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蔣贊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蔣贊初
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
出生 1927年5月
江蘇宜興
國籍 中國
母校 南京大學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蔣贊初,男,江蘇宜興人,1927年5月出生,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教授,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榮譽資深教授[1],主要從事考古學與歷史研究。江蘇省暨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資深文物考古專家[2],南京歷史學會名譽會長[3]

人物經歷

蔣贊初,曾任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組成員、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組成員。195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留任南京大學。半個世紀以來,他親自主持發掘或實地考察了上千座六朝遺址和墓葬,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南京史的文章,解決了許多南京史遺留問題。代表性論著有《南京城的歷史變遷》、《南京地名考略》、《十代故都》、《南京東晉帝陵考》、《我國東南地區原始文化的分布》、《長江中游六朝墓葬的分期和斷代》、《長江中下遊歷史考古論文集》等。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考古學與歷史研究。

附:八十蔣贊初與南京情緣

□盧海鳴

先生是江蘇宜興人,但自195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後,就一直工作、生活在南京,與古城結下了不解情緣。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初開始,先生在40年的時間裡,陸

續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南京地方史方面的研究文章,如《南京城的歷史變遷》、《南京地名考略》、《南京地名探源》、《十代故都》等,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解決了許多南京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問題,從而奠定了先生本人在南京地方史研究領域至高無上的地位。這裡我舉一個例子。南京自古以來一直被稱作是六朝古都。

實際上,六朝滅亡後,南唐、明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相繼在南京定都。六朝古都的稱呼顯然無法涵蓋南京這座古都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那麼,什麼樣的稱呼才能夠恰如其分地反映南京的歷史和文化呢?先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率先提出賦予南京"十代故都"或"十朝故都"美名的觀點,為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今天,先生的觀點已經得到了學術界和普通市民的廣泛認同。《南京史話》一書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一部深入淺出的學術專著。它是先生1962年應歷史學家吳晗教授的邀請而寫的,1963年被吳晗列入"中國歷史小叢書",由中華書局出版。這部書生動真實地勾勒出南京歷史的發展脈絡,填補了南京史研究領域的一項空白。1980年,先生又進行了增補修訂,這部書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南京出版社又將這部書列入"可愛的南京叢書"出版。這部深入淺出的歷史著作,歷經40年而暢銷不衰,影響了兩三代南京人的成長,這種影響目前還在持續。這在同類出版物中恐怕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說在中國地方史研究領域樹立了一個典範。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部有關南京的專著突破和超過《南京史話》。

我所見到的先生文稿,都是一筆一划地寫在方格紙上的,字跡秀美,柔中有雄。每一件文稿,不僅是嚴謹的學術作品,同時也是值得珍藏的藝術作品。提到與先生的書緣,自然要提到師母張彬老師。因為書的關係,我常常到先生府上去請教,幾乎每次都能遇到師母。師母對於我的生活非常的關心。我剛在南京安家時,家中除了一隻皮箱外,一無所有。恰巧先生和師母的孩子剛剛出國,就將鍋碗瓢盆送給了我,解了我燃眉之急。到如今,我家中的餐具更新換代了好幾茬,而師母送給我刨土豆的刨子,一直用到現在我都沒捨得扔掉。每當我看到這把刨子時,我都能感受先生和師母對我的關懷之情。

認識先生20多年來,我從來沒有看到先生與師母紅過臉,先生與師母的恩愛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記得2004年夏天,先生與師母兩人在江蘇省中醫院療養。我與妻子聞訊後,事先未聯繫就過去了。走進病房時,師母正坐在床上,頭髮有點亂,見到我們來了,師母顯得有點不好意思。正在忙碌的先生趕忙走到師母的身旁,一邊安慰師母說"都是自己的學生,沒關係的";一邊用梳子給師母梳理頭髮,動作輕盈、細膩而又熟練。看了眼前這幅先生師母恩愛的畫面,我們的眼圈禁不住濕潤了……

