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廟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蒲廟鎮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邕寧區下轄鎮;蒲廟鎮地處邕寧區北部,東接劉圩鎮,南連那樓鎮,西鄰良慶區良慶鎮,北靠邕江與青秀區接壤。為區人民政府駐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9.44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8千米。總面積260.72平方千米。截至2017年12月,蒲廟鎮戶籍總人口154935人 。
清光緒三年(1877年),設蒲津鄉,屬南寧府宣化縣。1950年6月,蒲津鎮改蒲津鄉,屬邕寧縣第三區。1955年8月,設蒲廟區。1958年2月,蒲廟區改為蒲廟鄉。1959年4月,星火公社改為蒲廟公社。1961年5月,蒲廟公社改為蒲廟區。1968年12月,蒲廟區撤改為蒲廟公社。1980年1月,蒲廟公社析置蒲廟鎮。1984年9月,蒲廟公社改為蒲廟鄉。1987年10月,蒲廟鄉撤銷併入蒲廟鎮。2004年9月,蒲廟鎮改隸南寧市邕寧區 。
截至2017年12月,蒲廟鎮有工業企業410個,其中規模以上24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1個 。[1]
區劃沿革
1950年設蒲廟鎮。邕寧縣政府駐地。
1997年,轄和合、龍崗梁村、仁福、張村、廣良、良勇、良信、那路、聯團、華康、新生、州同、新新、光和、孟連、公曹、永樂、莫村等19個行政村和團結、和平、漢林3個居委會。
2003年末,轄紅星、蒲津、那元、新興、金葫5個社區,龍崗、新生、孟連、聯團、州同、張村、良勇、和合、仁福、光和、良信、那路、華康、莫村、梁村、廣良、公曹、新新18個行政村。
2004年,全鎮轄18個行政村、4個社區,有164個自然坡,815個村民小組。
2004年底,將莫村劃歸青秀區管轄;蒲廟鎮改屬南寧市邕寧區。
2005年末,轄21個村(居)委會,160個自然坡。
人口民族
1997年,蒲廟鎮人口12萬,以壯族為多。
2003年末,總戶數35758戶,總人口122483人,其中農業人口82617人,非農業人口39866人。
2004年,全鎮總戶數35013戶,其中農業人口19395戶,非農業15618戶;年末總人口數122065人,其中農業82418人,非農業人口39647人。
2005年末,人口123744人。
2017年底,常住人口96500人。[2]
交通
蒲廟鎮位於南寧市區東南部,距市區15千米。為邕寧區城區所在地,南蒲二級公路、南北高速公路、南橫公路貫通轄境,邕寧邕江大橋、牛灣吊橋過境。
經濟
綜述
蒲廟鎮經濟社會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工業逐步形成以造紙、化工、農產品加工等為支柱的產業體系;農業產業化有了初步的發展,優勢農產品比如肉雞、野豬、桑蠶、優質蔬菜等初具規模;交通、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鎮內旅遊資源較為豐富,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頂螄山貝丘遺址,五聖宮、蒲津公園等人文景觀,龜山、清水泉等自然風光。2005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1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生產總值2.759億元,第二產業完成生產總值3.434億元,第三產業完成生產總值2.96億元;招商引資完成合同引資7830萬元,實際到位資金4188萬元;完成財政收入1.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37元,同比增加204元。
農業
