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葵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蒲葵葉 | |
---|---|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056287&sid=1117367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蒲葵葉 漢語拼音:Pú Kuí Yè |
蒲葵葉,中藥名。為棕櫚科蒲葵屬植物蒲葵Livistonachinensis(Jacq.)R.Br.的葉。分布於我國南部。具有收斂止血,止汗之功效。主治咳血,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自汗,盜汗。[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蒲葵葉
拼音名:Pú Kuí Yè
別名:蒲扇、敗扇、故蒲扇、敗蒲扇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vistona chinensis(Jacq.)R.Br.
來源
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蒲葵的葉。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采,剪下葉片,切碎曬乾。
原形態
蒲葵,喬木,高達20m。葉闊腎狀扇形,直徑達lm以上,掌狀深裂至中部,裂片線狀披針形,基部闊4-4.5cm,先端長漸尖,2深裂,其分裂部分下垂,長達50cm;葉柄長達2m,下部兩側有逆刺。花序呈圓錐狀,粗壯,長約lm,總梗上有6-7個佛焰苞,約6個分枝花序,長達35cm,每分枝花序基部有1個佛焰苞,分枝花序具2次或3次分枝,小花枝長10-20cm。花小,兩性,黃綠色,長約2mm;萼片3,覆瓦狀排列;花冠約2倍長於花萼,3裂幾達基部;雄蕊6,花絲合生成一環並貼生於花冠基部;子房由3個近分離的心皮組成,3室。核果橢圓形,狀如橄欖,長1.8-2.2cm,徑1-1.2cm,黑褐色。種子橢圓形,長1.5cm,直徑0.9cm。花期4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栽於庭園或宅旁,本種在廣東新會縣栽培較多。
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南部。
性狀
性狀鑑別
完整乾燥葉大,形如扇,直徑可達lm以上,掌狀深裂,直達中部,裂片條狀被針形,寬約2cm,至頂端漸尖,深2裂,分裂部分長達50cm,下彎;具長葉柄,可達lm余,平凸狀,下部邊緣有2列倒鈎刺。氣微,味淡。
性味
味甘;澀;性平
功能主治
收斂止血;止汗。主咳血;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自汗;盜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煅存性研末,3-6g。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末撒。
各家論述
論蒲葵葉灰止血,利小便功同蒲黃:張石頑:「蒲灰止血、利小便,與蒲黃不異。汗即血之液,放取多曾沾汗之舊扇燒灰,主治睡汗,同氣相求之妙。」(《張氏醫通》)[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