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蔣集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蔣集鎮位於固始縣東北,史灌河東岸,距縣城19公里,距商業重鎮三河尖鎮23公里,距望崗碼頭水運中心20公里。轄24個行政村(街),232個村民組,28366人(2017年)。總面積75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面積3.9萬畝。1986年撤鄉建鎮,1999年被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2000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重點鎮",2006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省文化藝術之鄉"。[1]

地理環境

蔣集鎮位於固始縣城東北,史灌河東岸,距縣城19公里,距商業重鎮三河尖鎮23公里,距望崗碼頭水運中心20公里。轄24個行政村(街),232個村民組,28366人(2017年)。總面積75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面積3.9萬畝。1986年撤鄉建鎮,1999年被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2000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重點鎮"。2006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省文化藝術之鄉"。

歷史沿革

蔣集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素有"古蔣"之稱,春秋戰國時稱"蔣國",是蔣姓的發源地。境內有縣級文化保護地兩處,即興隆錦繡城和山西會館遺址。史料記載表明,那時就有了商賈雲集的繁榮景象,人們的商品意識自古就十分強烈。後經歷史發展,仍久盛不衰。興隆錦繡城因72眼古井而得名,山西會館遺址內雌雄兩棵銀杏樹,樹高均達28米以上,樹粗3米,是古老蔣集的見證。傳統花挑舞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86年經省政府批准撤鄉建鎮,1999年被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2000年被省政府列入全省115個重點鎮。

行政區劃

蔣集鎮下轄村:徐崗村、中心村、高棚村、何塘村牛廟村、孫崗村、興隆村、付集村、童廟村、桃園村、大廟村、殷廟村、大營村、秦樓村、高集村、三里村、張圩村、余橋村、椿廟村、栗元村、新河村.[2]

經濟狀況

2001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實現2.86億元,較2000增長11%,其中鎮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0.82億元;財政收入實現830萬元,較2000增長18%,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現1950元,鎮區人均純收入達到3100元。城鎮面貌進一步改善,城鎮的聚集、輻射功能顯著增強,從事二、三產業人數明顯增多。以高效種植、規模養殖、加工、商貿為重點的產業開發呈現良好勢頭。於2001年分別邀請同濟大學及縣建委的技術人員,實地勘測,研究方案,經反覆論證,編制出《蔣集鎮社會與經濟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修編了《固始縣蔣集鎮1998--2012年總體規劃》,並報信陽市人民政府批准備案。結合實際,制訂了《文化路建設詳規》、《富民路建設詳規》等規範性文件及圖紙,確定了今後的城鎮建設發展目標。重點規劃了幾條主幹道和農貿、商貿、建材等專業市場。明確要求鎮區的各類建築物必須服從總體規劃,必須嚴格辦理"一書兩證",即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經實地勘測放線定位,上級建設部門批准後方能施工。

蔣集鎮加大了投資力度,在不加重農民負擔的前提下,採取政府投資、農民帶資、社會籌資、吸引外資、以地生財,滾動發展的辦法,加快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先後投入資金近千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了蔣集高中宿舍樓、蔣集二中宿舍樓、完善了鎮直幼兒園、改造了綜合農貿市場、註冊成立了綠源果蔬食品有限公司、遷移了液化氣站、實施了"光明工程"。拆遷開發了東后街,實施了固陳路拆遷拓寬和鎮區排水系統工程及余橋路的拆行建設完善工程。採取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籌措資金45萬元修建了高標準的下水道4000米,解決了鎮區排水不暢的問題。同時,鎮派出所、地稅所、法庭、工商所、郵政支局、新華書店蔣集分店、農電改造、有線廣播光纜傳輸已逐步完善,程控電話總裝機容量達2500門,7個村有線電視光纜傳輸進村入戶,覆蓋範圍逐步擴大。鎮區商業貿易繁榮,日上市人數1.5-2萬人,日成交額40-50萬元,從事二、三產業人數6000多人,初步形成了蔬菜、大麻、水產、建材、皮革、糧油加工等專業市場。在建築設計上,堅持超前規劃,高標準建設,一次性建設到位,確保20年不落後。注重古蔣特色,規範建築格調,注重一路一景,一物一景,整體融合。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蔣集為目標,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以實施"回歸工程"為抓手,團結帶領全鎮人民,一心一意謀發展,立足優勢抓經濟,糧油生產持續增長,畜禽開發勢頭強勢,水產養殖蓬勃興起,勞務及回歸工程成績斐然。通過實施"六城聯創",集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管理規範有序,面貌煥然一新,鎮區面積擴大到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1.8萬人。民營經濟不斷壯大,全鎮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158家,市場繁榮興旺,鎮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8年,全鎮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市排名第33位。[3]

產業發展

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走以特色產業開發為支撐的小城鎮建設發展之路。開發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在高效種植上,抓住蔬菜生產、大麻種植兩個重點,尤其是在以蔣集蘿蔔為代表的蔬菜產業上,集中精力,強力開發。專門申請了"嫩頭青"品牌,組建了蔬菜公司,成立了蔬菜生產協會。2001年蘿蔔畝均增收800元右右,鎮蔬菜面積擴大到8000畝,其中蔣集蘿蔔面積近5000畝。積極推廣冬暖式日光溫室生產反季節蔬菜,已在秦樓村建立了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取得了較好收益。大麻是蔣集特色產業,因其優質品質,號稱"蔣麻",種植歷史悠久,全鎮種植面積達5000畝,大麻脫膠廠為產業開發提供了新的支撐。注重向規模要效益,發展特色養殖,堅持走"公司+農戶"的路子,固始雞、固始白鵝、長毛兔在全鎮已具規模,固始雞總量已達10萬隻,掛靠縣三高集團在付集村成立了養雞協會分會。固始白鵝的飼養量達1萬隻。而且繼續堅持水產開發,挖掘資源潛力,全鎮5000畝宜漁水面拍租承包,提高了養殖戶的經濟效益。為使城鎮建設迅速膨脹,堅持開發一片,建設一片,聚集一片,出台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私營經濟發展,吸引鎮內外商戶來鎮興業,城鎮環境的改善,有力地推動了二、三產業的迅速增長。新上投資百萬元以上企業三家,投資十萬元以上的企業兩家。[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