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蒲廟鎮農業主產水稻、甘蔗、花生等。蒲廟鎮甘蔗種植已有悠久歷史,明清時期,蒲廟一帶已盛產蔗糖;特色、優質蔬菜如千里香、甜玉米、香蔥、椰花菜等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還暢銷欽州、北海、廣州、深圳等區內外市場。2005年全鎮水稻種植面積6.1萬畝,總產量2128萬公斤,優質稻占80%以上。全年種植蔬菜4.6萬畝,總產量6.58萬噸;種植西(甜)瓜1.5萬畝,總產量3.5萬噸。優質水稻種植、西洋南瓜、馬鈴薯、韓國白蘿蔔等訂單農業均獲好收成,成為農民增收新亮點。孟連、州同、光和、新生、新新等村組成的4萬畝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長年連片種植優質無公害蔬菜,出產的南瓜、香蔥、蘿蔔、荽茜、韭菜、椰菜等農產品暢銷區內外,成為全城區最大的蔬菜種植基地。養殖業朝着良種化、基地化方向發展。良勇村李冬蘭野豬養殖業有效帶動了全鎮的野豬養殖,全鎮以良勇村為主共養有野豬近1000頭,野豬養殖初具規模;以那路、聯團、華康等村為主的桑蠶養殖規模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龍崗、和合等村的溫氏雞養殖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全鎮生豬年出欄5.35萬頭,家禽年出欄284.5萬羽。林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全鎮森林覆蓋率達52%。
工業
蒲廟鎮逐步形成了造紙、化工、建材、冶煉、農副產品加工、第三產業全方位發展的格局。全鎮企業總產值達3.43億元,實現利稅2600萬元。轄區內廣西銀泉化工有限公司、蒲津紙廠等骨幹民營企業發展良好,而以銀泉公司、八鯉水泥廠等為依託擴展建設的東部工業集中區建設日臻完善,以發展製藥、高新技術為主的龍崗新區發展迅速,兩個新工業區的順利建設將為蒲廟鎮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2005年,蒲廟鎮招商引資再創佳績,通過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優質服務,引進了南寧市科興達機械製品廠、邕寧區雲龍紙品廠、南寧市振錦錳產品加工廠、蒲廟鎮鍍鋅廠、南寧市馬蹬塑料加工廠、南寧市振企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南寧市銀泉化工有限公司(碼頭)等7個項目,共引進合同資金7830萬元,實際到位資金4188萬元,總量列城區各鄉鎮之首。[3]
地名來由
至於蒲廟的得名,當地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八仙之一鐵拐李雲遊四海來到邕江支流八尺江處,拋下葫蘆打上清泉暢飲,連聲叫爽!隨後灌滿一葫蘆清泉,揚長而去。從此,邕江在此不再直流,江水環繞葫蘆島一周才向東流去。
後來,葫蘆島對岸的幾棵大榕樹下,出現一位頭髮花白、面目慈祥的老婆婆擺攤賣粥。這位老婆婆善良熱心,不管路人有錢沒錢,總會送一碗熱粥喝。說來神奇,人們吃了老婆婆的粥後,不但能充飢解渴,還能消除病痛,強身健體。這就是所謂"粥福"(與白話"祝福"諧音)的由來。
人們不知老婆婆從哪裡來,也不知道她叫什麼名字,只是見她頭上愛戴鮮花,因此叫她"花婆"。花婆賣粥的地方,聚居的人越來越多。後人為了紀念她,就為她建了一座小廟--"花婆廟"(即前面提到的"五聖宮")。花婆廟香火很旺,四面八方前來上香的人絡繹不絕,此地便形成一個圩鎮,花婆便是這圩鎮的始祖。為了緬懷她,人們就把圩鎮的名字叫"婆廟";也有人說,花婆廟是木菩薩浮水漂來而成的,即是"浮廟",又因當地口音"浮"為"蒲",久而久之,說成了"蒲廟"。
"花婆施粥"的傳說,在讓蒲廟鎮的來歷有根有據的同時,也讓花婆廟(五聖宮)成了一處小有名氣的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而從今年蒲廟開圩紀念慶典起,這每年蒲廟都有一個"得到一碗稀粥,花婆節還會舉行花車巡遊往往巡遊一整天,而花婆節、花婆廟紀念就是那位老婆婆,花婆節前後幾天上人們可以免費為了倡導傳承阿婆樂善好施精神。個傳說今後將演變為每年慶祝的隆重節日--"花婆節"。
注:當地的花婆節與其他地方的花婆節有所不同,但倡導都是"樂善好施"、'不求回報"等的美好精神。[4]
特色美食
生榨米粉:傳說中生榨粉發源地邕寧蒲廟,在一家標有那樓傳統生榨的店,終於嘗到地道的生榨味。來自米粉本身酸香味,軟滑中帶有韌性,韌性稍差點,就這點南寧的生榨做不到,無粉味,就象吃雞要有雞味。米粉看起來有點黑,這證明沒有吊白塊之類的東西存在。兩仔爺開的店待人熱情。什麼三品王、桂林米粉在這裡站不住腳,當地人不認可這些外來貨,都有自己固定群,逍遙自在,與世無爭。城區人口不算多,在靜靜的街道吃粉,看着悠閒自在的人,也算是種享受。以前有種做法,把生的豬肉放在粉上,澆上湯水就可吃了,味道很鮮。
炕餅:算起來此餅源於橫縣,用小鐵鍋炕煮,外焦里嫩,很是可口!
脆皮扣:本美食流行於良慶邕寧一帶,所用豬肉用百斤左右生豬宰殺後專取其五花腩製作,工藝、用料等十分講究,皮脆肉嫩,多食不膩,為下酒送飯佳品。在邕寧區蒲廟鎮新興酒樓、華通酒樓、邕寧招待所美食城可品嘗到美味可口的脆皮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