,主持國計;曾自撰輓聯:不惠不夷渺滄海之一粟,而今而後聽史論於千秋。公之心可想見矣。

功德事跡

董恂的一生功績確實在戶部,那是負責整個國家吃飯問題的,系國家命脈;他確實幹的好,在同治初年,部庫如洗,僅存銀七萬餘兩,董恂就任後,綜合調節,每年壓縮,開源節流,去位之時,內庫存銀一百一十萬兩多;部庫存銀七百三十六萬兩多;京通各倉存糧三百四萬石之多,用之不盡,有備無患;而旁人不察覺,認為日子過得比較節儉,其實國庫殷實,「京師有似唐之中葉者」,這句評價頗高。

觀察畿南。咸豐七年,順德廣平兩府和豫東接壤的地方,土匪滋事,制府發公文督辦,董恂駐營順德,分遣弁兵,在重要關口,扼守駐紮,並擒獲首犯張三、黑商人洛洸、大德和尚等,交予法辦,畿南安堵有功,皇上賞戴花翎。

保釐京兆。咸豐十年秋,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八月二十二日,第一次火燒了圓明園,二十九日,攻入北京,此時的北京城,物價飛漲,人心慌慌,官眷、商民等出城逃避者「十有七八」,六部九卿無人入署辦事,京城內外十餘萬清軍「潰散十之八九」,咸豐皇帝逃往承德;面對如此窘境,董恂及時出告示安慰居民,有乘機搶掠者,立刻從嚴法辦,並遍告所屬大小官員,非奉差遣,毋得擅出都門一步,當洋人之入安定門,順德所屬大小官員無一走避,北京條約簽署後,恩加二品頂戴。

道德文章

董恂生平寬以待人,未嘗揚人過錯,別人有一點片善,必稱道之;所歷四朝,和人沒有一點纖芥的矛盾,未曾得罪人;對於工作,躬親周曆,光緒祭文:董恂性行純良,才能稱職······,可見其一生清名榮仕。

從小好學,到老手不釋卷。每有閒暇時必手捧一卷,60歲後還分年批讀二十四史、諸子百家;每讀一本書都要隨手摘錄要句;晚年潛心研究易經。為自己書房起名:還讀我書室。集錄諸家著述,用蠅頭小楷細書,累積至三十八幟;著書數十卷,有:度龍記,儷白妃圖冊,荻芬書屋詩賦文集,甘棠小志,楚漕江程,江北運程,鳳台祗謁筆記,永寧祗謁筆記,底零箋,轉漕衡湘,奉諱歸里,魏闕重瞻,觀察畿南,保釐京兆,佐理司農,職掌戎樞,權衡金粟等各筆記。可惜這些文章筆記不知存於何處?只有《甘棠小志》被當地所重。書法於漢隸尤為擅長,嘗摹刻華山廟碑,人爭寶貴。

董恂兩次回邵伯,第一次是咸豐元年二年八月,乞假回家鄉修墓,因為太平起義,剛剛抵達里門,硝煙氣氛漸逼,丁太夫人差人送轎,囑咐董恂避居揚州城東大橋鎮,第二年春,才乘車渡船入湖南履任;第二次是次年的八月丁太夫人去世,公聞噩耗,悲慟慾絕,太府打算奏留在襄舉辦喪事,因為太平軍鬧得很厲害,而且,歷史上太平軍確實在邵伯謝莊駐紮一段時間,至今還遺留一塊大石碾子,側面有太平天國字樣;但董恂泣辭,即日星夜奔馳,趕回舉辦葬禮;六年後起復,入都管理戶部。

在董恂六十生辰之時,皇上恩賜壽物,御書書籍珍器等等,齎予稠疊,不勝殫紀。一個漢人在滿清政府能執掌戎樞,參與國事,得此榮譽信任,確實少數,他和其他傑出的漢人官員如曾國藩等,在抵禦外辱、內平叛亂上,同樣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清廷的腐敗無能已浸入骨髓,一代名臣的隕落伴隨着一個朝代的終結,歷史總是往前的!

主要作品

一生所著頗多,先後著有《楚漕工程》十六卷、《江北運程》四十卷、《隨軺載筆七種》、《甘棠小志》、《荻芬書屋文稿》以及《手訂年譜》等近百卷。其中《甘棠小志》是其為家鄉邵伯編纂的鎮志。亦工書法,尤擅隸書。

作品欣賞 [3]

【潯溪棹歌】

米憑轉斗接青黃,加一錢多幸已償。 二月新絲五月谷,為誰辛苦為誰忙?

書法作品欣賞[4]

作品1

作品2

作品3

作品4

作品5

作品6

作品7

作品8

參考資料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