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山摩崖石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葫蘆山摩崖石刻,位於廣東省潮州市葫蘆山。葫蘆山舊稱艮山,因山下有西湖,故又稱湖山或西湖山,葫蘆山既是風景秀麗的旅遊勝地,又是摩崖石刻薈萃之所。山多巉岩怪石,或拔地而起,或崢嶸突兀,或懸崖削壁,或傍水臨波,為墨客騷人留題勒石的好去處。可謂逢岩必刻,無石不銘。自宋以來,歷朝累積,蔚為大觀,雖歷經劫難,至今仍保存138題,其中宋刻16題,元刻1題,明刻24題,清刻28題,?近現代18題,年代不詳48題。這些石刻的內容,有讚美湖山的、有抒發情懷的、有記述遊蹤的,還有重要記事、科舉題名以及官衙文告等。字體則包括真、草、隸、篆、行。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宋刻「放生」、「倒景」、「俞獻卿葬妻文」、「重辟西湖記」,以及字徑近兩米的巨幅摩崖「湖山圖畫」。[1]
景點
葫蘆山摩崖石刻位於潮州西湖公園內,主要集中在南岩和北岩,是墨客騷人留題的好去處。
自唐宋以來,歷朝累積,蔚為大觀。至今尚保存130多處。唐宋石刻多在北岩,明清石刻多在南岩。石刻書體有真草篆隸行,內容分風物題詞、科舉題名、重要紀事、名人紀游、寫景抒情、詩詞聯語、官衙文告等。較著名的有宋代的《俞獻卿葬妻文》、《重辟西湖記》、《壽安岩》、《放生》、《湖山圖畫》等石刻。立於南岩峭壁之「湖山圖畫」四字,字徑達1.7米。葫蘆山摩崖石刻原有225處,現存163處,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資源
葫蘆山摩崖石刻在潮州西湖內,其所處的葫蘆山因其由南而北,活像一個仰臥的大葫蘆而得名。
葫蘆山既是旅遊勝地,又是摩岩石刻薈萃之所。山多岩石,或拔地而起或峰峰突兀,或懸崖峭壁或傍水臨波。成為歷代墨客騷人留題勒石的好去處。自唐宋以來,歷朝名宦鴻儒留題甚多。現存138處石刻,是廣東省三大著名摩岩石刻之一。
有讚美湖山,有抒發惰懷,有記述遊蹤,還有重要的記事。字體草、篆、行悉備。其中計較突出的有:刻於唐德宗貞元三年(公元787年)的「李公亭」;刻於宋代的「放生」、「倒景」、「古瀛洞天」;刻於清道光年間的「湖山圖畫」,有唐韓退之《白鸚鵡賦》;有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潮州郡守俞獻卿題的《俞獻卿葬妻文》;有蘇軾題的《潮州昌黎伯韓文公廟碑》,有於學謙寫的「為善最樂」;有陳玉鏘書的「放在眼光」;有西湖石壁一絕詩:「水色山不入圖畫,果然西子比西湖。名區自足傳千古,管領何庸待大蘇」等皆曠世珍寶。成為遊人揣摩、品評的藝術佳作。石刻集中在葫蘆山北部壽安岩和南部青牛洞一帶,是古城名勝古蹟一景「葫蘆山摩崖石克」。葫蘆山南部山腰建有南岩寺,寺與石刻群相互融合,山林逸秀,竹木蒼翠。
葫蘆山頂還保存一段長約200米,高一丈,寬六尺的湖山腰城,為清康熙十三年(1673年)至康熙十六年「三藩」之亂時期,潮州總兵劉進忠反清時所修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