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日華 | |
---|---|
出生 |
1911年9月9日 廣東梅縣隆文鎮坑美村 |
逝世 | 1942年8月13日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蒲風 黃風、黃飄霞等 |
職業 | 革命詩人 |
知名作品 | 《六月流火》《真理的光澤》《蒲風日記》等 |
蒲風(1911~1942),著名革命詩人。原名黃日華,曾用名黃浦芳、黃飄霞(1935年在日本自費印《六月流火》時署名)等,常用筆名蒲風(三十年代起,見署《新詩歌》、《文學》、《光明》等)。1911年9月9日出生於廣東梅縣隆文鄉坑美村。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春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受中共組織派遣,到國民黨陸軍154師922團任上尉書記。1940年秋參加新四軍,曾任皖南文聯(當時稱"總文抗")副主任等職。在艱苦的環境中,他一手拿筆,一手拿槍,隨軍轉戰,堅持抗日。1942年8月13日因病逝世於安徽天長縣,年僅31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其英名刻在皖南新四軍烈士紀念碑上 。[1]
人物生平
在家鄉小學畢業後,於民國14年(1925)考進梅城學藝中學。這時,正是黃埔學生軍東征來梅。在革命思潮的影響下,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四·一二"事變後,蒲風深受教育,毅然放棄讀書生活,回到家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並寫下《鴉聲》一詩。詩中反映了大革命失敗後,光明與黑暗鬥爭的現實。不久,為形勢所迫離開家鄉,遠走南洋,到印度尼西亞其胞兄處寄居。他雖身處異邦,但為了探索真理,追求進步,與友人合作,在僑居地編輯出版不定期刊物《狂風》。後來,在其兄支持下,回到祖國,在上海公學讀書。不久,他參加了"左聯"。
民國21年(1932),他與楊騷、穆木天、任鈞等人組織"中國詩歌會",他任總務幹事,是詩歌會中最活躍的詩人。同時,他與北平、廣州、青島等地詩歌會建立了聯繫。後來,他在河北分會的《新詩歌》上,發表了長詩《茫茫夜》。不久便以《茫茫夜》為書名,在上海出版了第一部詩集。民國23年(1934),他東渡日本,組織新詩歌座談會,在《詩歌》和《詩歌生活》中發表了不少詩作。次年,出版了長篇敘事詩《六月流火》,其中"鐵流"一節是最早歌頌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詩歌,曾受到郭沫若等人的好評。當年華北事變後,抗日運動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抗日前夕(1936),蒲風從日本回國,為抗日救國奔走呼喊,寫下了著名愛國詩篇《我們迎着狂風暴雨》。他在詩中高喊:"我們的鐵手需要抗敵!我們的鐵手需要戰鬥!"不久回到家鄉梅縣,將"中國詩壇梅縣分社"擴大為"中國詩壇嶺東分社",出版了《中國詩壇》嶺東刊。此時,他大力提倡國防詩,讓詩歌成為抗日救亡的武器,並親自到群眾中去宣傳、講解、朗誦。他本是過着貧困儉樸的生活,還掏出錢來印刷詩歌小冊子,免費送給讀者,把現代詩歌傳播在廣大群眾中,為我國革命新詩歌朝現實主義、大眾化道路前進作出貢獻。
民國27年(1938),蒲風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了抗日軍隊。後來,由中共黨組織安排其夫妻到皖南,在新四軍軍部做文藝宣傳工作,曾任新四軍皖南文聯副主任。他以戰鬥詩篇鼓舞士兵,作品多發表在《新路東報》(淮南日報前身)等報刊上。先後出版了16部詩集、2部譯詩、3部詩歌論文集,為我國革命新詩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他的《茫茫夜》、《母親》、《武裝田地山河》被選入《現代百家詩》中,在我國詩壇上占有重要地位。
