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蔞蒿 (桔梗目菊科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蔞蒿(學名: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ex Bess..)是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具清香氣味。有匍匐地下莖。莖少數或單,高可達150厘米,初時綠褐色,後為紫紅色,有明顯縱棱,下部通常半木質化,上部有着生頭狀花序的分枝,葉片紙質或薄紙質,上面綠色,無毛或近 無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平貼的綿毛;莖下部葉寬卵形或卵形,分裂葉的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葉柄無假託葉,花期下部葉通常凋謝;中部葉近成掌狀,頭狀花序多數,長圓形或寬卵形,苞片卵形或近圓形,背面初時疏被灰白色蛛絲狀短綿毛,花序托小,凸起;雌花花冠狹管狀,花柱細長,7-10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雲南及貴州等省區;蒙古、朝鮮及俄羅斯也有分布。多生於低海拔地區的河湖岸邊與沼澤地帶,在沼澤化草甸地區常形成小區域植物群落的優勢種與主要伴生種;可葶立水中生長,也見於濕潤的疏林中、山坡、路旁、荒地等。

蔞蒿的全草入藥,有止血、消炎、鎮咳、化痰之功效,嫩莖及葉作菜蔬或醃製醬菜。

  • 中文名 蔞蒿
  • 學 名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ex Bess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亞 科管狀花亞科
  • 族春黃菊族
  • 亞 族菊亞族
  • 屬蒿屬
  • 亞 屬蒿亞屬
  • 組艾組
  • 種 蔞蒿
  • 系 萎蒿系 Ser. Selengenses

目錄

形態特徵

主要變種

產地生境

繁殖方法

栽培技術

主要價值

食物營養成分

蔞蒿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株具清香氣味。主根不明顯或稍明顯,具多數側根與纖維狀鬚根;根狀莖稍粗,直立或斜向上,直徑4-10毫米,有匍匐地下莖。莖少數或單,高60-150厘米,初時綠褐色,後為紫紅色,無毛,有明顯縱棱,下部通常半木質化,上部有着生頭狀花序的分枝,枝長6-10(-12)厘米,稀更長,斜向上。葉紙質或薄紙質,上面綠色,無毛或近 無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平貼的綿毛;莖下部葉寬卵形或卵形,長8-12厘米,寬6-10厘米,近成掌狀或指狀,5或3全裂或深裂,稀間有7裂或不分裂的葉,分裂葉的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5-7(-8)厘米,寬3-5毫米,不分裂的葉片為長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6-12厘米,寬5-20毫米,先端銳尖,邊緣通常具細鋸齒,偶有少數短裂齒白,葉基部漸狹成柄,葉柄長0.5-2(-5)厘米,無假託葉,花期下部葉通常凋謝;中部葉近成掌狀,5深裂或為指狀3深裂,稀間有不分裂之葉,分裂葉之裂片長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5厘米,寬2.5-4毫米,不分裂之葉為橢圓形、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寬可達1.5 厘米,先端通常銳尖,葉緣或裂片邊緣有鋸齒,基部楔形,漸狹成柄狀;上部葉與苞片葉指狀3深裂,2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葉為線狀披針形,邊緣具疏鋸齒。

頭狀花序多數,長圓形或寬卵形,直徑2-2.5毫米,近無梗,直立或稍傾斜,在分枝上排成密穗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狹而伸長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略短,卵形或近圓形,背面初時疏被灰白色蛛絲狀短綿毛,後漸脫落,邊狹膜質,中、內層總苞片略長,長卵形或卵狀匙形,黃褐色,背面初時微被蛛絲狀綿毛,後脫落無毛,邊寬膜質或全為半膜質;花序托小,凸起;雌花8-12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一淺裂,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甚長,先端長,2叉,叉端尖;兩性花10-15朵,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或微尖,花柱與花冠近等長,先端微叉開,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卵形,略扁,上端偶有不對稱的花冠着生面。花果期7-10月。[1]

蔞蒿主要變種

無齒蔞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ex Bess. var.shansiensis Y. R. Ling)與蔞蒿區別在於無齒蔞蒿葉的裂片邊緣全緣,稀間有少數小鋸齒。分布於中國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多生於中、低海拔地區的山坡或路旁。

蔞蒿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南部)、河北、山西、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四川、雲南及貴州等省區;蒙古、朝鮮及俄羅斯(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也有分布。多生長在低海拔地區的河湖岸邊與沼澤地帶,在沼澤化草甸地區常形成小區域植物群落的優勢種與主要伴生種;可葶立水中生長,也見於濕潤的疏林中、山坡、路旁、荒地等。

蔞蒿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選擇:藜蒿的繁殖方式一般有5種,即種子繁殖、分株繁殖、莖稈壓條繁殖、地下莖分段繁殖、扦插繁殖,以扦插繁殖最為經濟實用,生產中最好選擇扦插繁殖。

整地作畦:選擇前茬為非菊科作物,土質肥沃、疏鬆、深厚、灌溉條件好的耕地,栽種前進行翻耕曬土,深耕細耙,平整作畦,畦寬1.5-2米,畦高0.3米,畦長15-20米。667平方米條施腐熟豬牛糞3000千克或腐熟菜餅150千克或進口三元複合肥70千克。

扦插育苗:7-9月剪取生長健壯的藜蒿老莖稈,截去頂端嫩梢,將老莖稈截成20厘米長的小段,斜插入土2/3,地面露出1/3,插條與地面夾角35-45°,每穴插2根,插後踏緊土壤、澆足水。昆明大葉白藜蒿的株行距為10厘米×10厘米,667平方米扦插92000根,南京大葉青藜蒿的株行距為15厘米×15厘米,667平方米插41000根。扦插前15天用除草劑拉索或氟樂靈對耕地進行噴霧處理1次,插條發芽後可用除草劑蓋草能、精穩殺得或精禾草克噴霧除草,或人工及時清除田間雜草。藜蒿耐濕不耐旱,高溫乾旱季節要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但不能積水,以促進幼苗生長。[2]

蔞蒿栽培技術

追肥:扦插後7天左右萌芽生根,梢長3厘米時,667平方米追複合肥20千克提苗,植株封行前再追施同量複合肥或尿素10千克,用0.3%磷酸二氫鉀或其他葉面肥進行葉面噴肥。以後每收割1次,都要同量追肥。

灌水:插後3-4天浸灌1次透水,發芽後可酌量減少水分,保持土壤濕潤。以後每施1次肥就溝灌一1次透水,但不要漫到畦面,以免引起土壤板結影響透氣,導致插條腐爛。大雨後要注意及時排漬。

中耕除草:扦插後由於經常灌水,土壤容易板結,萌芽後要適時中耕鬆土透氣。植株封行以前拔除雜草,以免影響幼芽生長。

間苗:當幼苗長到3厘米左右時要及時間苗,每蔸保持3-4株小苗。否則,幼苗過多,造成擁擠,會影響藜蒿的商品性。[3]

蔞蒿主要價值

蔞蒿全草入藥,有止血、消炎、鎮咳、化痰之效,用於治療黃膽型或無黃膽型肝炎效果良好;民間還作「艾」(家艾)的代用品;四川民間作「劉寄奴」(奇蒿)的代用品。嫩莖及葉作菜蔬或醃製醬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