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蒙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蒙沖指的是中國古代具有良好防護的進攻性快艇。又作艨沖、艨艟。東漢劉熙釋名·釋船》載:「外狹而長曰「蒙沖」,以衝突敵船也。」可見蒙沖船形狹而長,航速快,專用以突擊敵方船隻。

艨沖是古代水軍的主力船。船體狹而長,機動性強,便於衝突敵船。此船「以生牛皮蒙船覆背,兩廂開掣棹孔,左右前後有弩窗矛穴,敵不得進,矢石不能敗」。[1]

特點

蒙沖有3個特點:

①以生牛皮蒙背,具有良好的防禦性能。

②開弩窗矛穴,具有出擊和還擊敵船的作戰能力。

③以槳為動力,具有快速航行的性能。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中,東吳大都督周瑜以「蒙沖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點火後突入曹軍船陣,一舉燒毀了曹軍艦隊。這是中國軍事史上以蒙衝突擊的一個典型戰例。

定義

元代學者胡三省指出:「艨艟即蒙沖,戰艦也。

東漢劉熙《釋名》:「外狹而長曰朦沖,以衝突敵船也。」

歷史

艨艟的製造及應用在公元二世紀至三世紀已有記載。但直至唐代前都沒有人知道它的規模和船貌。漢代時,艨沖是水軍的主力船。船體狹而長,機動性強,便於衝突敵船。三國具體的記載可見於陳壽《三國志》。據《三國志》所示,吳軍的將領黃蓋在江夏攻打黃祖時,他曾以艨艟封鎖黃氏退卻的路線。208年,孫權與劉備在的赤壁之戰與曹操戰鬥。黃蓋也利用魏軍用鎖連接艨艟的機會施行火計。孫權征討黃祖,黃祖「橫兩蒙沖」挾守夏口。劉表建水軍也曾造「艨沖」。唐代李荃所著的《太白陰經》記述艨艟是輕快的先鋒船且由兩層組成。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副教授 Rafe de Crespigny 認為《三國志》所載的艨艟有別於《太白陰經》。雖然《太白陰經》指艨艟是輕快的先鋒船,但漢代和三國時所用的艨艟的船頭應是設有攻擊敵軍船隻利器的強大戰船。而利器運作的有效性取決於其重量而不是速度。Rafe de Crespigny 的理論是基於黃蓋將艨艟排成浮動堡壘去抵抗黃祖。在北宋時,艨艟的型號及款式仍很簡單。但在南宋以後則逐漸發展成不同類型多槳、構造較複雜的蒙沖。南宋名將虞允文曾在采石磯一役以主力型艨艟攻擊金帥完顏亮。

結構

艨艟整個船艙與船板由牛皮包覆,可作防火之用。兩舷各開數個槳孔以插槳船且供櫓手划船。而甲板以上有船艙三層,亦以生牛皮裹之以防止敵人火攻。每層船艙四面皆開有弩窗矛孔可作攻擊各方向敵人之用。杜佑《通典‧兵法》中記載「以生牛皮蒙船覆背,兩廂開掣棹孔,左右前後有駑窗矛穴,敵不得進,矢石不能敗。」由此可見艨艟形體雄偉,機動性強且便於水戰。

視頻

蒙沖 相關視頻

蒙沖自然拼讀
蒙沖同步基礎奧數-課程介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