皖南事變(1941)後,蒲風隨新四軍轉移到淮南抗日根據地。當時環境非常惡劣,生活十分艱苦。他長期患肺病,抱病堅持工作,致使病情不斷惡化。民國31年(1942)8月12日,蒲風在淮南抗日根據地安徽省天長縣病逝,時年32歲。追悼會由方毅主持。皖南根據地還出了紀念蒲風逝世專輯。
他的詩歌,前期主要寫被壓迫農民的痛苦、災難和反抗,後期則以歌頌抗日反帝為主題,詩歌熱情奔放,樸實無華,通俗易懂。除具有真情實感的抒情外,還寫有長篇敘事詩、諷刺詩、方言詩和明信片詩 。
生平履歷
蒲風畢生致力於新詩歌運動,把詩看作是鬥爭的武器。他17歲那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他寫下《鴉聲》一詩,反映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光明與黑暗繼續搏鬥的現實。1930年赴上海,在中國公學求學並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2年9月,與穆木天、任鈞、楊騷等人發起成立"中國詩歌會",出版了會刊《新詩歌》等,以詩歌為武器,橫掃詩壇上的消極頹廢之風。他是中國詩歌會常務執行委員,除了在總會工作,他和河北、湖州、廣州、青島、廈門等地的中國詩歌分會取得密切聯繫,做了大量的會務工作。詩人任鈞曾說:"假如說中國詩歌會的確曾經對中國的新詩運動發生過多少推動作用的話,則蒲風之功,顯然是最大的"。
1934年,蒲風在河北分會《新詩歌》上,發表了他的代表作《茫茫夜》,並以此為名出版了第一部詩集。這是他較長期地生活在農村,親自看到感觸到廣大農民要活要革命情景的創作成果。
1935年,蒲風赴東京,積極參加"左聯"東京分盟的活動,和留日進步青年組織"詩歌座談會",與雷石榆、林林等創辦《詩歌》雜誌。同時,與國內詩人保持着密切聯繫。這年出版了長篇敘事詩《六月流火》,其中《鐵流》一節,在中國新詩史上,第一次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1936年春夏間,蒲風自東京回國,懷着高昂的愛國主義熱情寫下了《我迎着風狂和雨暴》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為着祖國,將"匯合起億萬的鐵手",迎着狂風暴雨"頑強戰鬥",奪取勝利的堅強信念。這年夏末,他應聘自青島經上海到福州,在福建學院附中(現福州市第二中學)擔任高中國文教員。他一邊教書,一邊利用業餘時間堅持寫作,還花費心血培養青年詩人。在福州期間,他與學生葉可根(現在台灣)合譯了《普式庚詩抄》,後在廣州由詩歌出版社出版。
1937年1月中旬,蒲風到汕頭。經友人介紹,在當地星華日報社工作,並發起召開汕頭文藝座談會,開展詩歌活動。5月中旬到廈門,和青年詩人童晴嵐、陳勝子等發起組織詩歌座談會,他當選為理事,並主編會刊《廈門詩歌》,抗戰爆發後,蒲風積極參加廈門文化界抗敵後援會的籌備和組織工作,是大會主席團五個成員之一,並當選為執行委員。8月中旬,他離開廈門到廣州,與當地詩友黃寧嬰等人組織召開"廣州詩歌座談會",參加編輯《廣州詩檀》;10月下旬經蒲風建議《廣州詩壇》改名為《中國詩壇》,他仍擔任編務工作。
這一時期,他以新詩歌運動為己任,到處奔走活動。幾年內他又出版了《生活》《鋼鐵的歌唱》《搖藍歌》《抗戰三部曲》《取火者頌》《在我們的旗幟下》《黑陋的角落裡》和第二部長篇敘事詩集《可憐蟲》還寫了不少街頭詩、明信片詩等。
為了實現創作、詩歌大眾化的理想,他在詩歌理論上, 對新詩的民族形式方面作了認真的探討,寫了《抗戰詩歌講話》、《現代中國詩壇》、《序評集》等。1935年他在《詩歌季刊》上發表的《五四到現在的中國詩壇鳥瞰》,對於不同流派的新詩做了概括的分析,宣揚了中國詩歌會的創作方向,以及評介了一些有影響的詩人和作品。
