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塞拉特修道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蒙特塞拉特修道院就位於蒙特塞拉特群山的懷抱之中,顯得格外的寧靜和崇高,是加泰羅尼亞人精神和靈魂的守護者。這裡自中世紀起就是人們的朝聖之地,還有大約80個僧侶在這裡過着與世隔絕的清修生活,建於14世紀的教堂內有懷抱聖嬰的聖母雕像供來自各地的朝聖者膜拜。
修道院內的博物館中5個陳列室,包括來自埃及、塞浦路斯和聖地耶路撒冷的考古文物、15~20世紀的金銀工藝品,以及歷史悠久的繪畫作品和現代繪畫大師畢加索、達利等人的繪畫和雕塑。視聽室的展覽向遊客展示了僧侶的日常生活,通過互動光盤,帶你進入修道院的各個角落。這裡還有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合唱團之一埃斯克拉尼亞(Esolania)少年合唱團,遊客在下午可以聽到他們優美的歌聲,還可以加入到彌撒中。
彌撒
天主教對聖體聖事禮儀的稱謂。源出於拉丁文Missa,它實際只意味着「某種敬拜」。原為該儀式的主體部分開始前遣散尚未領受洗禮者,以及結束時遣散全體與禮者的用語,後衍用作為儀式的名稱。天主教認為舉行此儀式,用以不流血的方式,重複進行耶穌在十字架上對聖父的祭獻;並認為經過祝聖的餅和酒,實質上已變成了耶穌基督的真正身體和血。主禮人(神父或主教)先領「聖體」和「聖血」,然後讓信徒輪流領聖體(一般信徒不參加領聖血)。
彌撒在教會中,只有神父、主教有神權主持[1]。東西派教會禮儀的形式都各有特點。西派教會(包括後來的天主教)用拉丁語,聖餐用無酵餅,神父領聖體和聖血,信徒只領聖體;東派教會[2](包括後來的東正教)因地區而異,或用希臘語,或古斯拉夫語及其他民族語言,聖餐用有酵餅,信徒則可同時領聖血。20世紀60年代天主教會進行禮儀改革,現在世界上大多數教會都採用民族語言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禮儀。
參考文獻
- ↑ 天主教的祭祀儀式——彌撒,新浪博客,2014-01-03
- ↑ 基督教之十一:查士丁尼一世前後的東派教會,搜狐,20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