蔣贊初
蔣贊初 教授

進入21世紀後,在全球化經濟大潮中,我國各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在舊城改造過程中,不少名"城"實亡,失去了原有的風貌。南京,這座擁有將近2500年建城史和450年建都史的十朝故都,也遭受到城市化浪潮的衝擊。許多古建築、古河道、老街巷變得面目全非,喪失自我。先生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他立馬聯合東南大學建築系潘谷西教授、南京博物院原院長梁白泉研究員,組成了"三駕馬車",以他們的學者身分和地位擔當起了南京城市保護神的角色。和平年代,一座城市的保護神,其主要作用在於保護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他所面臨的對手是自己的同胞,他所面臨的傷害是來自合法機關。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但其困難程度遠遠超過想象。先生出於對南京這座城市深沉的熱愛,全然忘記了自己的年齡,以年輕人都沒有的幹勁和熱情,常常出沒在南京的各個考古工地和大街小巷。就我個人而言,就曾經陪同先生一起考察過六朝石刻、六朝建康城遺址,還考察過南京城內的民國建築。先生通過實地考察,獲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撰寫了一份份報告,呼籲保護南京的建築、遺址、墓葬和街巷,引起了省市乃至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南京圖書館負一樓陳列展覽的六朝建康城遺址就是先生等專家呼籲的結果。那是2003年,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考古專家王志高先生在南圖新館工地配合基建,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六朝時期的磚砌道路、排水溝、古井、城牆,同時出土了大量的人面紋瓦當、獸面紋瓦當、瓷器等遺物。這顯然是一處極為重要的六朝遺址。我到現場看後,也感到無比的震撼。對於一個考古出身的人來說,還有比見到掩埋在地下的古城址更高興的事嗎?

然而,南京圖書館工地的隆隆機器聲讓人無法興奮起來。現場主持考古發掘的王志高先生心急如焚,他立即撥通了先生的電話。我和妻子受王志高先生的委託,立即陪着先生和師母張彬老師趕到了現場。先生看後,顯得有點激動,這正是消失1500年之久的六朝建康城遺址!他當即表示,這樣重要的遺址,如果不保留下來,將上負古人,下愧子孫!於是,他起草了一封給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信,並和潘谷西、梁白泉兩位先生一起,鄭重地簽上自己的姓名。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接信後非常重視,組織了多次專家座談會,最後確定一個折衷的方案,將原址平移到今天的位置。如今這裡成為人們直觀感受六朝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場所。六朝建康城遺址得以保存,浸透了先生的一片心血。對於門東、門西地區的保護,先生則是奔走呼號,不遺餘力。門東、門西地區是指中華門內以東、以西一帶。這裡是老南京人的居住區,也是南京歷史上手工業者和商人聚居的地區。這裡的老街巷最具有南京本土特色,房屋多為明清時期的中國傳統建築,高一至兩層,磚木結構,青磚小瓦。這是南京城內僅存的一片具有民族底蘊的老街區,它與頤和路民國公館區、總統府、梅園新村民國建築群,共同構成了南京文脈的一個重要環節。2002年3月14日,先生和我曾經與南京地區的其他18位專家一起,聯名呼籲保護門東、門西地區老街巷。到了2005年,有關部門正式啟動了對這一地區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進程,計劃以高樓大廈取代現有的民居。著名作家葉兆言先生聞訊後,非常着急。他希望先生能夠出面,阻止事態的進一步發展。先生現場考察後回家立即親自起草了致有關領導的信,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關注。最後,有關部門調整了原先的規劃方案,停止拆除城南民居的行為,對於城南民居,採取"鑲牙式"的保護方式,即對有價值的民居予以保護下來,對於在已經拆除的民居上新建的建築物,保持與原有建築風格的協調。2007年,在先生的倡議下,對於城南民居的調查研究更加深入,調查人員由室外調查進入室內調查,以確保有價值的城南民居得以保存下來。在古都南京特色和風貌的保衛戰中,先生為南京這座城市執着地奔走呼號給世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先生以一個學者的力量承當了南京城市保護神的角色,不僅贏得了今人的理解,也必將贏得後人永久的尊重。

視頻

蔣贊初 拆除城牆 2020-05-29

參考來源

  1. 【感念師恩】蔣贊初揭秘百年學府地下之謎 ,南京大學, 2020-08-24
  2. 蔣贊初 ,名人簡歷網
  3. 蔣贊初 ,理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