1938年,是蒲風生活、創作的一個轉折點。他決定參軍,響應中共提出的"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的號召,用"黃風"的筆名,進入國民黨陸軍154師922團任團部書記室主官,上尉軍銜。該團團長吳履遜原是十九路軍軍官,曾與日本侵略軍作過戰。蒲風在該部隊受到尊重,繼續不斷創作,出版了明信片詩集《真理的光澤》,整理了他自己翻譯的俄國詩人勃洛克的長詩《十二個》。
同年秋,他奉命赴廣州接收廣批抗日青年學生回部隊,途經增城遇日寇轟炸,與部隊失去聯絡而潛回家鄉(注:其間曾有人誤傳蒲風是役犧牲,亦有人著文悼之)。應聘在梅縣國光中學任教,仍熱心於詩歌創作活動,曾創辦《七日詩刊》,主編《風雲》半月刊,與詩友合編《中國詩壇(嶺東刊)》,參加編輯《戰時文藝》(月刊)。他總是倡導以詩歌為武器,積極投身於當地的抗日救亡活動。
1940年春,他在梅州國光中學與學生謝培貞(後改名於斐,筆名白鴿、天貞,福建連江人)結婚。8月,偕同新婚不久的妻子離開梅州,到廣西桂林第八路軍辦事處,由辦事處主任李克農介紹前往抗日民主根據地。帶領同行數十人,經湖南、江西,穿過重重封鎖線,克服了許多困難,於這年初冬抵達皖南新四軍軍部。在戰地,他寫了大量的牆頭詩、傳單詩、明信片詩、短詩、歌詞等,鼓舞部隊戰士奮勇抗日。曾在淮南的一次戰鬥後,用通俗語言寫過一篇敘事詩《帕米崗》,並在群眾大會上朗誦,給與會者留下很深的印象。這是他一生中既拿槍桿子又拿筆桿子,是戰士又是詩人的光輝一頁。
1942年,蒲風因皖南事變突圍後,過度緊張的行軍生活使他肺病復發,終因搶救無效,於8月13日在安徽省天長縣逝世,年僅32歲。當地抗日根據地曾印出悼念蒲風逝世專刊;地方行署負責人方毅主持追悼會並與戰友們一道護送遺體至墓地。蒲風遺體埋葬在該縣半塔鎮、漢間鎮、新埔鎮之間葛家巷附近小村落--座土丘上(今屬江蘇省盱眙縣)。他逝世前,曾在一首詩里寫下如下的句意:假如我戰死,葬我時,把我的頭朝向南方,朝向我親愛的故鄉!這說明詩人多麼熱愛他親愛的故鄉啊!
蒲風一生先後創作詩集十五部,詩歌及文藝論著四部(其中《序詩集》未出版),譯詩兩部。另有兩本日記,其中一本十分完好,記錄了1937年1月至1938年1月,他在福州、汕頭、廈門、廣州、香港等地工作、生活、創作,以及開展新詩歌運動的詳細情況。他的詩不僅流傳到香港和南洋,還不斷被日本、蘇聯學者譯介給外國讀者。日本學者、詩人秋吉久紀夫教授六十年代開始研究蒲風,曾於1985年春專程到中國福州、廣州、上海等地尋訪蒲風遺蹟,後在日本文壇發表了《蒲風在日本的創作活動》、《蒲風的明信片詩》、《蒲風的諷刺詩》等六篇論文。
蒲風的詩歌創作始終堅持為人生,為現實服務。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跡已載人《辭海》、《中國文學家辭典》、《革命烈士傳》、《新四軍人物誌》、《中國現代文學吏》、《中國現代作家傳略》、《中國現代作家評傳》、《中國大百科全書》等。
著作書目
《茫茫夜》(詩集)1934,國際編譯館
《六月流火》(長篇故事詩)1935,東京黃飄霞
《生活》(詩集)1936,詩人俱樂部
《鋼鐵的歌唱》(詩集)1936,詩歌出版社
《搖籃歌》(詩歌)1937,詩歌出版社
《可憐蟲》(長篇敘事詩)1937,詩歌出版社
《抗戰三部曲》(詩集)1937,詩歌出版社
《在我們的旗幟下》(詩集)1938,詩歌出版社
《真理的光澤》(明信片詩)1938,詩歌出版社
《黑陋的角落裡》(諷刺詩集)1938,詩歌出版社
《街頭詩選》(選集)1938,詩歌出版社
《現代中國詩壇》(論文集)1938,詩歌出版社
《抗戰詩歌講話》(論文集)1938,詩歌出版社
《兒童赤衛隊》(兒童詩集)1939,詩歌出版社
《林肯,被壓迫民族救星》(長篇敘事詩)1939,詩歌出版社
《取火者頌》(詩集)1939,詩歌出版社
《蒲風詩選》(詩集)1957,作家
《蒲風選集》(上下冊,詩、文合集)1985,海峽
[翻譯書目]
《普式庚詩抄》 俄國普式庚著,與葉少根合譯,1938,詩歌出版社
視頻
蒲風詩社||陶庭嵐詩詞選輯